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冰臼

長樂冰臼

長樂冰臼是發現在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的一系列疑似第四紀冰川遺蹟的冰臼群,該發現經過中國“冰川之父”——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韓同林教授考察得到肯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樂冰臼
  •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
  • 海拔:自數米至300餘米
  • 冰臼發現:2007年10
簡要介紹,冰臼發現,冰臼確認,後續進展,觀點分歧,長樂冰臼意義,

簡要介紹

長樂冰臼群,分布於福建沿海地區的低丘陵區,海拔自數米至300餘米,北緯25°50′至26°00′,屬於低緯度、低海拔區的冰臼群。包括閩江邊冰臼群、三溪河谷冰臼群、南陽青天帽冰臼群、天龍井冰臼群、松下御國山冰臼群、江田水壑頂冰臼群、天池山冰臼群、古槐竹田千馬山冰臼群等8處冰臼群等冰臼群。長樂冰臼群規模大、保存好、特徵明顯,系統且連續,並伴有大量冰溜槽、u型谷、小冰石林等其他冰川奇特景觀。不但在山頂上,同時在山坡、山麓也有大量冰臼分布,在河谷中也能看見大量冰臼群發育。長樂閩江邊確認了在水際線之下的幾個冰臼為全國海拔最低的冰臼群。
長樂冰臼長樂冰臼

冰臼發現

2007年10月初,長樂市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主任蔣濱建和朋友在長樂市境內的閩江邊遊玩時,偶然發現了1個肚大口小、十分奇特的石窟窿。當時他們第一感覺是新奇,隨後被這神秘的石窟窿所吸引。之後他們多次攀岩進行深入考查,在閩江邊附近500米範圍內發現了大大小小的50多個石窟窿。蔣濱建說,他經過查閱網上資料,發現這些 “口小、肚大、底平”的石窟窿非常符合冰臼的特徵。
2007年12月,蔣濱建和韓同林教授取得了聯繫,請其進行確認。蔣濱建精心挑選了70多張照片寄給了韓同林教授。韓教授收到這些資料後,給蔣濱建回信說,從照片看這些石窟窿應屬於“河谷冰臼”,即由古山谷冰川作用所產生。
長樂奇形怪狀的冰臼長樂奇形怪狀的冰臼
2008年元旦期間,蔣濱建再次前往江邊、山頂探索,又發現了多處石窟窿。他隨後將幾百張照片光碟郵寄給韓同林教授。韓教授根據照片初步認定這些新發現的冰臼群屬於河谷冰臼群和山頂冰臼群。
2008年2月,長樂市向韓同林教授發出邀請,請其來實地考察,對冰臼群進行確認。

冰臼確認

2008年2月19日起,韓同林教授和陳尚平高級工程師連續考察了閩江邊冰臼群、江田鎮青天帽冰臼群及三溪村河谷冰臼群,在閩江邊確認了在水際線之下的幾個冰臼為全國海拔最低的冰臼群。
韓教授一行還發現了與長樂冰臼群相伴生的其他冰川遺蹟。如U形谷、基岩鼓丘、冰蝕丘陵、冰川漂礫、冰懸槽、冰川凹面石、冰川條痕石等,類型多、特徵明顯、保存完好,在我國低緯度和低海拔地區也不多見。此外,在長樂冰臼群分布區,冰緣地貌也十分完整,較為罕見。經過考察,韓教授確認長樂冰臼群為第四紀冰川的遺蹟,並否定了有些專家認為福建發現的冰臼很可能是雨水沖刷或者風作用的產物的看法。韓教授說:“在山頂,一來沒水,即使有水沖刷,用力應該是均力的,而不可能是形成一個石窟窿。同樣,風作用也不可能形成一個窟窿。”
江邊冰臼江邊冰臼

後續進展

2008年4月26日,繼確認長樂冰臼後,蔣濱建在南陽村村主任陳貞燈、周金蓮夫婦引領下,前往查看在長樂與福清交界深山裡幾處可能冰臼群。經過2個多小時攀登穿越,到達屬友愛村西瓜壋的“水壑頂”。這個地方與先前發現的青天帽冰臼群直線距離約6公里,海拔約400多米。蔣濱建等一行發現山頂的一塊特大的整體的花崗岩石頭,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石窟窿。經過邁步丈量,石頭長90多米,寬30多米,面積2700多平方米。 據介紹,“這塊約4畝的大石頭上,分布著形態各異的大小200多個冰臼。”
隨後,蔣濱建一行又發現了2處整體的大石頭,相鄰只有十幾米,面積分別1000多平方米和800多平方米,初略統計冰臼數超過100個。此次發現300多個山頂冰臼外,還發現冰川漂礫、漂礫冰臼、冰石柱、冰川融水沖刷形成的溝槽等冰川遺蹟。有1/3的大冰臼都被泥土和雜草覆蓋,還沒有揭起神秘的面紗。南陽村發現新冰臼群後,長樂市發現的冰臼群已達到8處,更好地證明了長樂市存在冰臼的事實。韓同林教授給蔣濱建發來信件:“日前在水壑頂和御國山上發現的都屬於山頂冰臼群,這一新發現不但大大豐富了福建長樂地區山頂冰臼群的內容,同時預示著長樂地區的山頂將成為我國低緯度低海拔地區分布最多、最廣、保存最好的地區,也將成為研究我國冰臼群成因最理想的地區,衷心祝賀您的偉大發現。”
長樂冰臼長樂冰臼

觀點分歧

有專家提出,福建的低緯度和低海拔不能形成冰川,因為形成冰川的氣溫條件至少要到零攝氏度,必須在海拔3000米以上才能形成。對此,韓同林認為,地球氣候一直是存在變化的,很可能存在變冷或者變熱的情況。
持反對觀點的專家還舉例說,在福建省分布的桫欏、銀杏等植物,這些植物的年齡比冰川“老”,屬於熱帶或亞熱帶植物,既然這些植物存在,怎么可能出現冰川。但韓同林認為,植物和動物一樣,也是會依據環境的情況不斷遷移,以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所以說,很可能在冰川來臨時,這些植物逐漸死亡或往氣候暖和的地方遷移,等到氣候回暖了,則又遷回來。
韓同林認為,冰臼是冰川作用的產物,是由於冰川融水沿冰川表面裂隙自上向下似滴水穿石形式向冰川下覆基岩進行強烈的沖蝕、磨蝕作用下形成的。只有這一說法才能圓滿解釋目前我國各地發現眾多冰臼群及其它古冰川遺蹟的分布、特徵等。
水壑頂冰臼水壑頂冰臼

長樂冰臼意義

長樂冰臼群規模大、保存好、特徵明顯,系統且連續,並伴有大量其它冰川遺蹟,在目前我國低緯度低海拔地區實屬罕見,為研究古冰川運動增添新類型、新內容,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學術意義,也是否認“兩高論”(即只有高海拔高緯度地區才能產生冰臼)的最佳佐證。長樂冰臼群及其它冰川遺蹟,是在距今約200萬~300萬年的第四紀早期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大量重要遺蹟和證據。
韓教授認為,冰臼群及其他冰川遺蹟,是古冰川氣候的產物。長樂冰臼群的發現,為研究當地古氣候、古環境變遷,以及現今氣候環境變化趨勢提供重要實際依據和材料。為研究古冰川運動增添新類型、新內容,為世界第四紀冰川學理論研究提供了豐富有力的證據。
長樂地區已是我國冰臼群類型發育最全、分布最多的地區,也是我國在山頂冰臼群、山坡冰臼群中,惟一發現存在磨圓礫石的地區,長樂地區已成為我國研究冰臼群最理想的地區。這些冰臼還能證明,在距離現在兩三百萬年前,福建和台灣的大部分地區都被冰川覆蓋,海峽兩岸連成一體。
水壑頂冰臼另景水壑頂冰臼另景
韓教授說,長樂冰臼群及其他冰川遺蹟的發現,已完全具備建立世界級或國家級地質公園的理想條件。他建議有關部門儘快申報長樂地區冰臼群及其他冰川遺蹟世界地質公園的準備工作。同時,冰臼群本身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視覺美學衝擊力,是極佳的旅遊資源,與當地已有的人文景觀及自然景觀相結合,為當地開發旅遊、發展旅遊經濟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契機。
“自然景觀一經破壞都不可再生,希望有關政府部門給予高度重視,嚴加保護好長樂冰臼群及其他冰川遺蹟。”韓同林教授最後強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