長沙塘村坐落在浙江省舟山市舟山群島東南部海域的螞蟻島上。村南有一條較長沙塘,稱長沙塘,村因此得名。據1958年中共舟山地委宣傳部編的《螞蟻島公社史》記載,該村開發約有230餘年歷史。現島上居民是清初內遷後又陸續從寧波、鎮海、寧海、溫州、台州等地遷入繁衍起來的,百人以上大姓有劉、李、陳、鄒、張、王、徐等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沙塘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舟山市舟山群島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南緣季風海洋型氣候
地理位置,當地特產,海島綠化,經濟發展,
地理位置
村西臨峙頭洋,南隔蟶子港與桃花島相鄰,北距沈家門鎮8.5公里,東與登步島相距1.1公里。村南有航船開往登步、桃花、沈家門等地。
當地特產
螞蟻島附近海域地處甬江入海口,島嶼間潮流迂迴曲折,形成水質肥沃、餌料豐富的混水區,利於魚類棲息繁殖。盛產蝦?、梅童魚等小雜魚、小蝦及海蜇等,是張網作業主要捕獲對象。
村民歷來從事沿岸張網作業。一年分兩期。第一期6~11月,在村南桃花港海域進行,稱內港。第二期在桃花島東南海域進行,稱外港。在水深10米左右處打樁掛網。全村每年打樁1000~2000個,多時達3000餘個,產量5000噸左右。所獲魚蝦少量鮮銷,多數加工成蝦米、蝦皮、海蜇皮。螞蟻島是舟山主要海味特產蝦米、蝦皮、海蜇皮的著名產區,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深受消費者喜愛。
蝦米以夏秋間捕獲的小蝦趁天氣好時曬燥去殼,以乾燥、身圓、玉色透明為最好。蝦皮又分鮮乾、鹹乾兩種。鮮干將小毛蝦(俗稱糯米飯蝦)清除雜質曬乾;鹹干將小蝦洗淨加鹽5%煮熟後曬乾。以個體完整、體軟均勻、色澤有光、乾燥無雜、鹹淡適宜為佳。
龍頭魚考分淡、鹹兩種。淡用鮮蝦?曬乾即成。鹹用新鮮蝦?加鹽5~10%曬乾即成。味以淡?鮮美。
海蜇均需加工成三礬海蜇皮才能成為高級海味品。張網捕獲的鮮小魚小蝦,50~60年代曾是舟山水產食品廠加工魚粉的主要原料。在大躍進年代曾大批用作農田肥料。張網因網眼細,幼魚易被殺傷,從80年代初起,為保護水產資源,部分勞力轉向對網圍網作業。張網樁頭降至1000~2000個。1991年全村有對網、圍網船10艘,張網船59艘,計1341噸位、2300千瓦功率,產魚4527噸。其中張網產量2169噸,對網2358噸,總產值791萬元,勞動力人均收入7000餘元。
海島綠化
螞蟻島是座懸水小山,主峰海拔157.1米,面積2.15平方公里,由流紋質凝灰岩及花崗岩組成。歷史上是一座荒島,植被稀疏,自然長有少量樹木。國民黨駐軍退出該島時島上樹木遭嚴重破壞,變成一座癩頭山。
從1957年開始,村倡導全民植樹綠化海島,此後數十年,長期堅持不懈,全島17000畝山地已全部綠化成林,森林覆蓋率占山地綠化面積的98%,木材蓄積量超過1萬立方米,品種主要有黑松、馬尾松12000畝,杉樹400畝,毛竹50畝,青皮竹30畝,還有樟木、木麻黃、桉樹等雜木,並種有桃、李、桔、文旦等果木,用材林中大的直徑已達60多厘米,自產木材可滿足全村建築用需要。為造林綠化,村設有專營綠化造林的山林專業隊,從收籽、育苗、造林、護林、取材等全套實行系列化、制度化管理。現整座島嶼鬱鬱蔥蔥,樹蔭蔽日,形如一座森林公園。村成為全國海島綠化先進單位,中央新聞紀錄製片廠和農牧漁業部先後在島上拍攝《螞蟻島全景》、《荒島綠化》等紀錄片。長期帶領村民綠化造林,成績卓著的原村黨支部書記盛再棠1986年被國家林業部評為全國綠化勞動模範。
經濟發展
螞蟻島在50年代曾是全國聞名的勤儉創業先進單位,1958年曾出席全國農村社會主義建設先進代表會議,獲國務院嘉獎。1959年應邀去北京出席建國十周年國慶觀禮。同年,國家主席劉少奇曾視察螞蟻島。1960年,國家水產部曾在螞蟻島召開全國水產現場會議。
長沙塘村是普陀縣最早走互助合作化道路的村,1952年3月土改一結束,村民陳森林同漁民劉岳明、劉忠德成立普陀首家漁業生產互助組,以劉岳明任組長的這個互助組聞名舟山漁區。1956年2月又在全縣最早成立高級漁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6月成立漁業、農業、手工業、供銷社、信用社五社合一和政社合一的全島所有村民參加的高級漁業合作社,同年7月26日建立舟山地區第一個人民公社--螞蟻人民公社。
50年代中期,為發展漁業生產,建造機帆船,村民男女老小以搓草繩、賣火及捐金戒子、耳環等籌集資金,建造4艘機帆船,漁民謔稱為草繩船、火?船,以此聞名舟山漁區。50年代末60年代初,郭亞珠等5名婦女突破傳統觀念,帶頭下海捕魚,從而使全村許多婦女紛紛下海捕魚。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根據長沙塘村婦女下海事跡拍成電影《千女鬧海》。1972年6月始,全村近200名婦女,奮戰1年4個月,在村東海灘上築成一條長1300米、高4米的海塘,圍塗造田500餘畝,作曬鹽、養蝦之用,被命名為三八婦女塘。長沙塘村還是漁區最早實現殯葬改革的漁村,早在1958年為充分利用海島有限的土地資源,經全村村民商議,將螞蟻島上的墳墓全部遷到相距1公里、無人住的小螞蟻島上,此後不管誰去世都安葬在小螞蟻島上。這個制度一直延續至今,住人的螞蟻島上沒有一座墳墓。螞蟻島上無墳墓,又林木茂密,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