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歷史
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於1974年11月5日在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首次發射,但由於火箭陀螺控制系統中的高度導線斷裂,導致火箭飛行姿態失去控制,使得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發射失敗。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進行第二次發射,並成功將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該型號火箭共進行了4次發射,除第一次外,其餘三次均圓滿成功,如表所示:
序列 | 運載火箭 | 起飛時間 | 有效載荷 | 衛星軌道 | 發射地點 | 結果 |
---|
1 | 長征二號 701403(Y3)
| 1974年11月5日 17時40分
| 尖兵一號國土普查衛星00星 (返回式遙感衛星0號00星)
| 近地軌道 | 第20訓練基地第一試驗部* 二號發射陣地138工位
| 失敗** |
2 | 長征二號甲 701504(Y4) (長征二號丙***)
| 1975年11月26日 11時29分52秒
| 尖兵一號國土普查衛星01星 (返回式遙感衛星0號01星)
| 近地軌道 | 第20訓練基地第一試驗部 二號發射陣地138工位
| 成功 |
3 | 長征二號甲 Y5 (長征二號丙)
| 1976年12月7日 12時38分
| 尖兵一號國土普查衛星02星 (返回式遙感衛星0號02星)
| 近地軌道 | 第20訓練基地第一試驗部 二號發射陣地138工位
| 成功 |
4 | 長征二號甲Y6 (長征二號丙)
| 1978年1月26日 12時58分
| 尖兵一號國土普查衛星03星 (返回式遙感衛星0號03星)
| 近地軌道 | 第20訓練基地第一試驗部 二號發射陣地138工位
| 成功 |
備註:
2.**起飛後6秒火箭控制系統俯仰速率陀螺中的高度導線因振動斷裂,穩定系統未接到陀螺控制系統輸出的信號,導致火箭飛行姿態失去控制,20秒安全自毀系統啟動於空中自毀。
3.***長征二號甲與長征二號丙近乎一致,一些列表會將長征二號甲標記為長征二號丙。
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為原型先後研製出長征二號甲、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丁、長征二號E、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形成長征二號系列運載火箭。其中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是我國載人飛船發射的唯一運載火箭,具有安全性高等特點,先後將我國十艘“神舟”載人飛船、
天宮一號和
天宮二號成功的送入太空預定軌道。
技術參數
全長 | 31.17米 |
直徑 | 3.35米 |
起飛質量 | 190噸 |
起飛推力 | 2786千牛 |
氧化劑+推進劑 | 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 |
近地軌道運載能力 | 2.0噸 |
資料來源:
Encyclopedia Astronautica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衍生型號
長征二號甲
長征二號甲運載火箭大體就是長征二號運載火箭,但準確指在1974年長征二號首發失敗後,對長征二號使用的
風暴一號火箭第二級的陀螺控制系統作了微小改進後的火箭型號。1975年首發成功後,又成功地發射兩次。按照國際慣例,對火箭發動機做多么微小的改進都需要註冊,改進後第二級的“YF-22/23”火箭發動機改稱“YF-22A/23A”(22、23甲),火箭的型號也同時改作“CZ-2A”(長征二號甲)。這個型號又因與年後的長征二號丙(為提供國際運載服務而更名)完全一致,所以常常造成混淆。所以一些列表會用“長征二號”或“長征二號甲”來標示1974年11月5日的發射失敗,而1975年11月26日、1976年12月7日、1978年1月26日的三次發射與後期的長二丙發射任務一併收錄為“長征二號丙”的發射任務。
發展型號
長征二號丙
採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作為推進劑,主要用於發射低軌和
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火箭全長43.72米,箭體與整流罩直徑均為3.35米,起飛質量245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4.0噸。
長征二號丙系列運載火箭於1982年9月首次成功發射。1987年,長征二號丙火箭被授予“全國質量金質獎”。1999年,長征二號丙火箭被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授予“優質液體運載火箭”稱號。
長征二號丙改
長征二號丙的改進型號有三種:CZ-2C/SD、CZ-2C/SM和CZ-2C/SMA。
長征二號丙/SD(CZ-2C/SD):1997年12月8日首次發射,是一種商業衛星發射器,即在長征二號丙的二級火箭上安裝一個上面級的智慧型分配器,該型火箭連續7次成功發射
銥星及其模擬星。
長征二號丙/SM(CZ-2C/SM):安裝了改進版的固體上面級,地球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1.25噸。2003年首次發射。
長征二號丙/SMA(CZ-2C/SMA):是一種三級常規液體火箭,是在長征二號丙(CZ-2C)火箭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研製的三軸穩定固體上面級和雙星適配器,於2008年首次發射,主要用於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7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1噸。
1999年,原航天工業總公司授予長征二號丙改進型火箭“金牌火箭”的光榮稱號。
長征二號E
長征二號E(CZ-2E)即
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是在加長的長征二號丙(CZ-2C)周圍捆綁四枚2.25米直徑液體助推器的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LEO)有效載荷,配以合適的上面級,可進行中高軌道衛星的發射。
火箭全長49.686米,一、二子級直徑3.35米,每個液體助推器長為15.4米,直徑2.25米,衛星整流罩最大直徑4.2米,起飛質量464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9.5噸。
長征二號捆於1990年7月首次成功發射。長二捆火箭的研製成功,使我國首次突破了助推器捆綁技術、首次研製成功了推進劑利用系統和大型發射台等36項關鍵技術,為我國的運載火箭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目前該火箭已退役。
長征二號F
按照發射載人飛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確保全全性為目標研製的運載火箭,可靠性超過97%(置信度0.7),主要用於發射神舟飛船和大型目標飛行器到近地軌道。
長征二號F基本型火箭全長58.34米,一、二子級直徑3.35米,助推器直徑2.25米,整流罩最大直徑3.8米,起飛質量479.8噸,可以把8.4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點200千米、遠地點350千米、傾角42°的地球近地軌道。
長征二號F有箭體結構、控制系統、動力裝置、故障檢測處理系統、逃逸系統、遙測系統、外測安全系統、推進劑利用系統、附加系統、地面設備等十個分系統,為兼顧衛星的發射,保留了有效載荷調姿定向系統的接口和安裝位置。故障檢測處理系統和逃逸系統是為確保航天員的安全而增加的,其作用是在飛船入軌前,監測運載火箭狀態,若發生重大故障,使載有航天員的飛船安全地脫離危險區。
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先後成功發射了“神舟一號”至“神舟七號”飛船,為我國成功實現載人航天飛行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目前該型火箭已停產。
長征二號F改
長征二號F改進型(CZ-2F/G)是為適應載人航天二期工程發射運輸飛船和目標飛行器的要求,對長征二號F火箭進行改進形成的二期狀態。長征二號F改包括兩種狀態,即發射運輸飛船狀態和發射目標飛行器狀態。火箭助推器推進劑儲箱頂部橢球頂改為錐形頂,提升推進劑儲存量,增加近地軌道推力。
火箭在長征二號F基本型的基礎上,增加的助推器推進劑質量,起飛質量約493噸。發射載人飛船型號和發射目標飛行器或空間實驗室的型號的整流罩直徑分別為3.8米和4.2米,火箭全長分別為58.34米和52米。火箭運載能力有所提升,可以把8.8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點200千米、遠地點350千米、傾角42°的地球近地軌道。
神舟七號發射任務完成後,長征二號F基本型不再執行任務,後續任務暫時由長征二號F改進型執行。長征二號F改進型火箭已先後成功發射“神舟八號”至“神舟十號”飛船及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飛船仍由長征二號F改火箭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