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島會戰

長島會戰

長島會戰(英語:Battle of Long Island),或稱為布魯克林會戰,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美國之間第一場陸上會戰,亦是整場獨立戰爭最大規模的一場戰事。會戰發生於1776年8月27日紐約市對岸的長島布魯克林區

1776年3月,波士頓戰役結束,英國從海路撤離波士頓革命派與北美英軍的焦點,隨即轉移到戰略重鎮紐約市。在喬治·華盛頓指揮下,大陸軍開始在曼哈頓島南部及布魯克林區布防;而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則等待後方援軍,準備攻打紐約市。

1776年7月,何奧派軍登入斯塔滕島,建立前沿基地。在接著一個月,英國正規軍人數陸續增加至32,000人,兼且擁有制海權;但美國一方卻只有約20,000名民兵,而且欠缺紀律。權衡形勢後,華盛頓將美軍主力調到曼哈頓,但仍留下10,000人守備布魯克林區的三座美軍要塞。

8月22日,何奧派軍登入長島,攻打布魯克林。美軍起初打算施行邦克山戰役的戰術,據險守備英軍的正面攻勢。不料何奧在8月26日同時派軍繞道,攻打布魯克林前方山地的美軍側翼,成兩面夾攻之勢,迅即擊潰美軍。所幸前方山地的部隊及時拖延英軍,大部分美軍都安全撤回後方的布魯克林高地。不過英軍未有加以追擊,反而部署圍城戰。結果華盛頓在運氣、黑夜與晨霧的幫助下,將布魯克林的軍隊與物資全數撤回對岸曼哈頓市。

英國雖然未能在長島會戰獲得全勝,但大陸軍仍然受到嚴重打擊,再加上曼哈頓島三面環水,又有哈德遜河在西面阻隔,華盛頓的大陸軍有被包圍殲滅之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島會戰
  • 外文名:Battle of Long Island
  • 類別:會戰
  • 年代美國獨立戰爭期間
背景,前奏,美軍布防,英軍動員,會戰前夕,英軍攻占斯塔滕島,雙方最後部署,會戰爆發,東路包抄,西面佯攻,正面攻擊,西面攻擊,英軍停美軍撤,後續影響,

背景

前奏

由波士頓到紐約
1776年3月17日,英軍從海路撤出波士頓,波士頓之圍以大陸軍勝利告終。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擔心威廉·何奧可能會攻打紐約州重鎮紐約市,即時派出5隊步兵集團軍到紐約市防守,同時保持警戒。
不過,何奧既沒有公布艦隊去向,也沒有即時離開。3月20日晚,何奧派出工兵,將波士頓港口的威廉堡炸毀,一度造成恐慌;而英國艦隊則在21日早上現身,到波士頓南面的布倫特里下錨停泊。華盛頓開始擔心何奧只是佯裝撤退,可能會派兵繞道圍攻洛斯貝利,故此將波士頓交給副將彌敦內爾·格連管理,自己則到劍橋籌備軍務。接著一個星期,何奧的艦隊繼續停泊,動向仍然不明,連艦上的難民也甚為不解。要到3月27日,英國艦隊才向大海揚帆而去,並且前往哈利法克斯,等待更多援軍。
紐約市早在波士頓戰役期間,已被雙方視為必爭之地。1775年8月,邦克山戰役慘勝的訊息傳抵英國,英國國會決定招募更多正規軍前往助戰,而北美英軍總司令湯馬士·蓋奇也被何奧取而代之。何奧上任後,先後在1775年10月及11月兩次向殖民地大臣達特茅斯伯爵寫信,指自己將會派英國的援軍攻占紐約市。紐約可以停泊及維修越洋而來的英國軍艦,對將來英國的戰爭補給非常重要。
另外,紐約亦是戰略要地。由於紐約市正好位於哈德遜河的出海口,而哈德遜河的上游就是尚普蘭湖。只要蓋伊·卡爾頓帶領英屬魁北克省的軍隊南下紐約,便可將新英格蘭地區與南方叛亂省份切開,然後一舉消滅麻薩諸塞的叛亂。由於這項戰略需要英國陸軍與皇家英國海軍緊密合作,國會更刻意任命何奧的兄長何奧勳爵,前來指揮北美的海軍艦隊。
至於大陸軍方面,防守紐約市不但可破壞英國的戰略打算,還有重要的政治價值。紐約市為紐約一省之重鎮,但效忠派的實力卻與革命派不相伯伯。倘若紐約市失陷,則會對紐約全省的革命勢力構成沉重打擊,嚴重削弱革命的勢力。華盛頓感到革命不能失去紐約的支持,故此大陸議會雖未有指令防守紐約,華盛頓仍力主增兵該地。
長島會戰

美軍布防

1776年1月至6月
1776年1月,華盛頓先派查理斯·李少將,到紐約組織康乃狄克民兵,並且建造防線。 當李在2月檢示形勢時,已指出紐約三面環水,擁有制海權的英軍可輕易攻占整座城市。3月波士頓戰役結束後,華盛頓陸續把軍隊調到紐約,但建造防線的軍力仍然不足。當華盛頓在4月13日抵達紐約時,他察覺到大陸軍只有少於10,000人可以作戰,而且要防守一座易攻難守的城市。
1776年4月至6月期間,紐約的防備仍有缺陷。首先,大陸議會在3月及4月先後將約翰·沙利文及紐約10支集團軍調到魁北克省,並下令再次攻打魁北克市,令到紐約防線進一步受削。這批軍隊在6月三河市之戰遭到英軍伏擊落敗,進而喪失蒙特婁,更被逐回尚普蘭湖,只能據守提康德羅加堡。第二,紐約市的效忠派勢力強大,使大陸軍在招募民兵時經常受阻,就連紐約省自治議會也表示無能為力。當時效忠派擁有紐約市超過三分之二的土地,而且盤踞於曼哈頓島對岸的長島與斯塔滕島。第三,民兵紀律不佳,違抗命令與內部的地域摩擦時有發生,令到部署經常出現困難。
不論如何,李在2月仍然制訂了布防方案,在曼哈頓島東南對岸、長島的布魯克林高地興建要塞。由於該處高地可俯視曼哈頓島,英軍必須先攻打布魯克林,才可安全攻占紐約市。李打算迫使英軍強行攻堅,從而付出更沉重的人命代價,重演邦克山戰役的情況。由於李在3月被議會調到南卡羅來納州,建造要塞改由斯特靈勳爵威廉·亞歷山大統籌,第一座要塞也因此命名為斯特靈堡(Fort Stirling)。
接著數個月,華盛頓派好友亨利·諾克斯及格連兩人建造更多要塞,包括普特南堡(Fort Putnam)、格連堡(Fort Greene)及博斯堡(Fort Box)。這三座堡壘在布魯克林高地由東向西連成一線,總共裝設了36門火炮,看守著登山道路。這條道路沿布魯克林高地向東南延伸,穿過濕地,通往貝福德鎮;貝福德鎮南方是橫貫東西的高旺高地(Heights of Gowan),猶如布魯克林的天然屏障。高旺高地為一片樹林,共有四條道路穿越,由東至西順序為牙買加山道(Jamaica Pass)、貝福德山道、富萊布希山道及高旺努斯山道(Gowanus Pass),當中以牙買加山道最為偏僻遙遠。至於頑抗堡(Fort Defiance)則建於上紐約灣旁的岬角,阻止英軍派軍艦進入東河,繞到布魯克林後方攻擊。此外,大陸軍也在總督島及曼哈頓的舊喬治堡裝設火炮,以備攻擊英國軍艦。
最後,格連與諾克斯兩人不但監督工程進度,也到曼哈頓島其他地區巡視。6月兩人下令建造華盛頓堡及憲法堡(後來更名為李堡)。諾克斯同時說服華盛頓,將數百名沒有火槍的民兵交給自己訓練,再編為炮兵

英軍動員

英國在1775年8月得悉邦克山戰役之慘勝後,決定擴軍支援。何奧當時要求國會提供額外20,000名生力軍,不過英國的募軍卻未能滿足需求。到1775年12月,英國只招募了17,550名正規軍。這使英國被迫尋求外國傭兵協助。9月英國向俄羅斯帝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商討,聘請20,000名俄羅斯士兵,但被葉卡捷琳娜婉拒。由於英國在過往已有聘用德意志士兵先例,故此英國轉為向德意志王侯求助。1776年1月,英國與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及黑森-卡塞爾兩個公國簽訂協定,一共購買18,000名僱傭兵。這批士兵在美洲往往被簡稱為黑森傭兵。
1776年2月,英國殖民地部的平叛方案出爐。殖民地部向何奧提供12,000名黑森士兵、3,500名蘇格蘭高地士兵、及1,000名英國精銳衛兵。至於另外5,000名不倫瑞克士兵,則由約翰·伯戈因帶領增援魁北克市。在職務劃分上,新任殖民地大臣喬治·熱爾曼勳爵選擇將前線的戰略指揮權力下放,交由何奧兄弟自行決定,自己則主力負責籌辦補給。但與此同時,何奧兄弟又被任命為和平特使,可以向殖民地的叛黨作有條件的特赦。這項方案源於諾斯勳爵在1775年的和解辦法,但諾斯內閣的其他成員卻對此抱有疑問,認為不能奏效。
北美英軍總司令威廉·何奧畫像。何奧在撤離波士頓後,選擇在1776年夏季攻打紐約市。然而何奧在紐約及新澤西戰役期間,經常被批抨過於小心謹慎,使到美軍多次成功逃脫。
亨利·柯林頓畫像。身為何奧的副手,柯林頓經常與何奧意見相左。不過在長島戰役中,柯林頓制訂了包抄美軍的方案,並且獲得何奧同意。
詹姆士·格蘭特畫像。格蘭特在長島會戰中,帶領英軍由西路進攻,並且與斯特靈勳爵的馬里蘭士兵激戰。

會戰前夕

英軍攻占斯塔滕島

1776年6月29日,何奧的艦隊抵達下紐約灣,一度引起革命黨的恐慌。不久英軍便在效忠派的據點斯塔滕島登入,建立前沿基地。
1776年5月初,英國的援軍開始抵達北美。6月9日,何奧兄弟乘坐艦隊離開哈利法克斯,啟程前往紐約。6月28日,華盛頓從快馬得悉英國艦隊即將抵達,下令軍隊加緊警備。6月29日早上,英國45艘軍艦在下紐約灣整齊停泊,其聲威一度在紐約引起恐慌。較先抵達的何奧將軍,起初打算直接在長島登入,但看到布魯克林一帶的高地已經布防,轉而在7月2日占領斯塔滕島,繼續等待援軍。
大陸軍的士氣雖然稍為受挫,但當美國獨立宣言發布的訊息在1776年7月6日傳抵紐約,革命派的情緒便為之一振。1776年7月9日傍晚,美軍在公園聆聽講者宣讀美國獨立宣言時,一批革命派的暴民乘勢起鬨,將喬治三世的騎馬銅像扯攔,然後將其熔解,製造子彈。
1776年7月12日,何奧將軍派出兩艘軍艦進入哈德遜河,嘗試切斷美軍的補給線,並與曼哈頓一帶的炮台交火。英軍沒有人命損失,而美軍則有一門火炮因操作不善而爆炸,造成6人死亡。由於哈德遜河河口廣闊,華盛頓開始擔心英軍會在曼谷頓島西北面登入,而人數不足的美軍根本不能兼顧整道防線。
不過,何奧將軍雖然有軍事優勢,卻沒有即時進攻。他繼續等待兄長何奧、亨利·柯林頓查爾斯·康沃利斯的援軍,但柯林頓與康沃利斯卻剛剛在南卡羅來納州的沙利民島戰役慘敗,損失不少時間。何奧兄弟為何有欠積極,仍是歷史學家議論不休的話題。
7月13日至20日期間,何奧將軍嘗試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發布有限度的特赦令,並且兩次派人向華盛頓送信,要求進行和談。不過,這些信件的上款俱寫為“致華盛頓 先生”,而沒有稱之為“將軍”或者“總司令”。華盛頓與諸將商討後,認為這些上款有失美國身份,悉數予以回退。7月16日,何奧將軍派人傳達口訊,希望華盛頓可以與其副官面談,並且獲得華盛頓同意。
1776年7月20日中午,英國軍官柏德遜上尉(James Patterson)抵達百老匯,與華盛頓會談。柏德遜再次送上何奧的書信,但信件的上款仍然是“致喬治·華盛頓先生,等等,等等。”(George Washington, Esq., etc., etc.),結果華盛頓拒絕接信。接著柏德遜提到何奧將軍有權力代表國會進行特赦,但華盛頓卻斷然回覆:
“清白之人,無須特赦。吾人只是捍衛吾等無可爭議之權利。Those who have committed no fault want no pardon. We are only defending what we deem our indisputable rights.”
會議最終不歡而散。但華盛頓的回覆,及後在美國廣為傳頌。

雙方最後部署

1776年7月9日,革命派的暴民在聆聽美國獨立宣言的宣讀後,將喬治三世的騎馬銅像扯攔。
8月1日,柯林頓與康沃利斯的3,000名士兵抵達紐約,而英軍在1776年8月12日又有額外11,000名士兵及僱傭兵增援,使英軍士兵增至32,000人。由於英軍人數甚多,足以同時攻打布魯克林及曼哈頓,使到華盛頓難以估計英軍動向。格連及從軍秘書約瑟·李德都認為英軍將會攻打長島,但華盛頓恐怕英軍的真正目標是曼哈頓島,決定將約23,000人的軍隊分開,主力防守曼哈頓島,只留下4,500人防守布魯克林及高旺高地。
1776年8月22日早上,柯林頓與康沃利斯帶領先鋒4,000人,在長島南部登入。戍守的少量美軍銷毀牲畜房屋後,撤回北面高地。正午時分,英軍已有15,000人登入,並且獲得數百名效忠派居民迎接。康沃利斯派先鋒部隊向前部署,並且占領了富萊布希村。
接著數日,英國與美國各自作出最後部署。在美國方面,華盛頓雖在即日已經得悉英軍登入長島,但以為英軍只有8,000至9,000人。華盛頓因此更相信英軍的真正目標是曼谷頓島,所以只派出額外1,500人到長島,令該處守軍在當日增至6,000人。
另外,華盛頓也兩次在陣前易帥。首先,格連少將患上急病,到1776年8月20日病情惡化,逼使華盛頓將格連送回曼哈頓治理,而委派約翰·沙利文少將暫時代替。沙利民在加拿大戰役落敗後,剛剛調到紐約戰場,但他對附近的地形全無認識。1776年8月24日,華盛頓改為任命以色列·普特南指揮布魯克林高地要塞。然而華盛頓很快便察覺自己用人不當。普特南帶領6個步兵集團軍抵達布魯克林後,雖然使整體士兵增至約10,000人,卻完全放縱軍紀,結果士兵經常胡亂開火,追逐嬉戲,營伍更為不修。稍後華盛頓巡視布魯克林後,更要當面責令普特南恢復秩序。
最後,華盛頓匆忙派人守備高旺高地。他指派斯特靈勳爵帶領500人,守備最西面的高旺努斯山道;沙利文帶領1,000人,防守中央的富萊布希山道;塞繆爾·邁爾斯上尉帶800人,守備貝福德山道;3,000名新兵在後方山嶺待命;最後普特南的6,000人留守布魯克林山地要塞。至於東面的牙買加山道(Jamaica Pass)雖然狹窄易守,卻廢棄多時。華盛頓等人都忽視了該條山道,各人的命令狀完全沒有予以提及。美軍只派出5名騎馬哨兵防守該地。
至於英軍方面,柯林頓在登入當日,已從效忠派居民得悉有牙買加山道一事。當日柯林頓與威廉·厄斯金爵士到前線巡視後,即時撰寫了進攻方案。柯林頓建議何奧派主力部隊通過牙買加山道,由東面包抄高旺高地的美國駐軍;其他英國部隊則在高旺高地正面攻擊,拖延時間,等待包抄時機。
柯林頓的方案經厄斯金傳達何奧。1776年8月26日何奧批准方案,並下令柯林頓準備在當晚出征。何奧派柯林頓的輕步兵為前鋒,而康沃利斯、何奧及珀西伯爵則緊隨其後,整支包抄部隊人數達10,000人。最後,利奧波德·菲力·馮·海斯特帶5,000名黑森-卡塞爾僱傭兵,由正面攻打富萊布希山道;詹姆士·格蘭特另外帶5,000名英國及德意志士兵,攻打西面的高旺努斯山道。海斯特及格蘭將等待何奧的信號,才全力進攻。何奧刻意把進攻方案加以保密,只有最高級將軍方能得悉。

會戰爆發

東路包抄

英軍夜行牙買加山道
長島會戰的軍隊動向圖。
1776年8月26日晚上,英國的包抄部隊開始在漆黑中緩緩行軍,完全依靠3名效忠派農夫在前方帶路。8月27日凌晨2時,先鋒部隊抵達牙買加山道入口,並且強行徵召了一座旅館的父子充當嚮導。約莫10分鐘後,英軍遭遇了美軍的5名哨兵,但美軍卻誤以為是友方軍隊,而逕自前來會合,結果被英軍俘虜。柯林頓加以盤問5人後,確定前路並無美軍防守,安心向前行軍。
由於牙買加山道狹窄,後方的英軍經常要停下為火炮及物資車隊開路,花費不少時間體力。到日出時分,柯林頓的輕步兵抵達貝福德鎮外圍,並在長草地伏下休息,等待何奧的部隊追上。駐守貝福德山道的邁爾斯,曾經派軍攻打何奧的後衛,但很快就被擊潰,邁爾斯也遭到俘虜。殘餘美軍後來輾轉逃回布魯克林。
上午9時,柯林頓下令兩門重型火炮開火,發出兩響信號炮聲,然後下令包抄部隊推進。華盛頓在上午9時也得悉英軍的目標是在長島,由曼哈頓派出更多援軍,並在布魯克林山地上觀戰。

西面佯攻

戰鬥山之戰
格蘭特本應在日出後攻打高旺努斯山道,但他在半夜臨時決定發動佯攻。當何奧等人仍在翻越牙買加山道時,格蘭特在27日半夜派出300名步兵,打算滋擾美軍陣地。這批步兵在高旺努斯山道前遭遇少量美軍守兵,並且在短時間內將之擊潰。
普特南在半夜3時得悉格蘭特發動進攻,慌忙趕到高旺努斯山道,命令斯特靈勳爵帶兵迎擊。斯特靈勳爵的1,600人向前移動不久,便看到英軍步兵列陣而來,雙方以火炮及火槍互相攻擊,並在戰鬥山一地激戰連場。由於美軍到日出後仍能抵擋英國攻勢,且誤以為英軍已經派出全部軍隊,一度相信勝利已經在望。

正面攻擊

富萊布希山道之戰
另一方面,海斯特在日出前已開始炮擊沙利文的防線,但一直沒有推進。由於西面的戰鬥山正在激戰,沙利文調走部分守兵前往支援,令到中央的防禦更加薄弱。上午9時,沙利文猛然聽到左翼的貝福德傳來炮聲,然後看到海斯特的黑森傭兵即時向前推進,才發現自己已經遭到包圍。
雖然美軍擁有地形優勢,使到正面及包抄的英軍俱有多人死傷,但畢竟寡不敵眾。海斯特的黑森士兵裝上長刺刀後,向美軍駐守的山丘衝鋒,使沒有刺刀的美軍死傷慘重。無法逃走的士兵幾乎全數向黑森士兵投降,而逃走的士兵則遭到柯林頓的英軍從側翼射擊。沙利文下令美軍突圍撤退,並親自到前線監督,成功協助數百人逃出英軍包圍網。不過沙利文自己卻因此被英軍俘虜。當時已經為上午10時。

西面攻擊

科特柳大宅之戰與“馬里蘭州四百死士”
斯特靈勳爵帶領“馬里蘭州四百死士”拖延英軍。繪於1858年。
當沙利文的軍隊潰退之時,西面的斯特靈勳爵卻毫不知情。美軍仍然守住格蘭特的攻勢,而且格蘭特的陣列更稍為退後。事實上格蘭特正等待海路而來的2,000名皇家海軍陸戰隊增援,以及海斯特的黑森士兵從右面包抄。
上午11時,格蘭特發動猛攻,並獲得東面的黑森士兵援助,美軍即時陷入危機。當斯特靈勳爵下令部隊撤離高旺納斯山地時,英軍已經魚貫湧上山路,而康沃利斯的包抄軍隊也堵塞了退路,只有布魯克林與高旺納斯之間一條狹窄濕地可以通行。
眼見情勢危機,斯特靈勳爵下令全軍穿過濕地撤退,自己則與超過260名馬里蘭州士兵殿後。為拖延英軍,斯特靈勳爵把步兵配置於科特柳大宅(今日布魯克林區老石屋),然後六次向迫近的英軍正面進攻,為身陷泥沼的美軍爭取時間。結果馬里蘭士兵幾乎滅隊而亡,共有256人在大宅前戰死,只有10人在次日早上潛回布魯克林。率先衝鋒的斯特靈勳爵雖然生還,但又不想向英軍投降,最後衝破包圍的英軍火網,向黑森士兵投降,其時為下午2時。這批馬里蘭士兵後來被尊稱為“馬里蘭州四百死士”,並世代受到紀念。

英軍停美軍撤

1776年8月28日晚,美軍帶同傷兵、物資與武器,由布魯克林撤回曼哈頓。英軍在當晚風向改變後,並沒有派軍艦到東河封阻退路,使美軍得以全部安全離開。
1776年8月27日下午,布魯克林高地外的美軍已經潰退,但何奧卻下令停止追擊,令到士氣大振的英軍極度失望,以至何奧要多次重複指令。下午雙方繼續隔空開炮,但沒有接戰。何奧的決定後來備受非議,批評者多指英軍乘勝追擊可以擴大戰果。然而何奧一直以邦克山戰役的慘勝為戒,故此只下令士兵準備圍城,包圍狹窄的布魯克林高地。柯林頓後來向國會作證時,雖然同意美軍可能會在追擊落敗,但也指出英軍沒有攻陷布魯克林的必勝把握,而他自己也會下令停止追擊。1776年8月28日,紐約市受風暴吹襲,颳起強烈東北風及暴雨,使何奧中將的軍艦屢次無法進入東河,封阻美軍的水上退路。
至於美軍方面,華盛頓在1776年8月28日早上仍未察覺到危險,下令曼哈頓增派更多軍隊到布魯克林。幸好抵埗不久的湯馬士·密夫林準將請纓到前線偵察,並收到英軍將在晚上圍攻布魯克林的不實情報,隨即勸告華盛頓撤退。
1776年8月28日下午,華盛頓趕忙準備撤退。他先向身在布朗克斯的威廉·海夫少將送信,要他儘快徵用所有可用船隻,並在當晚駛到布魯克林。下午4時,華盛頓召開軍事會議,商討撤退程式。會上密夫林再次請纓,由自己的賓夕法尼亞州步兵留守布魯克林,盡力拖延英軍的“夜襲”。為免影響士氣,華盛頓下令士兵收拾全部物資,預備“夜襲”英軍。
晚上9時,美軍的撤退行動開始,海夫徵集的小船在漆黑中穿越洶湧的潮水,往返曼哈頓及布魯克林的碼頭。美軍雖然一直以秩序散亂見稱,而且人數有近9,000人,但在撤退時卻井然有序。所有士兵都遵從華盛頓的指令,全程保持安靜。至於密夫林則在布魯克林山地點起營火,迷惑英軍。晚上11時,東北風戛然而止,但英軍並沒有在半夜派軍艦北上,錯失大好時機。
1776年8月29日,美軍再次受到幸運眷顧。首先,美軍因船艦不足,撤退進度非常緩慢。然而破曉前夕,紐約市竟然升起濃霧,到日出之後仍然未有消散,為美軍提供了必須的掩護。第二,密夫林雖然收到錯誤指令,一度將全軍撤離布魯克林,但英軍竟然沒有察覺。結果密夫林遇到華盛頓後,還有時間趕回布魯克林高地防守。上午7時,最後一批美軍亦安全撤走。

後續影響

1776年8月29日早上8時,濃霧逐漸散去,布魯克林山地空無一人,正在圍城的英軍完全始料不及。格蘭特、珀西伯爵、何奧及柯林頓等人,更對美軍巧妙的撤退大為讚賞。整體而言,英國的將軍對勝果仍然滿意,認為叛黨經此大敗,很快便會瓦解。柯林頓雖然對何奧沒有追擊非常不滿,但他自己也向家人寫書,估計戰爭在年底前便會結束。其他軍官則批評何奧沒有在28日晚派軍艦進入東河戒備,使美軍可以連同物資全數逃走。
至於美軍方面,正如何奧等人所料,大陸軍士氣因長島之敗而嚴重受挫。縱然華盛頓在指揮撤退上表現出色,但在戰術部署上卻連番失誤,受到不少軍官質疑,部分士兵更乘機離去。最後,美軍雖然成功撤回曼哈頓島,但卻陷入戰略被動。何奧可以輕易發揮水上優勢,由曼哈頓島後方包抄,屆時美軍將無路可逃。這使華盛頓最終要放棄防守紐約,並承受其對美國革命的壞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