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長江水系河蟹種群的形態特徵為頭胸甲亞圓形 ,寬大於長。 背甲的前額緣具4個額齒,以中間兩額齒最尖銳且缺刻最深,其間的夾角為小於或接近 90 ° 的
銳角,一般呈“U”字形。前側緣具4枚側齒 ,第一枚側齒最大 ,第四枚最小 ,與側緣之間的夾角較其他水系的種群稍大。背部呈墨綠色 (湖泊 )或古銅色 (池塘、塘堰 ) ,腹部灰白色,步足背部暗綠色,腹面淡灰色。
幼蟹階段,背部和步足具斑塊或斑紋。步足細長 ,野生種的第二對步足彎曲時長節末端可達眼眶線 ,各對步足的脛節和跗節扁寬,趾節 (末節 )尖爪狀。成熟河蟹趾爪金黃,其上密布淡黃色長毛,有青背、白肚、金爪、黃毛的特點。
棲息環境
長江蟹有洄游的習性。它在淺海里、淡水中生長,一生基本上是長江度過的。當在淡水中長大到性成熟時,便洄游到長江口淺海里去,在那兒交配、產卵、孵化,並經過它的幼體階段。在9~10月間長江蟹就離開自己生長的環境,陸續游到長江口入海口鹹淡水交接的地方進行交配、產卵、孵化,經過幼體階段,在游回淡水中生長。
生活習性
長江蟹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潔、含氧豐富的江河、湖泊水域中,而且常常隱藏在這些水域的石礫和水草叢中,特別喜歡在水草叢生的灘岸粘土地帶掘穴而居。長江蟹的
掘穴能力很強,一般一晝夜甚至幾小時就可以挖 一個深達20~80厘米的洞。洞穴多呈扁圓管狀,洞口大小與蟹體相當。長江蟹的洞穴只有一個出口,底端一般不與外界相通,穴道與地面約有10度左右的傾斜,穴道深處或其較低部分常有少量積水,使洞穴保持一定的濕度。長江蟹從幼蟹階段起,就具有掘穴而居的本領,洞穴是河蟹躲避敵害生物侵襲的防空洞,在嚴冬時節又成為河蟹潛伏越冬的好場所。在大型的湖泊中,水面寬廣,長江蟹分布疏散,又多喜歡棲息在水域的底層,因此平時一般很少見到。長江蟹又是晝伏夜出的動物,白天常隱蔽在洞穴中,傍晚以後才出洞活動覓食.其感覺靈敏,視覺、嗅覺、觸覺器官均發達,行動反應迅速。
長江蟹不但能在地面爬行或攀緣高處,而且還能夠在水中游泳,因此,對其活動和攝食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分布範圍
以長江水係為主幹,包括崇明、啟東、海門、太倉、常熟、蘇州、鎮江等地
繁殖方式
長江蟹在淡水中生長,在海水中繁殖。它的一生經歷蚤狀幼體、大眼幼體(蟹苗)、仔蟹(豆蟹)、蟹種(扣蟹)、成蟹等階段。蛻殼不僅是發育變態的一個標誌,也是個體生長的一個必要步驟。長江蟹蛻殼一次,體重明顯增加,體形明顯增長。長江蟹就是這樣蛻一次長一次,直至變為“綠蟹”,蛻殼才終止。
種群現狀
根據2007~2011年在長江安徽段和江蘇段的中華絨螯蟹成蟹汛期調查結果,中華絨螯蟹平均體重在空間分布上基本呈現由上游至下游逐步下降的趨勢,在時間上各江段變動規律各有不同,最大平均體重出現於2010年的安慶江段,為0.25kg;最小平均體重出現於2008年的靖江江段,為0.05kg。安徽段總捕撈量為9.07~30.44t,汛末瞬時資源量為3.01~6.07t,總資源量為12.09~36.50t;江蘇段總捕撈量為6.76~48.28t,汛末瞬時資源量為2.85~10.19t,總資源量為9.88~55.92t。
自20世紀70年代末突破中華絨螯蟹人工育苗技術難關以來,中華絨螯蟹養殖業扭轉了完全依賴天然產量的被動局面,現已成為我國漁業生產中發展最為迅速、最具特色、最具潛力的支柱產業。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人工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蟹苗供應日趨緊張。長江水系天然成蟹及蟹苗資源被過度捕撈,天然蟹苗資源急劇衰退,越來越多的苗種開始來源於人工養殖群體。為了降低成本,許多養殖單位開始選用小規格河蟹用於育苗工作,甚至盲目引進外水系的蟹種和蟹苗用於苗種培育,長江水系中華絨螯蟹種質退化、混雜情況已越來越嚴重。
長江蟹幼蟹培育
1、培育池選址與建造
選擇水源充沛,水質良好,土質為粘壤土,池底為硬質的地塊建造培育池。面積3~6畝,最大水深能夠達到1.5米,池埂坡比1∶2~3。池塘堅實不漏水,池底平面向出水口傾斜,比降0.5%。池塘呈長方形,東西向排列,長寬比5∶3。池塘四周用厚塑膠薄膜搭建防逃牆,埋入土內10厘米,牆高60厘米,防止蟹種逃逸。進出水口用密眼網紮緊,進水口用80目篩絹,以防雜魚、蝌蚪等敵害進入;出水口在放苗後第一個月用網目0.3~0.4毫米密網,其後網目可適當增大,主要防止蟹種逃逸。
2、清整消毒
3月底清出池底過多淤泥、雜物,然後曝曬池底,4月底灌足水,用地籠誘捕故害生物。一周后排乾池水,用生石灰100~150千克/畝,或用漂白粉7~10公斤/畝化水全池潑灑。
3、水質與水深調節
蟹苗下塘前半月,加注新水10厘米。塘底較肥的養殖老塘口,每畝施過磷酸鈣2~2.5公斤,化水全池潑灑。新開挖塘口,每畝施腐熟發酵的畜禽糞便等有機肥150~250公斤或富含氮磷鉀的複合肥5公斤。放苗前,加注新水,使池水深度達20~30厘米,新水占50~70%。加水後調水色至黃褐色或黃綠色,放苗時水深加至60~80厘米,水的透明度保持為40~50厘米。蟹種達V期後,逐步加注新水,至7~9月份保持水深1.2~1.3米,儘量減少換水次數,延長蛻殼間隔時間。冬季要保持最高水深,遇暴雪冰凍注意破冰防缺氧。
7月至10月份,每月施用一次生石灰6~15公斤/畝,化水全池潑灑,以調節水質,保持pH值在7.5~8.5之間,預防病害發生。水質出現惡化趨勢可以用微生物製劑進行調控,但不能與生石灰同時使用,兩者使用時間間隔必須在一周以上。
4、設定隱蔽物
池底可放置去葉竹枝或瓦片,4至5月份水面移栽水花生,水花生要先用水沖洗,洗去附著的大部分蝦仔、魚卵。池內還可種植伊樂藻、輪葉黑藻等水草,水草前期約占池面積的五分之一,後期控制在三分之二左右。
5、蟹苗選購
選擇長江水系的蟹苗,其繁殖用親蟹的雌蟹不小於100克/只、雄蟹不小於150克/只。蟹苗日齡7日以上,淡化6日以上,鹽度3‰以下。在水中逆流性和趨光性強,體色金黃,活潑有力,手握有硬殼感,抓一把在手心,鬆開後立即散開而不抱團,個體大小均勻。
6、蟹苗放養
放養時間一般在5月下旬,每畝放養蟹苗0.7~1.5公斤。放苗時,先將蟹苗箱放置在池埂上,淋灑池塘水,稍後將苗箱呈傾斜狀,一端沉入水中,用手撩水使蟹苗自行散出,並儘量均勻布放,切忌一倒了之。
7、飼料種類
天然飼料:浮萍、水花生、苦草、伊樂藻、金魚藻、野雜魚等。人工飼料:菜餅、麩皮、米糠、豆餅、魚粉、玉米、南瓜、土豆等。配合飼料:幼蟹專用顆粒飼料。
8、投餵管理
蟹苗下池後前3天以池中浮游生物作為餌料,2~3期(蟹苗下池後4~15天),投餵新鮮小野雜魚蒸熟製成的魚糜,帶水搓拌成魚漿,均勻潑灑全池,每日早晚各投餵1次,日投餌量為池內蟹種總重量的100%。3~5期(蟹苗下塘後16~30天),投餵絞碎的魚肉和人工配合飼料,比例為1:1~2,每日早晚各投餵1次,傍晚為主,投餌量為蟹種總重量的50%。5期以後,投餵專用配合飼料,投餌量為蟹種總重量的5~7%,每日傍晚時投餵1次。7~9月間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為30~34%,7月前和11月後,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應為40%左右。
9、日常管理
及時檢查蟹池防逃設施,發現破損要及時修復。防敵害生物(鳥類、水老鼠、蛙類等)進入池內,水鳥多的地方可設定防鳥設施。每日堅持巡池,檢查蟹吃食情況,池水水質狀況,便於及時調整處理。
10、捕捉
先灌滿水用地籠捕捉,然後放乾水,掀開預先鋪設在塘底的瓦片、竹絲捆捕捉。最後,對部分打洞鑽泥的蟹種挖開泥土捕捉。捕撈時間以2~3月為宜,儘量避開冰凍季節。
成蟹養殖
1、環境要求
水源充沛、水質良好、注排水方便,以偏鹼性的粘壤土為宜,避免酸性土壤,並具較好保水性。底部淤泥層不超過10厘米。
2、池塘準備。
(1)池塘條件。面積以10~30畝為宜。池埂坡比為1∶2.5~3,最大蓄水深度達到1.5米。埂上內側設防逃設施,用加厚塑膠薄膜埋入土中10~20厘米,高出地面60厘米,四角呈弧形;沿河或交界處的塘埂中需埋入薄膜或網布,以防河蟹打洞逃逸。外設1.5米高防護網,以免家禽牲畜進入。在距離池塘埂下沿2~3米以外挖環形主溝,溝寬6~8米,深0.7米。池塘養蟹必須具備完善的進排水系統,且進排水系統分開,保持水質清爽,減少疾病。進水及出水口須用聚乙烯網布覆蓋,以免河蟹逃逸及敵害生物的進入。
(2)池塘清整。新塘口和上年出現病害的塘口,用生石灰乾法清塘,用量為75~100千克/畝,其他常規清塘藥物也可使用,但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對上年水草螺類等水生生物資源豐富的池塘一般可以不作消毒處理,但在冬季要抽乾池水,乾凍、曝曬一個月以上。養殖一年以上的池塘,每年要對塘溝進行清淤,淤泥均勻灑在田面,作為水草的肥料。修補塘埂、防逃設施和堵塞塘埂漏洞。
(3)水草種植。水草種植要力求多樣性,要在水體中形成3種左右的水草種群。要預先規劃好種植區塊,進行塊狀種植,防止滿塘高密度種植。養殖時間長、肥力較差的池塘種草前要施用一定量的有機肥。無草或水草較少的池塘2~3月種伊樂藻,用量為50千克/畝,放養蟹種前主要種植在主溝底部,間隔7~10米種植一草團,草團直徑50~60厘米,以構造人工蟹巢,便於早期脫殼和躲避敵害生物。3~4月在田面分期播種苦草和輪葉黑藻,苦草用種量100克/畝左右,輪葉黑藻用種量300~500克/畝。也可在春季直接移栽輪葉黑藻草莖。池塘養殖以輪葉黑藻為主要水草。水草種植時要在主溝內側1~2米處進行圍網種植,防止蟹種過早進入水草區破壞水草生長,到6月中下旬,根據水草生長情況撤除網圍。
(4)螺類投放。無螺池塘要分批投放螺螄,一般每年清明前投放螺螄100~150公斤/畝,5~6月再投50~100公斤/畝,投放時要均勻撒開。池塘基本保持200公斤/畝的螺螄量,防止投放過多導致水質過清而滋生青苔。
3、苗种放養
(1)蟹种放養。蟹种放養前7~10天加注新水,並施經發酵腐熟後的有機肥,適當培肥水質,以防止青苔的滋生。蟹種要求四肢齊全,無疾病,活動能力強,以長江水系蟹種為宜。一般選擇在2~3月份放養,蟹种放養時應先試水和消毒,用池塘水配製的3%食鹽水進行消毒,浸入鹽水中3~5分鐘,拎起放置5~6分種。最後在池水邊打開袋口,讓其自然爬入水中,儘量沿塘四周均勻散開。蟹種規格通常為120~160隻/千克,放養量視目標產量和規格而定,設定畝產100公斤以上,成蟹平均規格150克以下的,每畝放養蟹種1000~1500隻。設定畝產60公斤以上,成蟹平均規格為150克以上的,每畝放養蟹種700~800隻。
(2)主要混養模式。蟹鱖混養:每畝放養黃白鰱(3∶1)一齡大規格魚種10~20尾,4~5厘米鱖魚苗15~20尾,10~20厘米細鱗斜頜鯝苗30~50尾;抱卵青蝦1.5公斤或2厘米以上青蝦苗1~2萬尾。蟹蝦混養:3月份放養冬季青蝦苗7~10公斤/畝,規格250~500尾/公斤;7月底前捕撈結束,8月初投放夏季青蝦苗7~10公斤/畝,規格4000~6000尾/公斤,如蝦苗放養密度超過10公斤/畝,建議設定微孔管道增氧設施。蟹蝦混養進水口要設定80目過濾網袋。
4、養殖管理
(1)水位調節。蟹种放養之初,池塘環形溝保持0.6~0.7米即可,以後逐漸加水,4~5月最深水位保持在0.8~1.0米。進入高溫季節7~8月應保持最深水位1.3~1.5米,水的透明度保持在50厘米左右。河蟹生長要求池水溶氧充足,水質清新,在盛夏季節應注意加注新水,並保持水位相對穩定。
(2)投餵管理。應堅持定質、定時、定點投喂,均勻分布於池中的無草淺水處。方法一:4月一般以精飼料為主,主要是動物性餌料野雜魚(占總餌料量70%),餌料的鮮重占蟹重的10~20%。5~6月以動物性餌料投入為主(占60%),輔以植物性餌料小麥、玉米,餌料的鮮重占蟹重的15~30%。7月中旬至8月初以植物性飼料小麥、玉米、南瓜等為主(占60%),動物性餌料為輔,餌料的鮮重占蟹重的20~35%,每100千克南瓜需加食鹽0.5公斤;8~9月份以動物性餌料為主(占60~70%),輔以小麥、玉米等,餌料的鮮重占蟹重的25~40%。方法二:全程採用專用配合飼料投喂,但要注重經常清除池塘中的野雜魚,提高餌料利用率。投餵量及蛋白含量要求:前期(4月)蛋白質含量38~40%,投餵量占蟹重2~3%;前中期(5至6月)蛋白質含量34~36%,投餵量占蟹重3~5%;中期(7~8月上旬)蛋白質含量30%左右,投餵量占蟹重3~5%;後期(8月中旬~9月)蛋白質含量32%以上,投餵量占蟹重5~8%。
投餵根據季節、天氣、水質變化及河蟹吃食情況,適時適量調整。每天傍晚時投餵一次。
(3)日常管理。搞好水草移栽,水草若被河蟹消耗過大,還應及時補栽無性繁殖的水草,如輪葉黑藻、金魚藻和伊樂藻,儘量保持池塘水草成塊狀均勻分布,水草覆蓋率在中後期要達到60~70%。勤巡塘、勤記錄,主要檢查和記錄事項:①水位水質變化情況,水溫、pH等常規理化指標;②生長速度、餌料品種、投餌量、攝食情況;③防逃設施完好程度、塘埂涵閘有無破損滲漏情況;④病害防治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