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新螺段白鰭豚保護區

長江新螺段白鰭豚保護區

長江新螺段白鰭豚保護區1987年建立,1992年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江段全長135.5公里。江面約320平方公里。 保護區位於湖北省嘉魚縣和洪湖、蒲圻兩市,長江中游新灘口至螺山一段。其北岸在洪湖市境內,南岸由東至西則是湖北的嘉魚縣、蒲圻市和湖南的臨湘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新螺段白鰭豚保護區
  • 建於:1987年
  • 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
  • 江段全長:135.5公里
  • 江面:320平方公里
  • 地址:湖北省嘉魚縣和洪湖、蒲圻兩市
自然環境,動物資源,白鰭豚簡介,

自然環境

保護區江面寬闊,水深約25米,河道迂迴曲折,沿岸有發育良好的淺灘,江心洲星羅棋布。江段內支流眾多,上游緊接洞庭湖口,並有內荊河小清河、紅廟河、東荊河連線洪湖、黃蓋湖西涼湖、武湖、陸水水庫等水系注入長江,沿岸還有一些突出的磯頭,控制江水的流向流態,形成較多的深槽和大洄水區,是白鰭豚理想的棲息環境(圖1)。
圖1
保護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年均氣溫16~18℃。

動物資源

保護區是湖北省魚類資源最豐富的江段,主要有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鯿魚、鯰魚、黃鯝、翹嘴鰉、鳳尾魚、銅魚、赤眼鱒等。這些豐富的魚類資源,為白鰭豚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食料。
保護區白鰭豚資源約占長江白鰭豚資源總量的1/5,種群密度高於其它江段、並且分布比較穩定。

白鰭豚簡介

白鰭豚(圖2)——我國特產的,瀕臨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的美稱。
圖2
白鰭豚為鯨目、齒鯨亞目、淡水豚科,是世界上僅有四種淡水豚中最少的一種,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它保持的哺乳動物的特點:體溫恆定,用肺呼吸,體內受精,子宮懷胎,乳汁育嬰。它本來早已由水中登上陸地,4500萬年前的冰川時期,它們在陸地生活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又回到水中。外耳已經消失,只留下針眼大的耳孔。乳房陷在乳溝內,睪丸和生殖器移入了腹腔。鼻孔移到頭頂,以利於呼吸。它的大腦幾乎與猩猩一樣發達,皮膚結構非常獨特,聲納系統非常靈敏,有特殊的潛水和靠回聲定位的生物行為。
白鰭豚每年發情2次,一次是4、5月間,一次是8、9月間。發情有兩個標誌:一是它的生殖器伸到外面來了;另一是發出一種人們可以聽到的求偶叫聲。交配在水中,懷胎10月,每胎一仔,很少兩仔的。白鰭豚壽命約為20~40年之間。
白鰭豚不但是研究鯨類演化系統發育的珍貴材料,而且在仿生學、生理學、動物學、軍事科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因此在保護區內建立了白鰭豚養殖館,科研人員對其研究已取得許多成果。如:白鰭豚核型研究填補了淡水豚染色體核型的空白,對其血液的研究,特別是某些血液生化指標的測定,為白鰭豚臨床診斷、健康監測和保健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據。他們運用漩渦模型對長江白鰭豚種群生存力作了分析,結果表明,在高、中死亡率情況下,在未來100年內,將可能滅絕;而在死亡率低和極低條件下,可以延續到100年以上,或永遠不會滅絕。科學工作者研究了白鰭豚的現狀和三峽工程對白鰭豚的影響評價及保護對策(圖3)。
圖3
白鰭豚的人工繁殖最困難,因為它們的前進速度十分驚人,很難捕撈,每次捕撈耗資10萬元以上,其次飼料關也沒有全過。人工繁殖未能成功,如果一旦滅絕,其後果無法彌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