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毛獸化石是效果怪獸類型的卡片,密碼是1770653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毛獸化石
- 外文名:Fossil Tusker
- 罕貴度:銀字R
- 卡種:效果怪獸
- 卡片密碼:17706537
長毛獸化石是效果怪獸類型的卡片,密碼是17706537。
長毛獸化石是效果怪獸類型的卡片,密碼是17706537。日文名:マンモ·フォッシル 星數:4 屬性:地 種族:岩石 攻:1800 防:0 所在卡包:TAEV(505),EXP 1 效果:這張卡戰鬥破壞對方怪獸並送去墓地時,給予對方400分傷害。八位密碼:17706537 [長毛獸化石]◆這張卡戰鬥破壞對方怪獸送去墓地時,給與對方基本分400分...
長毛象是在沖積世中期,大約37萬年出現,但在1萬年前就絕種的動物。全身長著褐色的長毛,且有著大而彎曲的牙齒。它的長毛和肥厚的皮下脂肪能保護身體,御防酷寒,而長大的牙能幫它挖起被冰雪所覆蓋的草。長毛象的化石在歐洲、西伯利亞、北美和北海道發現。從西伯利亞的永久的凍土層中發掘出骨、皮、肉、毛、完全...
現在世界上仍然生存的長鼻目哺乳動物只有兩種,即亞洲象和非洲象。但長鼻目化石卻分布廣泛、類型眾多,從晚始新世(距今4200萬年前)到更新世,它的足跡遍及除澳大利亞和南極以外的全部大陸,已發現的化石超過400種。演化史 根據化石記錄,最早的、明顯具有長鼻類特點的哺乳動物是發現於非洲北部的莫湖獸(Moeritherium)...
在美國焦油坑中發現了為數眾多的被陷在泥灘里淹死的猛獁吸引最後也葬身於此的刃齒虎和恐狼化石,既然它們會吃食死去的猛獁,也很有可能會襲擊猛獁幼仔。老弱的猛獁也可能遭到巨型短面熊或洞熊這樣的巨型食肉獸襲擊。另外還有一些其他大型植食動物曾與猛獁共同生活,猛獁不敢輕易招惹它們,比如同樣身披長毛的美洲乳齒象...
化石 在美國洛杉磯的拉布雷亞瀝青坑發掘出許多哥倫比亞猛獁完整的化石。 隨著冰河期的結束,它們的麻煩來了,因為這些巨獸雖然喜歡溫暖地帶,但持續的氣溫上升對缺乏有效散熱結構的它們來說是致命的。他們只得被迫向北遷徙,但又缺乏在北方禦寒的長毛。加之人類的捕殺和疾病的蔓延,它們最終黯然退出了北美洲的生物圈。有關...
研究人員對這些門齒和臼齒化石進行仔細研究之後發現,這些門齒化石呈向上向後彎曲並旋卷的形態,完全符合猛獁象門齒特徵,而且從臼齒化石可以看出,齒板排列緊密,數目達18片之多,“根據我們對猛獁象進化過程的了解,從歐亞大陸最初的羅馬尼亞象到後來的長毛猛獁象,它們的臼齒齒板數是不斷增加的,羅馬尼亞象第三臼齒的...
生活在一萬二千年前,因全身長著棕色長毛,所以又叫它“毛象”。大小與現代大象差不多。上門齒特別長,露出嘴外,沒有下門齒。我國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寧夏等地都發現過它的化石。劍齒虎 生活在一萬二千年前,外形和大小與現代的虎差不多,但上犬齒比現代虎發達,銳利如短劍,嘴巴能張得很大,可以捕食大象、犀牛...
第一個是較為廣泛接受,指板齒犀是大型的長毛動物,前額有大角,但是卻未曾發現這角的化石。而基於它們幼長的四肢,估計是生活在廣闊的草原。另一個則基於板齒犀的牙齒及頭顱骨形態,指它同時也是生活在河岸帶的群落生境。因為板齒犀沒有犬齒及發展完好的外側突,顯示它們的頭部會向外側移動,可能是來吃草的。另外它...
由於身披長毛,可抗禦嚴寒,一直生活在高寒地帶的草原和丘陵上。當時的人類與其同期進化,開始還能和平相處,但進化到了新人階段,還會使用火攻,集體協同作戰,捕殺成群的動物和大型的動物,猛獁象就是他們獵取的主要對象。在法國一處昔日沼澤的化石產地,人們挖掘出了猛獁象的化石。從化石的排列上可以看出:猛獁象被...
陳列形式以分類敘述、進化比對、發現研究、收藏保護為線索,展示了大量珍貴的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了東北第四紀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繁衍生息的歷程。展區分為“神奇的長毛巨獸”、“豐富的動物種群”、“繁盛的草原大軍”、“不懈的探索研究”四個單元。大慶博物館已經成功地收藏了43 個屬種,填補了中國該動物群...
披毛犀體長約4米,肩高約2米,身上披著禦寒的長毛和濃密的絨毛,皮下還有厚厚的脂肪。披毛犀與猛獁象一樣都屬於冰期動物,適應了寒冷的氣候,足跡遍布整個歐亞大陸北部,主要棲息在歐亞草原,以寒冷氣候中生長的灌木和草類為食。披毛犀的角由緊壓的毛髮構成,很難形成化石,但在永久凍土中保存了一些披毛犀的角。披毛...
化石記錄中最早的貘科動物記錄來自漸新世早期。始新世“Heptodon”屬與現代貘非常相似,只是它沒有長鼻。貘曾經廣泛分布於北美洲、歐洲和亞洲,直到更新世晚期。貘有一種不尋常的分離分布——它們是唯一的新大陸奇蹄類動物(四種棲息在中美洲和南美洲),但一種原產於亞洲。化石記錄表明,這個群體在北美洲進化,在...
距今約250萬年前的斑紋角馬化石很普遍。它們是在約翰內斯堡以北人類搖籃中的化石洞穴中發現的。在南非的其他地方也很普遍,它們在先民堡(Elandsfontein)、科妮莉亞(Cornelia)和弗洛里斯巴德(Florisbad)等地都很多。白尾角馬最早的化石是在奧蘭治自由州的科妮莉亞的沉積岩中發現的,其歷史可追溯到大約80萬年前。最終...
化石 美國科學家在2005年出版的9月1日《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首次發現了黑猩猩的化石,為研究這種靈長類動物的進化過程提供了證據。 與人類祖先不同,黑猩猩祖先的化石此前未被證實發現過。科學家曾認為,這是因為絕大部分黑猩猩都生活在西非和中非的原始森林裡,那裡的酸性土壤和高降雨量使化石無法保存。人類...
人類至今仍然保留著一組高效行走的適應性改變,這種改變在許多南方古猿下肢的化石中表現非常明顯,腳踝方向與人類的方向一致。化石發現 最早的南方古猿化石發現於1924年。當時,澳大利亞人達特前往南非在約翰內斯堡的一所大學任解剖學教授。他對化石非常感興趣,經常鼓勵他的學生在課餘時間去尋找化石。並且,他還叮囑採石場...
靈長目動物由原始的樹鼩類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首先產生了原始的狐猴、眼鏡猴、懶猴等低等原始猴類的祖 先,它們廣泛生活在歐洲、美洲和亞洲的叢林中,留下的化石很豐富,例如在我國發現的藍田猴等。現生的較為低等的原始猴類包括狐猴科、大狐猴科、鼠狐猴科、指猴科和眼鏡猴科5個科的動物,大約共有16屬41種...
在泰國出土了一千多萬年前的大猿化石,可能是紅毛猩猩祖先的親戚。事實上這個化石只有牙齒,然而卻像極了紅毛猩猩的牙齒。化石發現者之一的法國Univ. Montpellier的Jean-Jacques Jaeger認為它比其它的大猿化石更接近紅毛猩猩。被命名為Lufengpithecus chiangmuanensis的大猿可能有七十千克重,生活在一千三百五十萬至一...
古脊椎動物指已滅絕的史前生物中具有脊柱特徵的動物,包括恐龍、始祖鳥、猛獁等。我國多數古脊椎動物化石均被中國古動物館中的古脊椎動物館收藏。館中陳列著中國從事古脊椎動物學研究的幾代科學家半個多世紀以來調查採集到的 自5億年前的寒武紀至距今1萬年前史前時代的地層中產出的各門類脊椎動物化石標本,包括無頜類...
始祖化石 2009年,法國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了已知最古老的大象的祖先。它生活在大約6000萬年前,將哺乳動物繁盛的時間向前推進了500萬年。 這次發現的動物是新屬新種,學名叫Eritherium azzouzorum。這是已知最古老的長鼻目動物。發現的這種動物,形態只有兔子大小,這個動物最主要的信息可以從它的牙齒上看到:它的兩...
長頸鹿科現存僅分布於非洲,有2種,而史前分布較廣泛,可以分成古麟亞科(古長頸鹿亞科,古羚亞科)Palaeotraginae、長頸鹿亞科Giraffinae和西窪獸亞科Sivatheriinae。古麟亞科是長頸鹿科的原始類型,體型較小,四肢和頸均較短,生活於森林中,史前時期分布較廣泛,中國也能見到。根據化石記錄,長頸鹿最早由中新世初期...
尾長15~42厘米,體重70~1000克;頭、臉的模樣似哈巴狗或獅子頭,有的具白色長須;頭圓,耳大而裸露或僅有稀疏的毛;體被毛,絲絨狀,色澤多樣;尾長,末端多具長毛;僅大腳趾具扁甲,其餘各指、趾均為爪狀的尖爪;胸部有1對乳頭;後肢比前肢長;牙齒32枚。共有4屬約21種,均為南美洲特有種。棲於熱帶...
天宇龍是種鳥臀目畸齒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建昌縣,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早期的熱河群。在天宇龍的化石,頸部、背部、尾巴有類似羽毛的壓痕。這些類似羽毛的結構物成細管狀,沒有分叉,是種真皮衍生物;與已知獸腳亞目的有羽毛恐龍的原始羽毛相比,其結構相當類似。科學家推測,這些演化關係相當遠的恐龍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