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9
- 出版社:長江出版社
- 頁數:292頁
- 開本:32
- 定價:48.00
- 作者:楊桂山 馬超德
- 出版日期:2009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7086451, 7807086459
圖書目錄,文摘,
圖書目錄
第一篇 進展與態勢
第一章 長江保護與發展現狀
第一節 長江保護與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第二節 重大問題和事件
第三節 重要行動與進展
第二章 長江沿江地區發展態勢評估
第一節 改革開放30年發展回顧
第二節 發展現狀態勢分析
第三節 發展實力評估
第三章 長江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狀況評價
第一節 水資源狀況評價
第二節 水環境狀況評價
第三節 水資源與水環境保護對策與建議
第二篇 熱點與分析
第四章 長江流域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影響和適應性管理
第一節 長江流域氣候變化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長江流域未來氣候變化趨勢及對徑流的可能影響
第三節 氣候變化背景下水資源管理的適應性策略
第五章 氣候變化對長江流域典型生態系統的影響
第一節 流域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回響的基本事實
第二節 未來氣候變化對典型生態系統的可能影響
第三節 流域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對策
第六章 三峽庫區水環境保護
第一節 庫區水質變化與“水華”動態
第二節 庫區水污染現狀與水環境變化原因
第三節 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對策
第七章 三峽工程蓄水運行前後長江壩下江湖水沙情勢變化
第一節 長江壩下幹流水文和泥沙過程變化
第二節 對長江壩下幹流河床河勢和護岸工程的影響
第三節 洞庭湖、鄱陽湖水沙情勢變化
第四節 適應性對策與建議
第八章 長江水利工程建設與魚類資源保護
第一節 長江流域魚類資源概況
第二節 水利工程對長江魚類資源的影響
第三節 長江魚類資源保護的措施與建議
第九章 長江重大防洪工程與成效
第一節 水庫工程
第二節 平垸行洪與退田還湖工程
第三節 堤防、河道整治與分蓄洪工程
第四節 發揮長江防洪工程效益的對策與建議
第十章 長江重大生態工程與成效
第一節 退耕還林工程
第二節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第三節 長江防護林工程
第四節 發揮工程效益的對策與建議
第十一章 長江重大突發事件與流域安全
第一節 汶川地震對上游生態的破壞與恢復
第二節 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與流域生態
第三節 太湖飲用水源污染與藍藻“水華”
第三篇 長江口與長江三角洲專論
第十二章 長江口鹽水入侵與供水安全
第一節 長江口鹽水入侵與供水現狀
第二節 大型工程建設與海平面上升疊加對上海城市供水水源的可能影響
第三節 減緩長江口河段水質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第十三章 長江河口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
第一節 長江河口演變與綜合整治
第二節 長江口水生生物與濕地變化及原因
第三節 長江河口綜合管理策略
第十四章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
第一節 改革開放30年發展歷程與成就
第二節 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第三節 長江王角洲地區保護與發展的重點
附表
附表1 長江產業帶城市經濟社會統計數據
附表2 長江沿江地區39地市州發展評估排序結果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一章 長江保護與發展現狀
第一節 長江保護與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第二節 重大問題和事件
第三節 重要行動與進展
第二章 長江沿江地區發展態勢評估
第一節 改革開放30年發展回顧
第二節 發展現狀態勢分析
第三節 發展實力評估
第三章 長江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狀況評價
第一節 水資源狀況評價
第二節 水環境狀況評價
第三節 水資源與水環境保護對策與建議
第二篇 熱點與分析
第四章 長江流域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影響和適應性管理
第一節 長江流域氣候變化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長江流域未來氣候變化趨勢及對徑流的可能影響
第三節 氣候變化背景下水資源管理的適應性策略
第五章 氣候變化對長江流域典型生態系統的影響
第一節 流域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回響的基本事實
第二節 未來氣候變化對典型生態系統的可能影響
第三節 流域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對策
第六章 三峽庫區水環境保護
第一節 庫區水質變化與“水華”動態
第二節 庫區水污染現狀與水環境變化原因
第三節 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對策
第七章 三峽工程蓄水運行前後長江壩下江湖水沙情勢變化
第一節 長江壩下幹流水文和泥沙過程變化
第二節 對長江壩下幹流河床河勢和護岸工程的影響
第三節 洞庭湖、鄱陽湖水沙情勢變化
第四節 適應性對策與建議
第八章 長江水利工程建設與魚類資源保護
第一節 長江流域魚類資源概況
第二節 水利工程對長江魚類資源的影響
第三節 長江魚類資源保護的措施與建議
第九章 長江重大防洪工程與成效
第一節 水庫工程
第二節 平垸行洪與退田還湖工程
第三節 堤防、河道整治與分蓄洪工程
第四節 發揮長江防洪工程效益的對策與建議
第十章 長江重大生態工程與成效
第一節 退耕還林工程
第二節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第三節 長江防護林工程
第四節 發揮工程效益的對策與建議
第十一章 長江重大突發事件與流域安全
第一節 汶川地震對上游生態的破壞與恢復
第二節 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與流域生態
第三節 太湖飲用水源污染與藍藻“水華”
第三篇 長江口與長江三角洲專論
第十二章 長江口鹽水入侵與供水安全
第一節 長江口鹽水入侵與供水現狀
第二節 大型工程建設與海平面上升疊加對上海城市供水水源的可能影響
第三節 減緩長江口河段水質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第十三章 長江河口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
第一節 長江河口演變與綜合整治
第二節 長江口水生生物與濕地變化及原因
第三節 長江河口綜合管理策略
第十四章 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
第一節 改革開放30年發展歷程與成就
第二節 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第三節 長江王角洲地區保護與發展的重點
附表
附表1 長江產業帶城市經濟社會統計數據
附表2 長江沿江地區39地市州發展評估排序結果
主要參考文獻
文摘
第一篇 進展與態勢
第一章 長江保護與發展現狀
第一節 長江保護與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進入21世紀以來,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氣候變暖、生態惡化等一系列的問題越來越引起國內外的,“泛關注,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緊迫課題,也是我國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長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走廊、水電開發的主要基地、水資源配置的戰略水源地、連線東中西部的“黃金水道”、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寶庫,在我國供水安全、生態安全以及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等方面占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處理好長江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係,維護長江健康,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迫切需要得到社會各個層面的參與、支持與共同努力。2005年由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以及長江幹流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等27家單位共同發起的設立以“保護與發展”為主題的長江論壇,旨在構築不同利益相關方之間高層對話、協調合作機制與學術交流平台,推動長江保護與開發、協調生態與發展,維護健康長江,實現長江流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近兩年來,長江保護與發展面臨著新的形勢和熱點問題,突出表現在4個方面。
一、落實科學發展觀成為長江保護與發展的指導思想與原則
近20年來,中國經濟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長,但由於粗放型的經濟成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資源和環境壓力越來越大。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增加,能源和資源供給不足、環境容量有限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能源與環境已經成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國家和政府為應對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在發展目標和戰略方面進行了適時的調整。2007年4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成立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由溫家寶總理任組長,全面部署節能減排工作,國務院印發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5條具體工作安排。2007年8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分組審議了循環經濟法草案。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將科學發展觀定位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思想,強調了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十一五”時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發展思路的重要階段,發展目標中明確提出,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耕地減少過多狀況得到有效控制。國家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將資源環境、基礎建設等列入了“十一五”期間中央政府投資支持的5個重點領域之中。
舊務院印發《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簡稱《規劃》),進一步闡明“十一五”期
間國家在環境保護領域的目標、任務、投資重點和政策措施,蘑點明確各級人民政府及環境保護部門的責任和任務,同時引導企業、動員社會共同參與,努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加快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松花江等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保障民眾飲用水水源安全。國務院要求各有關部門,要建立評估考核機制,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重點工程項目進展情況、重點流域與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變化情況。在2008年底和 2010年底,分別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終期考核,評估和考核結果要作為考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政績的重要內容。
依據《水利發展“十一五”規劃》、《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一五”規劃》等有關規劃,我國將進一步加強城市供水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擴大再生水使用範圍,對運行超過50年以及嚴重漏損的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新增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4500萬t,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2008年3月,“兩會”在北京勝利召開,與會代表針對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環境保護、飲水安全、流域發展等紛紛進言,面對長江現狀,提出建設“和諧長江”,為流域統籌管理、流域及湖庫生態建設等提出了寶貴建議。
二、國務院機構改革,加強國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能力
2008年3月l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五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本次機構改革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和理順部門職責關係,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合理配置巨觀調控部門職能,加強能源環境管理機構,整合完善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行業管理體制。依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組建環境保護部,加大環境政策、規劃和重大問題的統籌協調力度。
2008年7月,國務院審議批覆了環境保護部的“三定”方案。按照“三定”方案,環境保護部設l4個內設機構,增加了3個司局,分別為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環境監測司、宣傳教育司。國家環保部主要職責包括組織、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政策和標準,組織編制環境功能區劃,監督管理環境污染防治,協調解決重大環境問題等(1998年設立國家環保總局時,職能領域包括污染防治、生態保護、核安全監管)。新組建的國家環境保護部進一步理順了部門職責分工,強化了環境政策、規劃和重大問題的統籌協調,明確了“統籌協調重大環境問題”、“指導、協調、監督生態保護”等職責;突出了從源頭上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明確了規劃、環評、區域限批等職責;提升了環境監測和預測、預警,以及應對突發環境事件能力,明確了環境質量調查評估、環境信息統一發布等職責;加強了國家減排目標落實和環境監管,強化了總量控制、目標責任制、減排考核等職責;初步劃分了部門間職責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長期困擾環保工作中監測、信息發布等職責交叉的問題。
此次環境保護部“三定”方案中對“治水”方面的職責分工也作出明確規定,環境保護部對水環境質量和水污染防治負責,水利部對水資源保護負責。兩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協調與配合,建立部際協商機制,定期通報水污染防治與水資源保護有關情況,協商解決有關重大問題。此外,明確水環境信息由環境保護部發布,並對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負責。水利部發布水文水資源信息中涉及水環境質量的內容,應與環境保護部協商一致。本次機構改革中,環境保護部的職責、機構、編制的增加和調整進一步解決了環保工作在推進歷史性轉變中的機制體制障礙,有助於我國政府更好地應對能源與環境領域問題,必將加快環保事業發展步伐。
三、氣候變化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成為國家關注的重要領域
最近l00年以來,全球正在經歷一場以變暖為特徵的顯著氣候變化,這個變化使維持地球生命系統的基本條件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改變,包括水資源、生態系統、土壤侵蝕、生物減少等,已經對全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了挑戰。2007年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署組織的政府問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第四次評估報告。報告指出,氣候變暖的客觀事實是毋庸置疑的,觀測結果顯示l906--2005年全球的地表平均溫度升高了0.74。C。所有大陸和多數海洋的觀測數據表明,許多自然系統正在受到區域氣候變化,特別是受到溫度升高的影響。過去30年的人為變暖可能已在全球尺度上對許多自然和生物系統產生影響。報告結果證明,到2050年,亞洲大部分地區的淡水供應趨於緊張,這種緊張在一些大河流域會更為明顯。對於沿海地區而言,特別是對南亞、東亞和東南亞人口密集地區來說,發生洪澇的風險將顯著增加。
伴隨氣候變化,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l995--2006年的12年,是過去150多年當中最暖的時期;20世紀70年代,我國強颱風出現的頻率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不到20%,增加到21世紀初的35%左右,2006年8月,超強颱風“桑美”在浙江蒼南沿海登入,登入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l7級,為百年一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登入我國大陸最強的一個颱風。2006年夏季,重慶遭遇了百年一遇特大伏旱,四川出現l951年以來最嚴重伏旱,6月1日至8月21日,重慶、四川平均降水量為345.9mm,是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小值。2007年我國氣溫繼續攀升,為近57年來最暖的一年,南方地區發生l951年來罕見的秋旱。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國南方地區連續四次遭受低溫雨雪冰凍天氣襲擊,影響範圍之廣、強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總體上達百年一遇。
第一章 長江保護與發展現狀
第一節 長江保護與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進入21世紀以來,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氣候變暖、生態惡化等一系列的問題越來越引起國內外的,“泛關注,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緊迫課題,也是我國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長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走廊、水電開發的主要基地、水資源配置的戰略水源地、連線東中西部的“黃金水道”、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寶庫,在我國供水安全、生態安全以及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等方面占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處理好長江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係,維護長江健康,直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迫切需要得到社會各個層面的參與、支持與共同努力。2005年由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以及長江幹流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等27家單位共同發起的設立以“保護與發展”為主題的長江論壇,旨在構築不同利益相關方之間高層對話、協調合作機制與學術交流平台,推動長江保護與開發、協調生態與發展,維護健康長江,實現長江流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近兩年來,長江保護與發展面臨著新的形勢和熱點問題,突出表現在4個方面。
一、落實科學發展觀成為長江保護與發展的指導思想與原則
近20年來,中國經濟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長,但由於粗放型的經濟成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資源和環境壓力越來越大。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增加,能源和資源供給不足、環境容量有限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能源與環境已經成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國家和政府為應對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在發展目標和戰略方面進行了適時的調整。2007年4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成立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由溫家寶總理任組長,全面部署節能減排工作,國務院印發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5條具體工作安排。2007年8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分組審議了循環經濟法草案。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將科學發展觀定位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思想,強調了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十一五”時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發展思路的重要階段,發展目標中明確提出,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耕地減少過多狀況得到有效控制。國家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將資源環境、基礎建設等列入了“十一五”期間中央政府投資支持的5個重點領域之中。
舊務院印發《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簡稱《規劃》),進一步闡明“十一五”期
間國家在環境保護領域的目標、任務、投資重點和政策措施,蘑點明確各級人民政府及環境保護部門的責任和任務,同時引導企業、動員社會共同參與,努力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加快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松花江等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保障民眾飲用水水源安全。國務院要求各有關部門,要建立評估考核機制,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重點工程項目進展情況、重點流域與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變化情況。在2008年底和 2010年底,分別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終期考核,評估和考核結果要作為考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政績的重要內容。
依據《水利發展“十一五”規劃》、《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一五”規劃》等有關規劃,我國將進一步加強城市供水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擴大再生水使用範圍,對運行超過50年以及嚴重漏損的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新增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4500萬t,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2008年3月,“兩會”在北京勝利召開,與會代表針對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環境保護、飲水安全、流域發展等紛紛進言,面對長江現狀,提出建設“和諧長江”,為流域統籌管理、流域及湖庫生態建設等提出了寶貴建議。
二、國務院機構改革,加強國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能力
2008年3月l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五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本次機構改革圍繞轉變政府職能和理順部門職責關係,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合理配置巨觀調控部門職能,加強能源環境管理機構,整合完善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行業管理體制。依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組建環境保護部,加大環境政策、規劃和重大問題的統籌協調力度。
2008年7月,國務院審議批覆了環境保護部的“三定”方案。按照“三定”方案,環境保護部設l4個內設機構,增加了3個司局,分別為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環境監測司、宣傳教育司。國家環保部主要職責包括組織、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政策和標準,組織編制環境功能區劃,監督管理環境污染防治,協調解決重大環境問題等(1998年設立國家環保總局時,職能領域包括污染防治、生態保護、核安全監管)。新組建的國家環境保護部進一步理順了部門職責分工,強化了環境政策、規劃和重大問題的統籌協調,明確了“統籌協調重大環境問題”、“指導、協調、監督生態保護”等職責;突出了從源頭上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明確了規劃、環評、區域限批等職責;提升了環境監測和預測、預警,以及應對突發環境事件能力,明確了環境質量調查評估、環境信息統一發布等職責;加強了國家減排目標落實和環境監管,強化了總量控制、目標責任制、減排考核等職責;初步劃分了部門間職責界限,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長期困擾環保工作中監測、信息發布等職責交叉的問題。
此次環境保護部“三定”方案中對“治水”方面的職責分工也作出明確規定,環境保護部對水環境質量和水污染防治負責,水利部對水資源保護負責。兩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協調與配合,建立部際協商機制,定期通報水污染防治與水資源保護有關情況,協商解決有關重大問題。此外,明確水環境信息由環境保護部發布,並對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負責。水利部發布水文水資源信息中涉及水環境質量的內容,應與環境保護部協商一致。本次機構改革中,環境保護部的職責、機構、編制的增加和調整進一步解決了環保工作在推進歷史性轉變中的機制體制障礙,有助於我國政府更好地應對能源與環境領域問題,必將加快環保事業發展步伐。
三、氣候變化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成為國家關注的重要領域
最近l00年以來,全球正在經歷一場以變暖為特徵的顯著氣候變化,這個變化使維持地球生命系統的基本條件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改變,包括水資源、生態系統、土壤侵蝕、生物減少等,已經對全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成了挑戰。2007年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署組織的政府問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第四次評估報告。報告指出,氣候變暖的客觀事實是毋庸置疑的,觀測結果顯示l906--2005年全球的地表平均溫度升高了0.74。C。所有大陸和多數海洋的觀測數據表明,許多自然系統正在受到區域氣候變化,特別是受到溫度升高的影響。過去30年的人為變暖可能已在全球尺度上對許多自然和生物系統產生影響。報告結果證明,到2050年,亞洲大部分地區的淡水供應趨於緊張,這種緊張在一些大河流域會更為明顯。對於沿海地區而言,特別是對南亞、東亞和東南亞人口密集地區來說,發生洪澇的風險將顯著增加。
伴隨氣候變化,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l995--2006年的12年,是過去150多年當中最暖的時期;20世紀70年代,我國強颱風出現的頻率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不到20%,增加到21世紀初的35%左右,2006年8月,超強颱風“桑美”在浙江蒼南沿海登入,登入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l7級,為百年一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登入我國大陸最強的一個颱風。2006年夏季,重慶遭遇了百年一遇特大伏旱,四川出現l951年以來最嚴重伏旱,6月1日至8月21日,重慶、四川平均降水量為345.9mm,是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小值。2007年我國氣溫繼續攀升,為近57年來最暖的一年,南方地區發生l951年來罕見的秋旱。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國南方地區連續四次遭受低溫雨雪冰凍天氣襲擊,影響範圍之廣、強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總體上達百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