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正式落戶武漢大學。
研究院的成立旨在進一步促進湖北乃至全國文物考古專業人才培養、文博專家智庫建設、學術科研及文物考古成果傳播,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力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
- 成立時間:2020年12月
- 機構地址:武漢大學
2020年12月,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正式落戶武漢大學。
研究院的成立旨在進一步促進湖北乃至全國文物考古專業人才培養、文博專家智庫建設、學術科研及文物考古成果傳播,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力量。
2020年12月,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正式落戶武漢大學。研究院的成立旨在進一步促進湖北乃至全國文物考古專業人才培養、文博專家智庫建設、學術科研及文物考古成果傳播,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力量。建設歷程...
樊錦詩,女,漢族,1938年7月出生於北平,浙江杭州人,中共黨員,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77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長;1988年任...
湖北省長江文化研究院是由湖北省社科聯主管,在湖北省民政部門登記註冊,由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湖北省書畫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少數民族學會等三家單位聯合發起,以長江流域自然、地理、歷史人文為研究對象的非營利性質的專業文化研究機構。湖北省長江文化研究院緊密聯合體為《中華長江文化大系》編纂委員合,成立於1997年,...
2022年11月14日,南京長江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組織體系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受聘擔任研究院名譽院長。建設成就 該研究院目標是打造成涵蓋歷史、人文、生態等多學科跨專業的綜合研究平台,深化長江文明溯源、保護傳承、時代價值等方面的研究。未來將著眼於長江承載燦爛輝煌中華文明的功能價值,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開展...
長江流域的自然生態和人類文明是長江文明館展覽展示的兩條主線。自然生態部分主要展示長江流域的地形地貌、水文水利、生態環境、珍稀動植物物種等;人類文明部分主要通過收集整理政府及民間資源,集中展示長江流域考古實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為了更好地體現展示內容,長江文明館以國內完整的長江流域科學數據信息為支撐,利用...
長江生態文明研究中心成立於2011年3月,該中心主要從事研究生態文明理論、生態文明戰略思想、實現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生態文明建設項目策劃等工作;研究自然生態文明,著重於水系、水體、森林、礦藏等自然生態和自然資源的治理、保護和開發利用;研究人文生態文明,著重於市場生態、投資生態、金融生態、政務生態、藝術生態、...
國家重大科研課題葉家山曾國墓地考古研究專家組成員和子課題主持人。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棗陽郭家廟墓地發掘報告(2014—2016)”,“考古中國——國家文物局重大研究項目”之“長江中游地區文明進程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先秦時期中原與邊疆地區冶金手工業考古資料整理與研究”課題組成員,發表《曾國歷史...
我們的目的是為推進長江文明的研究盡一份心智,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和文化崛起作出自己的貢獻。我們追求的辦刊目標是“質量上乘,內容豐富,形式生動,讀者廣泛”。我們圍繞上述主題,設定了多個板塊欄目,有研究介紹最新文物考古發現的“發現前沿”,有研究介紹各地精美文物的“文物擷英”,有對各種歷史文化、文明遺存或現象...
用考古追尋文明之源,用文物講述文化之美,《考古公開課》旨在喚起每一位觀眾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節目列表 觀德之射(下集)鄉射禮是盛行於周代的國家禮儀之一,是周禮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禮記》《儀禮》中關於鄉射禮的記載十分繁瑣而細緻,總計近九千字大到會場布置小到主賓...
以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長江中上游文明進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為重點,繼續推進區域文明化進程研究。推進沿海海域及內水重點水域水下考古,深化科技考古,開展預防性考古,舉辦全國考古成果精品展。夏文化研究 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協作的,“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
2020年7月18日,由河南省文物局和鄭州大學共建的黃河考古研究院在鄭州成立。工作職責 該研究院將圍繞史前重要遺址材料,推進中華文明根系和起源研究,探索早期國家起源以及古代社會治理體系研究等。參與項目 黃河考古研究院發布了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古代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黃河流域城市考古與保護、中華文明根系研究、隋唐...
余西雲,中國湖南臨湘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教授,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在《中國社會科學》《考古》《考古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近百篇,代表性著作有專著《西陰文化:中國文明的濫觴》、《巴史——以三峽考古為證》、《江漢地區文化變遷》等,譯著《考古學:發現我們的過去》,...
Hubert Forestier,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人物經歷 現為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主要成就 2022年10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亞洲考古研究》線上發表了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最新的科研成果。該成果題為《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的礫石:中國西南貴州省貓貓洞遺址的獨特石器工業》。法國國家...
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一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分布於長江下游一帶,共發現了136個遺址,這裡先後發現了高等級墓地、祭壇、玉禮器系統、大型宮殿基址300餘處。良渚古城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
1987年起,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荊州地區博物館組成石家河考古隊,對譚家嶺、鄧家灣、土城和肖家屋脊四處遺址進行過多次發掘。1990、1991年,考古隊還進行了旨在探明整個聚落結構的系統調查,於遺址中心發現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城垣建築。該城垣始建在屈家嶺文化中期,使用至石家河文化早期,到石家河...
唐馬台遺址沿續時間長,較好展示了江漢平原史前文化的繁盛狀態和發展過程,為研究石家河都邑化過程提供更加詳實的資料。考古成果 2023年前後的發掘工作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山西大學、湖北大學、內蒙古大學、天門市博物館、長陽縣博物館聯合進行,合計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環境考古、植物考古、殘留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