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制度對氣候變化的適應研究》是依託華南農業大學,由劉洛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制度對氣候變化的適應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洛
- 依託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制度對氣候變化的適應研究》是依託華南農業大學,由劉洛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制度對氣候變化的適應研究》是依託華南農業大學,由劉洛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採取合理的種植制度適應氣候變化,是當前我國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領域的熱點問題。目前相關研究存在的問題:(1)...
棉花則以一熟制為主,麥棉套種多在南部地區發展。 長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區 人多地少,土地肥沃,具有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無霜期210~280天,≥10℃積溫4500~5600℃,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具有精耕細作的傳統,並有廣闊的水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產棉、麻、油菜、蠶絲、茶等。長江以北江淮之間多實行...
針對湖北水稻主要產區資源特點,研究集成不同豐產高效栽培模式;(4) 少免耕與輕簡化栽培研究。開展作物(主要包括水稻、油菜、棉花)少免耕技術,直播、拋栽、機插機播、全程化學調控等技術的綜合組裝、集成與改進,創建適合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水稻、油菜、棉花的少免耕及輕簡栽培技術體系;(5)從產量、品質形成規律,...
三是近50年來,中國主要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華北和東北地區乾旱趨重,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南地區洪澇加重。1990年以來,多數年份全國年降水量高於常年,出現南澇北旱的雨型,乾旱和洪水災害頻繁發生。四是近5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五是中國...
農業氣候生產潛力是評價農業氣候資源的根據之一,農業氣候生產潛力的大小,取決於光、溫、水三要素的數量及其相互配合協調的程度。研究和分析農業氣候資源的地理分布及其規律性,有利於合理利用農業氣候資源,發揮各地區的農業氣候資源優勢,為適應農業結構調整和種植制度的變化、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降低農業風險等農業區劃...
長江中下游地區。穩早稻保雙季稻,因地制宜發展再生稻。早稻選育推廣早熟、加工專用高產品種,中稻選育推廣優質高產抗病品種,晚稻選育推廣早熟、優質食味高產品種,改善品質結構。集成推廣集中育秧、精確定量栽培、雙季稻機插(拋)秧、側深施肥、無人化作業等關鍵技術。華南地區。抓早促晚穩面積,適度發展再生稻,最佳化...
本書針對我國三大糧食主產區(東北、黃淮海和長江中下游)糧食再高產中產量提升難度大、技術環節過於複雜、農藝與農機不匹配等生產實際問題,以構建三大糧食主產區周年高產穩產的典型種植模式配套技術體系為目標,重點開展影響典型種植模式周年高產穩產的關鍵技術最佳化集成途徑研究,提出三大糧食主產區適應廣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實際...
積極開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研究與示範。據初步統計,截至2010年底,中國工業生產過程的氧化亞氮排放基本穩定在2005年的水平上,甲烷排放增長速度得到一定控制。(五)增加碳匯 增加森林碳匯。繼續實施“三北”重點防護林工程、長江中下游地區重點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生態...
正確處理種植業與其它各業的關係,正確確定種植業內部各類作物的種植比例是合理利用土地、加快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分布 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有分南方和北方,南方以水田為主,北方以旱田為主。根據發展種植業的條件、種植制度、作物結構、生產布局和商品化程度,以及發展種植業生產的方向、措施,按照區內相似性與...
當前,全球正經歷以變暖為突出特徵的氣候變化。四川省地處青藏高原向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氣候、地形、地貌、地質等環境複雜多樣,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滑坡、山洪、土石流等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氣候變化脆弱性較高,極易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
穩定面積的關鍵是落實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劃定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區。穩定面積的難點是統籌安排種植結構,在穩定糧食麵積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改革耕作制度,積極發展間作套種,挖掘資源潛力。穩定面積的重點是穩定南方,尤其是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要發揮光溫水資源優勢,繼續推進“單改雙”...
57.韓穎,侯向陽*.內蒙古荒漠草原牧戶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和適應. 套用生態學報, 2011,22(4):913-922.58.徐海紅,侯向陽*,那日蘇.不同放牧制度下短花針茅荒漠草原土壤呼吸動態研究.草業學報,2011,20(2):219-226.59.王海,侯向陽*,秦艷,那日蘇.阿拉善荒漠區牧民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及應對措施初探——以阿拉善左旗...
——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綠色安全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推進節水優先等重大戰略需求,有力支撐農業和農林複合生態系統、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與農業環境保護,按照中國綜合農業區劃、中國種植業區劃和主要土壤與病蟲害分布區域,以全國主要糧食生產區和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地區為重點,如三江平原農業區、長江中下游農業...
該書根據中國實際國情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對我國主要糧食產區(東北地區、黃淮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四川盆地、西南中高原區)農業資源利用狀況進行了分析,通過構建適合當地發展的資源節約和生態安全的農作制度來解決農業資源匱乏、資源浪費以及利用率不高等問題,從而實現農業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內容簡介 《...
梅籍芳畢生致力於高等農業教育和作物科研事業,育成了“華東1號”等早熟小麥品種,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在組織開展小麥抗赤霉病育種和為適應改制需要進行早熟性育種與栽培的套用基礎研究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早年研究 梅籍芳早年對粟的育種基礎研究下過不少功夫,取得一些成果。粟的花很小,人工雜交十分困難,但也...
金善寶選育的“南大2419”小麥良種,具有早熟、抗條鏽病、抗吸漿蟲、稈強抗倒、穗大粒飽、適應性廣和一般配合力好等優點,因此,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第一次品種更換時,種植面積最大的良種,而且是30多年來中國小麥雜交育種中最主要的親本之一。根據《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一書的記載,它...
三、中國農作制度發展戰略與優先序41 第二章 農田種植制度44 **節 作物布局與結構調整44 一、作物布局的意義與原則44 二、作物的生態適應性46 三、我國作物布局主要特徵52 四、農業結構調整與混合農作制度57 五、全球氣候變化與應變型農作制度61 第二節 種植模式與高效用地63 一、種植模式的基本原理63 二、...
10.李勇, 楊曉光*, 葉清, 陳阜. 2013. 全球氣候變暖對中國種植制度可能影響 Ⅸ.長江中下游地區單雙季稻高低溫災害風險及其產量影響.中國農業科學,46(19): 3997-4006.11.董朝陽, 楊曉光*, 楊婕, 解文娟, 葉清, 趙錦, 李克南. 2013. 中國北方地區春玉米乾旱的時間演變特徵和空間分布規律. 中國農業科學, 46(...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流行稻麥連作種植制度下,灌溉是最普遍的一項農作過程,因此水流成為農田雜草的傳播和擴散的主要媒介。本項目基於雜草子實水流傳播這一現象,進一步研究其對水流傳播的適應性,明確雜草子實的漂浮特性;並使用種子染色標記技術,研究雜草子實傳播的漂流和非漂流因素,通過雜草子實隨灌溉水流的傳播動態的...
全風江 全風江(1914年11月-1948年5月),男。生前為十一縱隊三十一師九十三團戰士。1948年5月犧牲。人物生平 生前為十一縱隊三十一師九十三團戰士。犧牲情況 1948年5月犧牲。
研究結論認為,田螺山先民已經利用濕地種水稻,並且隨著時間推移,栽培稻群體中的馴化稻的比例上升,原始野生習性減弱,稻穀產量增加。研究成果還認為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栽培稻並不是最原始的栽培稻,長江下游地區的栽培歷史還可以進一步上溯,早期栽培稻是採集經濟的補充;亞洲栽培稻有兩個起源中心,粳稻起源在中國,秈稻...
多熟制是一年內在同一塊土地上先後種植兩種或兩種以 上作物的種植制度。北方主要地形區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氣候類型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以小麥、花生、甜菜為主,所以農業制度一年一熟(東北)到兩年三熟(華北)。南方主要地形區有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東南丘陵。氣候類型以亞熱帶季風...
“長江中下游水旱輪作區主要作物高產高效施肥技術體系構建與套用”獲2014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8。“湖北省蓮藕營養特徵及最佳化施肥技術研究與套用”獲2013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2。“農田土壤養分信息化管理技術及區域性作物推薦施肥系統研究”,獲2007年湖北省科技進步叄等獎,排名第6。一種蓮藕用...
品種是在一定地區和栽培條件下,經過長期人工和自然選擇而形成的栽培稻的基本單位,它具有一定的遺傳特性,在同一品種中的個體具有較一致的植物學特徵和生物學特性,對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耕作制度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我國糧油質量國家標準中,稻穀按其粒形和粒質分為三類:秈稻穀 即秈型非糯性稻穀。根據粒質和收穫...
華北地區要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總體要求,穩定糧食生產能力,適度調減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的小麥種植,選育推廣耐旱節水作物,調整種植制度,適度發展糧草輪作、糧肥輪作。穩定生豬、肉禽、蛋禽、牛羊養殖規模。長江中下游地區要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穩定糧油生產能力。退減重金屬重度...
研究氣候變化對草原和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規律及其技術策略。研究退化、荒漠化、鹽漬化、石漠化草地綜合治理與改良技術。研究氣象災害和自然災害區劃、風險評估及管理技術,提出農業氣象災害防禦與災害應急對策。——農產品安全生產與質量控制技術研究。開展主要農作物耕作、栽培、施肥等優質高效種植技術和主要畜禽水產高效、節本...
——長江中下游區。以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和耕地重金屬污染為重點,建立水稻、生豬、水產健康安全生產模式,確保農產品質量,鞏固農產品主產區供給地位,改善農業農村環境。科學施用化肥農藥,通過建設攔截壩、種植綠肥等措施,減少化肥、農藥對農田和水域的污染;推進畜禽養殖適度規模化,在人口密集區域適當減少生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