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成礦背景與深部作用

《長江中下游成礦背景與深部作用》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安徽省公益性地質調查管理中心,合肥工業大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董樹文,高銳,周濤發,項懷順,呂慶田,張榮華,李建設,劉曉春,薛懷民,李秋生,陸三明,馬立成,袁峰,范裕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中下游成礦背景與深部作用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安徽省公益性地質調查管理中心,合肥工業大學
  • 主要完成人:董樹文,高銳,周濤發,項懷順,呂慶田,張榮華,李建設,劉曉春,薛懷民,李秋生,陸三明,馬立成,袁峰,范裕
  • 等級:一等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2-1-10
  • 獲獎序號:20120010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本成果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和合肥工業大學近十年完成的4個項目成果的集成。 長江中下游鐵銅多金屬成礦帶是我國著名的工業走廊帶,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幾十年來,區內的金屬礦產消極近耗殆盡,尋找接替資源已迫在眉睫。長江中下游地區存在“第二找礦空間”,迫使我們將未來的勘探重點轉向深部。從成礦構造背景來講,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歷了三疊紀大別碰撞造山帶前陸、晚侏羅紀陸內造山與擠壓變形和白堊紀伸展與岩漿-火山作用的構造演化及成礦作用。因此,本項目就是圍繞著三疊紀大別深俯衝構造帶的深部構造變形轉向晚侏羅紀陸內造山和白堊紀伸展與岩漿-火山作用及成礦作用為主線,通過構造背景分析、深部探測、岩石地球化學特徵、岩漿-火山及成礦作用和年代學等方法技術手段,在財政部專項、國家973項目、安徽省公益性地質項目和國家危機礦山專項資助下,持續開展長江中下游深部構造背景與成礦作用研究。 在國家973項目資助下,首次開展長江中下游北側的大別山深俯衝造山帶的三維結構探測。課題部署了穿越大別山前陸帶(長江中下游)的145km長的深反射地震剖面,追溯三疊紀華南向華北大陸深俯衝的深部證據,揭示大陸深俯衝帶三維精細結構,探測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的地殼結構。 本項目在廬-樅火山岩礦集區內全面,開展深部結構、區域地質和成礦作用研究。確定了研究區地殼精細結構,火山岩和侵入岩的空間分布及相互關係,開展了廬樅盆地與長江中下游地區成岩成礦時代的對比分析,討論了區域各火山岩盆地的火山活動時代關係;探討了岩漿岩形成時的深部構造背景,構築了研究區岩漿岩的成因模式。進行了廬樅盆地不同類型銅(鐵)多金屬礦床的成礦潛力初步評價,提取了廬樅盆地岩漿岩的重要成礦信息和找礦標誌,大大深化了廬樅地區岩漿岩及其與成礦關係的研究程度,推進了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岩漿作用與成礦作用的研究。 面對我國金屬礦產勘查最大可靠深度難以逾越的500m勘查技術屏障,在廬-樅礦集區深部探測實驗中,建立了適應複雜礦集區的重磁電震聯合深部探測技術體系;查明廬-樅礦集區的地殼結構與成礦深部背景;模擬了中地殼水/岩相互作用,提出了廬-樅礦集區正長輝長岩和二長正長岩與玢岩鐵礦成因關係的認識;預測盆地北部火山岩與盆地基底結合部為成礦有利部位。 經過十數年持續研究和實驗,獲得的系列研究成果和探測技術體系將對東部1000m-2000m深度第二找礦空間,提高深部找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際套用價值。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指導新一輪地質找礦和深部礦產資源勘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得到了安徽省地質礦產相關部門安徽省327地質隊、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及華東冶金地質勘查研究院、中國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和香港大學等多家單位的實際套用,說明該項目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指導找礦意義重大,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非常可觀,同時對於找礦理論的發展具有典型性和突破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