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蔣濱建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長樂
- 出生日期:1955年9月
個人經歷,主要業績,主要作品,研究成果,
個人經歷
1991年任長樂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2001年任長樂市文聯副主席,2004年任長樂市政協常委、政協科教文衛委主任,2007年任長樂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主任,2012年任長樂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主任。
主要業績
1975年入伍,某部紅四連戰士、文書,某師教導隊書記、新聞幹事,某軍軍事記者。在新聞報導工作中成績突出,1980年、1981年記三等功各1次。1983年為福州軍區首批電視記者。1985年轉業,任福建省長樂市委新聞科長,1986年為福建電視台特約記者。有近1000條電視新聞和30多部專題片被福建電視台採用,有30多條新聞被中央電視台採用。1989年被評為1985-1988年福州市先進新聞工作者,1991年被評為福建省優秀新聞工作者,1985年、1986年、1988年、1995年被評為福建省電視新聞宣傳先進個人。撰寫多篇論文被全國和省級刊物採用。1998年2篇論文獲全國市、縣級台優秀論文二、三等獎,論文《試論輿論監督在縣級台中的作用》被收入《視聽論說》論文集,1999年獲北京市名人文化研究中心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入編《世界文化名人辭海》(華人卷),並被聘為特邀顧問編委。論文《談縣級台人員綜合素質培養》獲"世界學術貢獻獎"金獎;《試探縣級台人員的"一專多能"》在全國獲獎併入選《跨世紀探索》和《當代中國改革與建設文庫》、《中國當代社科研究文庫》等叢書。1999年、2002年應邀赴新加坡、馬來西亞採訪,採制的電視新聞有12條在福建電視台播出,其中3條還被中央電視台採用,4集電視片《繽紛檳城行》在福建電視台新聞頻道播出。文字報導被《僑園》《福建日報》《福州晚報》等新聞媒體刊載,在海內外引起反響,成為中新、中馬的友好使者。《訪新加坡電視機構》和《訪新加坡報業中心》2篇論文被全國和福建省多家學術刊物採用,併入選全國"五個一"工程系列叢書”——《公僕頌》和《永遠的號角》。
主要作品
蔣濱建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大量文章,不少作品被收入文庫和核心期刊,多篇文章被國家圖書館收藏。2007年主編《飛翔的生命——紀念鄭作新院士誕辰100周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成為獻禮十七大的精品圖書。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吳階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宋健為該書題詞,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光美、劉以訓擔任該書顧問。2009年主編《測經量緯攬明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任享》以特有的專注與視覺,去探尋王任享院士的人生軌跡和傳奇經歷,成為福建人民出版社國慶60周年的獻禮圖書,多家媒體給予報導。2012年主編《慈心善舉——慈善家施克灼先生傳略》由香港文學報社出版。
研究成果
證實馬來西亞檳城是鄭和發現
蔣濱建對於鄭和航海研究的成果很多,最重要是發現鄭和與馬來西亞檳城的關係,第二大城市檳城,因華人過半而得名“中國城”。1999年、2002年,蔣濱建二次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研究鄭和途經之地,從馬六甲海峽南口新加坡到北口檳城後,發現鄭和航海圖上的檳榔嶼就是檳城,是鄭和下西洋時重要的淡水和食物補給地。馬來西亞長期以英國船長萊特登入此地的1786年作為檳城歷史的起始點,即使以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回來的1433年計算,檳城歷史也應當前推353年。蔣濱建的研究得到馬方學者幫助與互動,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鄭和學會認同,並得到馬來西亞方面的認可與支持。《新華網》《新浪網》《海峽導報》《福州晚報》等媒體報導,《亞洲周刊》《鳳凰衛視》也做了報導。
2004年“9. 8”投洽會上,在馬來西亞代表團下榻的廈門華僑大酒店,蔣濱建向檳城州首席部長丹斯里.許子根博士贈送了鄭和下西洋航海圖,許子根向蔣濱建贈書。許子根把航海圖掛在辦公室,《亞洲周刊》《鳳凰衛視》專門採訪了他,還專門介紹了蔣濱建。
2005年6月4日,蔣濱建的文章《情系檳城,光華永在我心》和《世界歷史最悠久的華文日報——立場超然,生機勃勃》在《光華日報創刊95周年紀念特輯》中整版刊登,還刊登蔣濱建請冰心兒子吳平為《光華日報》創刊95周年的題詞“時代先鋒,百姓喉舌”,並配許子根部長與蔣濱建的合影,在東南亞引起廣泛的影響。
2005年7月,蔣濱建出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全球鄭和研究盛會——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學術論文《鄭和與馬六甲關係述論》受到與會的馬來西亞馬六甲首席部長阿里.儒斯曼的關注,並受其接見,蔣濱建拜訪了儒斯曼,並向他贈送了紀念鄭和下西洋郵冊,接受鳳凰衛視和江蘇電視台的採訪。
長樂冰臼首次發現,名聞遐邇
蔣濱建開創了在低緯度中發現冰臼的先例,為冰臼史研究提供新的課題。2007年至2008年,蔣濱建利用節假日,經過艱苦的攀登探索,先後發現了閩江邊冰臼群、三溪河谷冰臼群、南陽青天帽山頂冰臼群、天龍井冰臼群、松下御國山冰臼、江田水壑頂冰臼群、天池山冰臼群、古槐竹田千馬山冰臼群8處冰臼群和眾多的古冰川遺蹟,冰臼群的分布面積達30平方公里。
蔣濱建積極牽線搭橋,2008年協助長樂市政府做好邀請“中國冰川之父”韓同林教授前來科考工作,《福建新聞聯播》、《新聞頻道》、《海峽都市報》《福州日報》等福建主流媒體持續報導以及福建電視台名牌欄目《發現檔案》的上下2期的深度報導,在全國引起很大影響。
長樂冰臼群的持續發現和報導,被《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中國網》《台海網》《美國僑報》《世界日報》《澳門日報》、《歐華時報》《歐華傳媒網》《多侖多信息港》等海內外400多家媒體轉載。眾多媒體的廣泛報導,引發海內外網民和各方的關注。
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引領五地文化互動
近年來,蔣濱建在持續研究琴江水師旗營的基礎上,醉心於清代水師旗營與綠營水師 錯綜複雜關係的研究,不斷拓展清代福建海防史研究的內容。他千方百計通過在外鄉親與海外友人,廣泛蒐集整理兩岸故宮中以及美、英、德國的圖書館、博物館和民間收藏的大量珍貴史料和老照片,與媒體互動,持續報導研究成果,在海內外引起廣泛影響。
2011年4月,蔣濱建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蝸居一周,取得重大發現與收穫,特別是發現馬江海戰長門之役嘉獎令,這是滿漢協同作戰的歷史見證。在台北故宮發現三江口水師旗營上諭、奏摺等100多份珍貴檔案後,又發現馬尾閩安300多份珍貴史料。蔣濱建通過向連江縣、馬尾閩安、平潭實驗區、永泰縣贈送史料及互動交流,喚醒歷史記憶與共鳴,引領了5地的文化互動,拓展了5地友誼。平潭水師286份珍貴史料在台北故宮的重大發現,填補了平潭海防文化、海峽兩岸的歷史研究的諸多空白,足以見證海壇水師發展與鎮海御海壯懷激烈的史跡,轟動平潭,進一步提昇平潭實驗區的文化內涵與對外影響。他還以史為媒,搭建了中日友好關係的橋樑,還為研究古琉球國與中國福州的關係提供了權威的史料。這些來自兩岸故宮的珍貴史料,是清代國家、軍隊戍台和福建海防史的權威歷史見證,史實進一步揭示海峽兩岸人民共守祖國海疆的歷史,對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歷史和現實意義。
蔣濱建的研究成果,經《福建日報》《海峽都市報》《東南快報》《福州日版》《福州晚報》《福州新聞網》等媒體的持續報導,被《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中國日報》《中國網》《中國網路電視台》《中國新聞網》《中國經濟網》《京報網》《新浪網》《台海網》《中國台灣》等眾多媒體轉載,在海內外引起廣泛的反響,推動了閩台文化交流,為海西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做出突出貢獻。蔣濱建對琴江與福建海防史的研究的重大成果和連續報導,引起福建省委宣傳部的重視和中央電視台的關注,2011年8月,央視《走遍中國——有福之州》專門選定琴江作為壓軸戲。蔣濱建接受了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的專訪,為央視探秘紀錄片《八旗水師營》提供珍貴史料及老照片,使該片成為清代福建海防史的一個縮影,受到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