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農業氣候生產潛力(agriclimatlc potential productivity)是以氣候條件來估算的農業生產者力,即在當地自然的光、熱、水等氣候因素作用下,假設作物品種、土壤肥力、栽培技術和作物群體結構都處於最適狀態時,單位面積可能達到的最高產量。
農業氣候生產潛力的高低依光、溫、水條件及其組合狀況而不同。估算時可分別計算光合生產潛力、光溫生產潛力和氣候生產潛力。
農業氣候生產潛力分布
同農業氣候資源一樣,我國農業氣候生產潛力也具有明顯的地理分布特徵。在不同氣候類型地區,光能的轉化能力及其受溫度、降水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劃分我國農業氣侯生產潛力分布特徵,可為國家農業發展規劃和實施提供科學依據。
我國農業氣候生產潛力在東部地區有明顯的帶狀分布,高值區主要分布在熱量豐富,年降水量大於1600mm,光熱水配合較好的華南和台灣。偏高值區分布在降水量1200~1600mm的長江以南、雲貴以東的地區,中值在長江以北到大興安嶺等地,而西北內陸和青藏高原,由於年降水和溫度的限制,是全國農業生產潛力的低值區。
主要障礙因素
中國季風氣候的不穩性,表現在降水量的地區和季節分配不均衡和年際變化大,最大與最小降水量可相差10多倍溫度的年際變化也很大。旱、澇、風凍等自然災害相當頻繁。1950年以來,平均每3年有一次較大範圍的災害。東北、華北大部和西北以旱災為主。從乾旱的季節分布看,春旱以黃淮流域以北和東北的西遼河流域最為嚴重,夏旱在長江流域較為常見,秋旱影響華北地區晚秋作物後期生育和秋耕秋種,冬旱主要發生在華南南部和西南地區。旱災的特點是發生面積大、時間長,不僅危害農作物,而且影響林業和畜牧業。
中國水澇災害總體而言是東部多,西部少;沿海地區多,內陸地區少;平原地區多,高原地區少。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東南沿海和東北平原是水澇災害發生較多的區域,不僅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大雨和暴雨還是水土流失的氣象原因。
低溫災害對東北商品糧生產的影響很大,春秋季出現的短時期低溫對南方水稻生產有很大危害,亞熱帶、熱帶地區如遇凍害,對柑橘、茶樹、橡膠等果林業產生危害。另外,熱帶氣旋、乾熱風,草原雪災等都可以造成嚴重災害。
套用
農業氣候生產潛力是評價農業氣候資源的根據之一,農業氣候生產潛力的大小,取決於光、溫、水三要素的數量及其相互配合協調的程度。研究和分析農業氣候資源的地理分布及其規律性,有利於合理利用農業氣候資源,發揮各地區的農業氣候資源優勢,為適應農業結構調整和種植制度的變化、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降低農業風險等農業區劃和規劃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