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成礦帶深部動力學背景與成礦作用研究

《長江中下游成礦帶深部動力學背景與成礦作用研究》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呂慶田、史大年、湯井田、楊竹森、曲曉明、薛愛民、孟貴祥、王勇、嚴加永、楊岳清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中下游成礦帶深部動力學背景與成礦作用研究
  •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呂慶田、史大年、湯井田、楊竹森、曲曉明、薛愛民、孟貴祥、王勇、嚴加永、楊岳清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20180139
成果名稱
長江中下游成礦帶深部動力學背景與成礦作用研究
第一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呂慶田、史大年、湯井田、楊竹森、曲曉明、薛愛民、孟貴祥、王勇、嚴加永、楊岳清
研究起始日期
2010-01-01
研究終止日期
2013-12-01
主題詞
岩石圈結構; 深地震反射; 動力學背景;成礦作用

成果摘要

本項目以跨越長江中下游成礦帶關鍵地段的地質廊帶為研究重點,採用多學科交叉融合、多技術聯合套用,結構探測和物質探測密切結合、系統對比和綜合集成的技術思路,揭示長江中下游成礦帶深部動力學背景和過程。 經過3年多的綜合研究,取得的主要進展和成果如下: 1、長江中下游成礦帶上地幔頂部存在低阻體,其下在中心深度300 km處有一向SW傾斜的高速體:成礦帶岩石圈較薄,只有50-70 km;2、成礦帶上地幔各向異性方向和強度與鄰區有較大區別,顯示平行成礦帶(NE-SW向)的上地幔變形和流動;3、深反射地震揭示成礦帶上地殼曾發生強烈擠壓變形,以緊閉褶皺、逆沖和推覆為特徵;上下地殼在擠壓變形過程中解耦;成礦帶記憶體在陸內造山過程,並且發生過陸內俯衝和疊瓦;4、廣角反射和大地電磁反演給出了跨成礦帶地殼剖面的速度和電性結構,速度和電阻率分布總體上與構造單元相吻合;5、提出了成礦帶地球動力學模型;中、晚侏羅世陸內俯衝、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漿底侵和MASH過程造就了長江中下游世界級成礦帶的形成。,本項目以跨越長江中下游成礦帶關鍵地段的地質廊帶為研究重點,採用多學科交叉融合、多技術聯合套用,結構探測和物質探測密切結合、系統對比和綜合集成的技術思路,揭示長江中下游成礦帶深部動力學背景和過程。 經過3年多的綜合研究,取得的主要進展和成果如下: 1、長江中下游成礦帶上地幔頂部存在低阻體,其下在中心深度300 km處有一向SW傾斜的高速體:成礦帶岩石圈較薄,只有50-70 km;2、成礦帶上地幔各向異性方向和強度與鄰區有較大區別,顯示平行成礦帶(NE-SW向)的上地幔變形和流動;3、深反射地震揭示成礦帶上地殼曾發生強烈擠壓變形,以緊閉褶皺、逆沖和推覆為特徵;上下地殼在擠壓變形過程中解耦;成礦帶記憶體在陸內造山過程,並且發生過陸內俯衝和疊瓦;4、廣角反射和大地電磁反演給出了跨成礦帶地殼剖面的速度和電性結構,速度和電阻率分布總體上與構造單元相吻合;5、提出了成礦帶地球動力學模型;中、晚侏羅世陸內俯衝、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漿底侵和MASH過程造就了長江中下游世界級成礦帶的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