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

《長春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是長春市人民政府2016年12月30日印發並在政務公開網站公開發布的全民健身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春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
  • 頒布機構:長春市人民政府
  • 頒布時間:2016年12月30日
長春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
(2016—2020年)
為推動我市全民健身事業深入發展,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根據國務院《全民健身條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民健身計畫(2016—2020年)》和《吉林省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16—2020年)》,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計畫。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圍繞健康城市、文明城市、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牢固樹立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治體,加快我市基層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拓展全民健身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全民健身事業均衡協調發展,不斷增強人民體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全市城鄉居民的體育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人民民眾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各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通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促進民眾身邊的體育場地設施、體育組織、健身活動、健身指導的普及和提升,基本建成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更加完善、惠及全市人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城鄉居民體育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明顯增多。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達到390萬(約占全市總人口的51.5%),每周參加1次以上體育鍛鍊人數達到420萬(約占全市總人口的55%)。
——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更加完善。全民健身場地數量達到7600多個(約每萬人10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1.8平方米以上。各縣(市)區、開發區力爭建有1個全民健身中心、1個體育場、1個體育館、1個游泳館(池)、1個體育公園(健身廣場)。實現社區(行政村)健身設施全覆蓋。公共體育設施和具備條件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全部向社會開放,為城鄉居民健身提供更多、更好的場地條件。
——全民健身組織網路體系更加健全。市、縣(市)區、開發區建有體育總會、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老年人體育協會,確保有專職人員、辦公場所和必要的經費。市級單項體育協會發展到55個以上,建立健全七大人群體育協會,其中法人體育協會30個以上。各縣(市)區級單項體育協會力爭發展到30個以上,各開發區級單項體育協會力爭發展到20個以上,各縣(市)區、開發區建有人群體育協會5個以上。所有街道(鄉鎮)建立綜合文體站、設有體育活動室、配有專(兼)職人員,建立體育代表隊。所有社區(行政村)成立健身俱樂部或體育興趣小組,健身站(點)達到3800個以上(約每萬人5個以上)。啟動社區體育組織“1+5”工程。
——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唱響“健康長春 體育先行”、“繁榮民眾體育 建設幸福長春”主題。市每年舉辦一次全民健身運動會,市級全民健身活動500項次以上;各縣(市)區、開發區每兩年舉辦一次全民健身運動會,各縣(市)區全民健身活動每年100項次以上,各開發區健身活動每年60項次以上;街道(鄉鎮)每年舉辦一次全民健身運動會;社區(行政村)適時開展貼近生活、民眾喜愛的健身活動;引導、扶持、鼓勵全社會共同舉辦全民健身活動,七大人群主題特色活動普遍開展,全年各級各類全民健身活動2000項次以上,實現全民健身活動項目、時間、地域、人群全覆蓋。
——科學健身指導水平不斷提升。加快“體醫結合”進程,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深入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城鄉居民(不含在校學生)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達到92%以上,優秀達標率18%以上。在校學生普遍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基本要求,學生的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素質明顯提高。力爭設立25個國民體質監測站, 按照人口3‰的比例,定期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完善國民體質監測資料庫和智慧型化管理服務平台,增強科學健身意識,提高科學健身指導水平。
——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志願服務隊伍建設。全市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1.5萬人以上,各社區、行政村1名以上,經常服務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達到1萬人以上,上崗率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弘揚全民健身志願服務精神,著力提升全民健身志願服務的規模和水平,逐步形成全民健身志願服務的長效化機制。
——全民健身的綜合價值和多元功能更加凸顯。讓全民健身在促進素質教育、文化繁榮、社會包容、民生改善、民族團結、健身消費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充分發揮,使全民健身成為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拉動內需和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的動力源,形成服務大局、互促共進的發展格局。
二、主要任務
(三)大力弘揚體育文化,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加強體育類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宣傳,普及健身知識,宣傳健身效果,弘揚健康新理念,把身心健康作為個人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的重要能力,充分認識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內在聯繫。通過開闢專欄、設立專題講座、設定廣播專門時段、製作宣傳片、健身項目教學片等方式,引導發揮體育健身對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作用。廣泛開展全民健身志願者“五進”系列活動,走進社區、鄉村、廣場(公園)、學校、軍營,傳遞“人人參與、人人受益、天天健身、天天快樂”的全民健身理念,展示全市全民健身優秀成果和市民良好的精神風貌,努力提高市民科學健身素養,推廣體育文化。
(四)科學布局,實現便民體育設施全覆蓋。建設布局合理、規模適當、項目齊全、互為補充、面向大眾的市、縣(市)區、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四級公共體育健身設施網路,鞏固提升城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嚴格執行新建居住區和社區按“室內人均建築面積不低於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於0.3平方米”標準配建全民健身設施的要求。老城區與已建成居住區無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或現有場地設施未達到規劃建設指標要求的,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充分利用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和空閒地等閒置資源,改造建設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
結合“五個一工程”,有效擴大增量資源。在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建有健身站(點)基礎上,拓展健身場地、完善設施功能及無障礙建設,提高建設標準,將適合老齡人活動的桌球、羽毛球、門球、健身操、柔力球等項目列為建設內容,滿足老齡人及特殊人群的健身需求。在社區(行政村)健身設施全覆蓋的基礎上,鼓勵、支持街道(鄉鎮)建設室內使用面積累計在500平方米以上,室外在1500平方米以上健身廣場的小型多功能活動中心。在社區(行政村) 建設一批多功能運動場。加快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和農村體育設施提升工程。在有條件的公園、廣場規劃建設體育健身活動場地,重點打造淨月潭、蓮花山、廟香山、伊通河、長春奧林匹克公園、長春市全民健身體育指導中心、南溪濕地體育主題公園等冬夏並舉的綜合性全民健身戶外活動基地,實現體育公園化、體育園林化、體育景觀化、公園體育化。
落實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政策,確保公共體育設施和具備條件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在不影響正常工作和教學的情況下,全部向公眾開放。公共體育設施每天開放6小時以上。各種經營性的體育健身場所,對老年人、殘疾人和青少年等實行優惠或者在規定時段免費開放。
(五)深化體育社會組織改革,加快體育社會組織實體化進程。通過引導體育社會組織向獨立法人組織轉變,推動其向社會化、法治化、高效化發展,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扶持和壯大體育社會組織,健全內部治理結構,增強服務功能,提升體育社會組織承接全民健身服務的能力和質量,逐步建成遍布城鄉、規範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社會組織網路。
各級要成立全民健身實施計畫領導小組,加強領導、統籌協調全民健身工作。加強體育總會作為樞紐型體育社會組織的建設,帶動各級各類單項、行業和人群體育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不斷創新社區體育服務內容和形式,深入推進體育社團“1+”工程(每成立1個市級法人單項體育協會,年度組織開展一定數量活動,政府將以購買公共服務方式,予以活動經費支持;各縣(市)區成立體育總會和30個以上單項體育協會,年度開展一定數量活動,政府將予以活動經費支持),探索實現社區體育組織“1+5”模式(“1”指的是每個社區配備1名社區體育管理員,“5”是指每個社區結合居民活動項目特點,建立5個體育社會組織,其中須包含老年人體育組織與社會體育指導員組織),通過“1+5”模式,打通社區體育“神經末梢”,讓社區體育組織“建起來”,社區體育資源“活起來”,社區體育健身“動起來”。
(六)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豐富城鄉居民體育生活。因時因地因需開展民眾身邊的健身活動,分層分類引導運動項目發展,豐富完善全民健身活動體系。結合我市氣候特點,普及日常健身,冬季以承辦冬奧會為契機,積極推動“全民上冰雪”,廣泛開展大眾滑雪、滑冰、冰球等冰雪運動,全市參與冰雪運動人數達300萬人。夏季加快發展健身跑、健步走、游泳、棋牌、球類、廣場舞、登山、騎行等戶外運動。發展特色運動,積極培育擊劍、馬術、極限運動、電子競技等時尚運動項目,扶持推廣武術、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間健身休閒項目。不斷拓展我市全民健身運動項目的深度和廣度,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和開展。
以“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為原則,以“一區一品牌、一街一特色、一校一傳統”為主線,採取“五結合”(大型與小型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趣味與競技相結合、傳統與新型相結合、城市與農村相結合)方式,開展遍布城鄉、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特點的全民健身活動,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供給,打造“運動長春”、“活力長春”的城市名片。每年以元旦的全民健身嘉年華活動拉開我市全民健身活動序幕,積極開展冰雪活動季、全民健身百日行、全民健身日等參與門檻低、普及度廣、關注度高、發展空間大的健身活動。七大人群品牌特色活動貫穿全年,包括:百萬青少年上操場、上冰雪和“陽光體育進校園”青少年體育健身活動;“增健康、促發展”職工體育健身活動;“體育進農家、快樂奔小康”農民體育健身活動;“巾幗健身風采展示”婦女體育健身活動;“民族傳統體育之花”少數民族體育健身活動;“同在藍天下、共享人間情”殘疾人體育健身活動;“夕陽紅”老年人體育健身活動。
(七)提升民眾科學健身指導水平。深入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建立國民體質監測資料庫和智慧型化管理服務平台,探索國民體質監測站與社區衛生服務站合作開展國民體質監測,每年發布《市民體質狀況報告》。加快“體醫結合”進程,通過運動干預,把防病關口前移,積極推廣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運動健康服務,發揮體育健身運動在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病後康複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亞健康人群、病兆人群、病症人群、康復人群回歸健康,提高全市人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圍繞我市扶貧攻堅,開展“健康脫貧 精神脫貧”活動。採取“體育+健康”的體育扶貧舉措,組織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能專家、理論培訓專家深入扶貧村,推廣科學健身知識和科學健身技能,培養村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常規扶貧工作,側重“送器材”、“送圖書”、“送技能”的體育三下鄉活動,選樹、打造我市全民健身“健康鄉村”典範,讓困難民眾享受到體育發展的“紅利”,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奠定基礎。
(八)鞏固和完善全民健身大數據中心,提升智慧體育服務水平。通過社區體育格線智慧型服務終端的全覆蓋,全盤掌握社區體育實時狀況,及時就設施維護、活動開展、體質監測、健身指導等作出科學決策,推動全民健身服務智慧型化,實現工作管理科學化、高效化、信息化,使全民健身工作全面提檔升級。鼓勵開發以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技術為支撐的全民健身服務,推進“奧運動”全民健身管理服務平台惠民工程,推廣完善“線上線下”服務模式,實現體育場館、健身人群和服務提供者的有機結合,通過大型免費公益體驗活動,引導城鄉居民積極參與健身。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全民健身”大數據中心作用,將智慧體育社區格線智慧型服務平台、國民體質監測、居民健康資料庫、科學健身指導、4G網路數據實時傳輸、視頻調度系統等融於一體,實現全民健身數位化、科學化。
(九)發揮全民健身多元功能,推動全民健身融合發展。緊密圍繞創建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健康城市”建設等發展戰略,注重全民健身的頂層設計和謀劃發展,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對體育產業的推動作用,加快推進全民健身與養老、助殘、醫療、衛生、教育、文化、旅遊等事業相融合,鼓勵發展健身信息聚合、智慧型健身硬體、健身線上培訓教育等全民健身新業態,使體育消費在居民消費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全民健身的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多元功能得到更好發揮,形成服務大局、互促共進的發展格局。
(十)拓展大眾體育國際交流,引領全民健身開放發展。抓住國家新一輪振興東北的戰略機遇,圍繞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堅持“請進來、走出去”,拓展全民健身理論、項目、人才、設備等國際交流渠道,定期開展友好城市間的體育國際文化論壇、體育國際邀請賽等互動交流活動,打造具有東北亞區域特色的國際精品賽事,推動東北亞地區民間體育交流合作,搭建全民健身國際交流平台,讓長春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長春,提升我市城市形象和國際影響力,加快我市建設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進程。
(十一) 強化全民健身發展重點,著力推動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
1. 把青少年作為實施全民健身計畫的重點人群。積極倡導“全民健身從娃娃抓起”,培養青少年終身參加體育鍛鍊的習慣,大力普及青少年體育活動,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繼續開展青少年陽光體育大會、青少年冬/夏令營校外體育技能公益培訓等品牌活動,吸引社會力量支持青少年體育培訓活動。進一步發揮東北師範大學等高校人才和場地的優勢,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發展。
發展、鞏固市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增加國家和省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比例。提高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水平,增加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比例。各縣(市)區、開發區創建市級以上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至少1個。總結提煉我市國家級青少年校外體育示範活動中心的可複製經驗,通過典型引領、示範帶動、以點帶面的方式,擴大國家級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中心對我市各城區輻射效應。
2. 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挖掘、保護、宣傳、傳承和發展。建立健全各級少數民族體育協會,注重培養少數民族體育教師、社會體育指導員和高水平體育人才。積極挖掘、推廣和培育朝鮮族摔跤、鞦韆、跳板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健身項目。完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培訓與示範基地功能。做好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參賽工作。
3. 加大老年人體育服務供給。加強社區、鄉鎮公共體育設施與養老服務設施的功能銜接,將適合老年人體育健身的場地設施納入體育生活化社區建設內容。加強各級老年體育協會和多種類型的老年體育組織建設,加強老年人科學健身指導。各縣(市)區每年開展適合老年人的趣味運動會、單項比賽或健身表演活動,市每四年舉辦一次全市老年人體育健身大會。
4. 加強對特殊人群體育服務力度。發揮殘疾人體育組織作用,培養為殘疾人服務的體育教師、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全民健身志願者,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殘疾人體育健身活動。開展“殘疾人健身示範點”建設,建立殘疾人體育重點項目訓練基地。做好全省殘疾人運動會參賽工作。加大對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民眾、社區矯正人員等人群體育服務供給。
5. 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工作有效開展。發揮各級工會的作用,切實加強職工體育工作的組織領導,指導有條件的單位建立和完善各級職工體育協會、俱樂部、健身團隊,配備必要的專(兼)職體育幹部,加大對職工體育骨幹的培訓力度。實行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工間操制度。定期舉辦多種形式的職工體育健身展示和競賽活動。
6. 大力發展冰雪全民健身運動。利用籌備和舉辦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契機,打造“東北亞冰雪體育名城”、“冰雪體育強市”,發揮我市冰雪資源優勢,推動冰雪運動進景區、進公園、進商場、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進機關、進部隊、進農村。充分利用公園河湖等水域資源開闢天然滑冰場,積極利用城市空地、公共綠地人工澆築滑冰場、冰球場、搭建可拆裝滑冰場。積極發展各級各類冰雪運動社會組織,營造全民參與冰雪運動的良好社會氛圍。加強對青少年冰雪運動的推廣和普及,廣泛開展滑冰、滑雪進校園、“百萬青少年上冰雪”等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冰上體育活動全覆蓋。
7. 加快發展足球運動。實現社會足球的普及,著力加大足球場地供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小型、多樣化的足球場地。積極倡導和組織行業、社區、企業、部隊、殘疾人、中老年等開展五人制、七人制等形式多樣的民間足球活動;舉辦多層級賽事,不斷擴大足球人口規模,促進足球運動蓬勃發展。推動青少年足球運動的深入開展。完善常態化、縱橫貫通的大學、高中、國中、國小四級足球競賽體系。推動淨月區校園足球特色區建設。引進國內外高水平足球講師指導校園足球教學、訓練、競賽,開展校園足球管理人員、專(兼)職教練員、體育教師業務培訓。
三、保障措施
(十二)完善法律政策保障。根據經濟社會和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實際,運用法治思維推進全民健身事業各項工作,深入實施《長春市全民健身條例》,嚴格執行《長春市體育設施專項規劃(2016—2020年)》,組織編制《長春市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管理辦法》,進一步推進依法治體,提升全民健身法制化水平,使全民健身事業有法可依、健康發展。
(十三)加大對全民健身事業的投入。建立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最佳化投融資引導政策,推動落實財稅等各項優惠政策。進一步推動落實“三納入”工作(縣級以上政府要按照國家、省有關要求,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府工作報告,將全民健身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保持相應增幅且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要依法保證體育彩票公益金按70%的比例用於全民健身事業,確保全民健身設施人均經費每年達到20元,全民健身事業發展人均經費每年達到8元。對公益性全民健身事業單位和服務機構的日常工作給予必要的經費保障。
(十四)進一步完善政府向社會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機制。在政府提供基本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前提下,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服務方式,加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範圍、數量和規模,鼓勵、引導、扶持社會力量興辦全民健身事業,逐步將公益性全民健身體育活動交給社會力量去辦。積極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多種模式,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多樣化、多層次的體育健身需求。
(十五)強化全民健身科技創新。推進“網際網路+全民健身”,完善和發揮社區體育格線智慧型終端作用。利用全民健身大數據中心的基礎數據處理系統,將社區體育格線智慧型終端和全民健身數據分析相結合,進行綜合評價。建立和完善集健身休閒、養生保健、營養膳食、運動醫療、運動康復等服務於一體的科學健身驛站。建設智慧型健身步道、智慧型健身館、全人群智慧型健身公園等融入科技元素的全民健身設施、場地,促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提檔升級。繼續強化政府與高校共同推進全民健身的發展模式,進一步發揮全民健身戰略合作夥伴的特有功能和作用,提升全民健身服務水平。
(十六)建立全民健身綜合評價體系。制定全民健身工作規範和評價標準,進一步明確全民健身發展的核心指標、評價標準和測評方法。利用全民健身大數據中心,建立客觀、全面、科學反映我市全民健身工作的立體評價體系,實時指導我市全民健身工作健康發展。
(十七)加強全民健身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人才強體工程,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和培訓基地作用,結合我市全民健身工作人才隊伍現狀,科學制定人才培訓計畫。加強社區體育管理員崗位培訓、考評;做好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和各項管理服務工作,市每年舉辦社會體育指導員、社區體育管理員、文體活動站長等培訓、科學健身講座15期以上,縣(市)區、開發區每年舉辦1期以上;完善全民健身志願服務工作體系,積極開展全民健身志願服務活動,形成全民健身志願服務長效化機制。
四、組織實施
(十八)加強組織領導與協調。市、縣(區)兩級全民健身實施計畫領導小組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把相關重點工作納入政府年度民生實事。各成員單位要根據職責分工,落實任務,強化統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入推進。
(十九)嚴格過程監管與績效評估。各縣(市)區、開發區要結合實際制訂本行政區域的《全民健身實施計畫》,認真組織實施,將其納入政府目標考核管理,適時對實施成效進行檢查督導和全面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