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道情戲

長安道情戲

長安道情戲是陝西省的傳統戲曲劇種。原是長安道教徒誦經音樂,早期為坐唱、皮影戲或廣場“踏席"化妝演出諸形式,20世紀60年代初搬上大戲舞台,成為包括多行當角色、五種板式、陰波(苦音)、陽波(次音)兩種調式系統的陝西古典戲曲,因其聲腔的前身是道教誦經音樂而得名。可溯源至唐代的俗講變文演唱,流傳在西安周圍廣大農村,以及渭南、蒲城、銅川、興平、周至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安道情戲
  • 國籍:中國
  • 唱腔:[二流板]、[飛板]、[串板]
  • 朝代:唐代
唱腔板式,伴奏,場之分,唱詞詞格,

唱腔板式

唱腔板式有[慢板]、[二流板]、[飛板]、[串板]、[說道情]五種。前四種板書均可獨立使用,也可和其他板式通過過門等手法連線。長安道情尤其在坐唱和影戲演出中常在[二流板]結束句使用一種眾人幫腔的稱為“嘛韻”的演唱手法是其重要特點。另外,唱腔中的詞牌音樂如[浪淘沙]、[皂羅袍]等,不少與南詞、北曲同名可見其歷史年輪。

伴奏

伴奏在早期坐唱中因無表演而不須銅器類打擊樂,只有漁鼓、碰鈴、簡板。影戲之後運用了少量銅器類打樂;搬上舞台後有文場及武

場之分

場之分。文場曲牌以弦樂曲牌為主體,有[八板]、[分點子]、[雪花飄]、[繞仙堂]、[繡荷包]、[銀紐絲]等;武場鑼鼓段同秦腔。

唱詞詞格

唱詞詞格在正扎戲中為長短句。一合三韻的三句結構(第三句為“嘛韻”)為重要特點(一合,即一個詞段共九句,三句為一樂段、第三句末加“嘛韻”,每詞段三次“嘛韻”;在亂扎戲中以七字句為主,亦有六、八、九字等變體或五字句的。傳統劇目本戲七十多部,折子戲一百多個,如《目蓮救母》、《舜子大孝傳》、《二堂認母》、《封神演義》、《火焰山》、《伐董卓》、《秦瓊打擂》等,以及民間生活戲有《小姑賢》、《響棒槌分家》等。著名藝人有王志年、杜彥新、房振、許成禮、趙廣慶、李園兒、李世忠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