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河(長江水系洞庭湖區黃蓋湖支流淵潭河上游段)

長安河(長江水系洞庭湖區黃蓋湖支流淵潭河上游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安河位於湖南省臨湘市,系源潭河上游,發源於橫鋪鄉坪頭村八房沖,因流經縣城長安而得名。1987年初,縣委、縣政府作出根治長安河的決定,對長安河南接107國道,北至攔河水壩,計2000米地段進行徹底治理,同時拓寬加固長安橋。是年6月完成工程設計,次年8月動工,1989年6月竣工(2005年後對107國道以南至白雲湖段河道進行了治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安河
  • 地理位置:湖南省臨湘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五尖山
發展,歷史,近代史,現代史1,現代史2,大事記,

發展

1987年初,縣委、縣政府作出根治長安河的決定,對長安河南接107國道,北至攔河水壩,計2000米地段進行徹底治理,同時拓寬加固長安橋。是年6月完成工程設計,次年8月動工,1989年6月竣工(2005年後對107國道以南至白雲湖段河道進行了治理)。

歷史

長安河發源於五尖山南麓橫鋪鄉坪頭村的八房沖,自南向北注入黃蓋湖,匯於長江。流域範圍涵蓋臨湘市中、北部九個鄉鎮。從遠古迄今,長安河流域的人們辛勤地開發和經營這片土地,使之逐漸成為富庶的“魚米之鄉”。特別是自公元1930年以來,臨湘縣治由偏處一隅的陸城遷來長安,長安河流域加快了發展的速度,憑著其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人和,逐漸成為臨湘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窺一斑而見全豹,長安河流域的興衰榮辱,流域人民的奮鬥歷史,可以說是整個臨湘滄桑變化的一個縮影。

近代史

長安河流域地處長江南岸,屬北亞熱帶氣候,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在長期的農耕經濟時代,流域優越的氣候條件,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加之地勢南高北低,既有山地、丘陵,又有平原、湖洲,且支流眾多,水系縱橫,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這片熱土上生生息息,開發經營,他們墾荒造地,植樹造林,打獵捕魚。在相對和平的年月,流域的農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裡有大片肥沃的田地,蒼莽的山林以及發達的漁業和水運業,人們種山種水,自給自足,承受大自然的慷慨賜予,享受怡然自得的田園生活,長安河流域因此成為有名的“魚米之鄉”,富庶之地。
近代,特別是晚清以來,這裡的商品經濟也從萌芽到發展,這是以茶葉的生產加工為契機的一次發展。長安河流域農業生產的一個大項是茶葉,種茶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代以前。全流域所有鄉鎮均產茶,尤其以聶市、羊樓司、橫鋪三地茶園最多,產量最大。至清末民國初年,隨著茶葉外銷量的增加,商品經濟日益活躍。而茶葉的大批量銷售,又極大地刺激了茶葉生產的發展,至清宣統二年(1910),流域茶葉產量已近萬噸。由於陸路交通不便,外銷茶葉的主要渠道是水運。長安河是臨湘腹地與外界交往最便捷的通道,它自黃蓋湖入長江,向西可至巴蜀各地,或入洞庭湖而南極瀟湘,向東沿江而下直達武漢、南京、上海。也正因為如此,臨湘當時的茶葉加工企業多集中在長安河中游的聶市一地,聶市最盛時有大小茶莊、茶行20多家,專事茶葉收購、加工(主要生產磚茶)。生產的磚茶經水路銷往西北各省以及英吉利、俄羅斯、蒙古等國。至民國6年(1917年)粵漢鐵路建成通車,陸路交通凸顯優勢,流域茶葉加工企業開始向鐵路沿線的羊樓司、五里牌等地擴展。如羊樓司的“怡和”、“長順川”、“瑞和祥”、“福豐”,五里牌的“德泰隆”、“怡和”、“德裕昌”等,都是民國初年臨湘有名的茶行。長安河流域茶葉生產之盛,可見一斑。民國24年(1935),湖南茶事試驗調查資料記載:“在磚茶暢銷之時,臨湘歲入達四百餘萬銀元。”平產年份“收入亦在二百萬元”,“以臨湘彈丸之地,獲此大宗收入,農村經濟之活動,自不待言”。茶葉生產的收入,是長安河流域農業人口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新中國成立以後,長安河流域的茶葉生產、加工繼續發展。臨湘最大的四家茶廠,有城區的“臨湘茶廠”,聶市的“永巨茶廠”,五里牌的“示範茶場茶葉加工廠”等三家集中在長安河流域。而聶市、羊樓司及橫鋪等地繼續占據茶葉生產榜首,茶園面積均在5000畝以上。此外,長安河流域的商品糧基地,養殖基地,林木基地等也逐步形成規模,成為長安河流域與茶葉生產齊頭並進的農業生產大項。
近代以來,長安河流域的工業經濟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在長期的農耕經濟時代,長安河流域只有一些依附於農業經濟的手工業及手工業作坊。私營工業的出現,當數聶市人方旦初在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開辦的開採鉛鋅礦的寶成公司,此為長安河流域人開辦的,也是臨湘最早的工業企業。以後,陸續有晉商辦的茶廠及國民政府開辦的貧民工廠和裕生工廠。但在動盪不安的環境中,這些企業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干擾。總的來說,規模不大,起點較低,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較小。長安河流域的工業經濟的發展、壯大,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計畫經濟時期,由於縣城在長安河流域的長安鎮,臨湘工業企業的主體,也就集中在長安河流域(主要在城區),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縣有13家預算內企業,有10家在長安河流域。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長安河流域的工業經濟經過一段沉寂之後,通過企業改制和重組,開始煥發新的活力,一批有實力的民營企業開始嶄露頭角。特別是三灣工業園區,自建立以來短短的三年中,就已接納10餘家工業企業入園,較快地形成了新的經濟成長點。至2005年,長安河流域已形成化工、建材、紡織、食品、休閒產品、竹木加工等頗具規模的工業門類,工業經濟的發展勢頭強勁。
但是,長安河流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決非一帆風順。除了長期的封建專制統治對生產力發展的制約外,歷史上,長安河流域還有頻繁發生的天災(水、旱、風、蟲、凍等)和瘟疫(血吸蟲病),這些災害,給流域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危害。而危害最烈,損失最大,時間最長的災難,是日寇的入侵。日軍自1938年11月進占臨湘,至1945年8月投降,時間長達7年之久。由於長安河流域處於日寇的水陸運輸補給線上,更是敵人強化控制的重點區域。日寇在長安河流域地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先後燒毀數千棟民房,搶掠大批糧食、棉花、油料等,數萬人斃命於日寇的槍彈之下。日據7年之內,長安河流域人民以各種不同形式與侵略者進行了頑強的鬥爭。日寇的侵略,是長安河流域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的國讎家恨。
新中國成立後,長安河流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經歷過一段較好的發展時期,但在“左”的思想影響下,“大躍進”以及隨之而來的三年困難時期,又使流域的經濟發展遭到挫折甚至倒退。尤其是發生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時間長達10年,長安河流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出現嚴重倒退。特別是在教育等方面,出現了非常不正常的局面,荒廢了整整一代人。直到粉碎“四人幫”後的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撥亂反正,改革開放,長安河流域的經濟才開始復甦,並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這一段,是有史以來長安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得最健康、最繁榮、最好的時期。

現代史1

長安河流域的人民通過世世代代的艱苦奮鬥,不僅造就了繁榮、發達、富庶的物質文明,而且建設了一個具有較高精神文明程度的美好家園。
俗話說:“衣食足,禮義興”,正因為長安河流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民生較為富足,才使流域的文化教育事業等精神文明的發展,有了堅實的基礎。長期以來,長安河流域的人民重視教育文化事業,人們捨得花錢辦學興教。這裡有臨湘較早的私塾以及新式學堂、學校。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長安河流域的文化教育事業更是突飛猛進。臨湘一、三、四、五中等完全中學,都集中在長安河流域。有影響的,條件較好,規模較大的幼稚園,國小和國中,也大都集中於此。教育鑄造了流域人民優秀的品質(如路南人的耿直豪爽,路北人的勤勞樸實),也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聶市人張尚祖,張尚陽兄弟,更是流域人民和臨湘人民引以自豪的傑出人物。張尚祖,宋仁宗淳化年間進士及第,曾任開封府尹,後升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舊縣誌稱其“位在宰相之上”。其弟張尚陽,宋仁宗的乘龍快婿,與名臣范仲淹等同朝為官,志趣相投,積極參與范仲淹經營西北與改革新政的多項軍事、政治活動,成為范仲淹改革新政的中堅人物之一。
近代以來,更是人才繁多,群星燦爛。民國年間的源潭人方釋之,為追求救國救民真理,遠渡重洋,赴法勤工儉學,與周恩來,鄧小平等結識,後參加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專制統治,追求民主自由,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流域人民在民族危難之時,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鬥爭精神,湧現出不少慷慨赴義的仁人志士。日寇入侵臨湘時,長安河流域姚祉嘉、方漢聲、沈少慧等,不屈於日寇的威逼利誘,寧死不當漢奸。五里牌鴻鶴嶺鄉民張氏兄弟,奮力搏殺日本鬼子,不惜全家死難的英雄壯舉,至今仍為世人感佩不已。
此外,長安河流域還湧現出一批在不同的學術領域嶄露頭角的優秀人才,他們或是文化教育方面的專才,或是科學研究方面有成就的人物,昆蟲學家李鳳蓀就是其傑出的代表。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安河流域的教育事業更是蓬勃發展,優秀人才大量湧現。一大批經過高等教育的學子,或在國外打拚成名,或在國內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藝術、經濟貿易、科學技術各個領域各領風騷。這些人士的成功,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長安河流域教育事業的發達,也更加激勵著流域人民,特別是年輕學子的上進心和拼搏精神。

現代史2

千萬年來,長安河用它的河水灌溉著兩岸的農田,哺育著流域的人民,它是流域人民的母親河。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流域人口的繁衍興旺。長安河也暴露出它的不足和缺憾。中下游的血吸蟲病肆虐,嚴重地危害著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上游,特別是城區長安段,是一條季節河,要么山洪暴發,泛濫成災,要么枯水斷流,河床暴露,同樣嚴重地影響著人民的生產生活。改造長安河,成為人民的一個千年夢想和企盼。但是,在長期的封建統治時期直至解放前,長安河基本上沒有上規模的水利工程。流域人民抵禦洪澇、乾旱以及血吸蟲病的能力很弱。新中國成立以後,改造長安河,讓它興利除弊,更好地服務流域人民,造福流域人民,是臨湘歷屆人民政府的一個重要課題。五十六年以來,歷屆政府在改造長安河的問題上,在各自的歷史條件下,都做了許多工作。如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修壙壩,建水庫,圍墾滅螺,植樹造林等工程都動用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也取得了相應的效果,減輕了長安河的洪澇、乾旱的威脅,基本消滅了威脅人民生命安全的血吸蟲。中下游還圍墾出十數萬畝的良田。但是,這些舉措,並未能徹底根治長安河。特別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城區人口的激增,工業污染的日益加劇,長安河的污染日益嚴重,河水甚至到了不能灌溉農田的程度。長安河城區段的污染治理,又成為改造長安河的一個關鍵。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當時的臨湘縣委、縣政府加大了對城區段河流的治理力度。自1986年起至1988年,縣裡投入大量資金,並組織縣直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學校師生開展義務勞動,將河道疏浚及裁彎改直任務,分配各部門,限期完工。這一次改造,共投入資金200萬元,拓寬了城區段的河道。並加寬了長安中橋。這次改造,雖然使城區段河道有一定程度的改觀,但由於資金不足,投入有限,改造並不徹底,特別是城區的工業污染,基本上沒有改善。
1992年12月,臨湘撤縣設市。但臨湘的城市建設,明顯滯後。城區僅有一條東西向的長五路,缺乏一個城市的規模和氣象。城市要改造、要建設,從何著手呢?當時的市委、市政府經過三年的調查研究,決定從整治長安河入手,從而帶動城市建設向南北發展,以此來加速城市的提質升級。面對這么浩大的一個工程,以臨湘當時的財力,其困難可想而知,但市領導們迎著困難上,邊乾邊想辦法融資。當時的市委書記趙協成、市長楊國清能不拘一格用人,決定取用時任長安鎮副鎮長的黨外人士彭官田來主持此事。在資金短缺、人才缺乏、利益衝突,矛盾甚多的情況下,這項工程能夠堅持12年,首先得力於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四大班子的堅強領導。特別是先後三任的市委書記趙協成、陳國榮、胡知榮,他們站在戰略的高度,不急功近利、不好大喜功、排除各種干擾和阻力,為長安河治理系統工程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同時,這項工程是一項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者統一的造福民生的系統工程,能得到全市人民的擁護。它高起點的建設規劃,在獲專家及市四大班子評審通過後,又堅決地按規劃一步一步實施。這項工程幾乎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工程。整個工程需要投入幾個億的資金,臨湘作為一個中部地區經濟尚不發達的縣級市,財政基本上拿不出多少錢來投入。長河工程向上向外爭取建設資金。通過不懈努力,長安河綜合治理工程被納入“湘江流域環境治理”重點項目範疇,獲得了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又被納入第三批日元貸款支持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後又納入了洞庭湖區城市防洪工程項目之內,獲得了國家開發銀行的重點支持。12年來,長安河綜合治理項目爭取國家財政支持資金6700萬元(其中無償款3900萬元,國債轉貸資金2800萬元)、日元貸款折合人民幣6720萬元,國家開發銀行貸款6000萬元,招商融資9000萬元,總計招商引資爭取資金2.84億元。強大的資金支持,使長河整治工程得以順利進行。12年來,共完成投資3.2億,先後完成了河道整治、排污暗涵建設、長安河兩座啟閉閘修建以及北環橋、長楊公路、污水處理廠、白雲湖等十大工程建設。這一系列工程的順利實施,從根本上改變了長安河的舊貌,也從根本上改變了長安城的格局。長河整治的綜合效益也逐步凸顯:一是改善了生態環境。困擾城區人民“旱天無水,雨季成澇”的災情,已成為歷史;一條臭水溝變成了碧波蕩漾,風景如畫的城中河;長期困擾中下游20多萬人民的水污染問題也有望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形成了新的經濟成長點。長安河綜合治理至今,已創造優良固定資產3億多元;長安河改造工程12年來,為財政增加稅費收入8260萬元;沿河新增門店創造了數千就業崗位;同時拉動了城區土地價格的大幅上漲,形成了新的經濟成長帶和增長點。同時加快了城市發展步伐,使一個原來只有一條直街的鄉村集鎮,迅速擴展為面積15平方公里的山水秀美的城市。三是促進了社會和諧。因長安河的綜合治理及其拉動效應,城市的交通、文化、防災、保全等諸多功能都得以加強;多年來因污染而產生的城鄉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逐步化解;沿河風光帶給人們提供了優美的休閒場地,使人們在這裡能夠緩解壓力,溝通思想,平和心情。
總之,長安河的綜合整治,使臨湘市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人文環境都產生了質的飛躍,為臨湘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長安河綜合治理工程曾被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稱之為“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典範工程”。
如今,長安河的綜合治理已經取得可喜的階段性成果,臨湘近三屆市委、市政府所致力建設的山水旅遊域市也已初具雛形。按照這個戰略構想,勤勞、樸實、智慧的臨湘人民一定能把這條母親河建設得更加秀美、更加綺麗。讓臨湘成為經濟活躍、文化豐富、民生幸福、社會和諧的湘北名城的目的一定能實現。

大事記

民國19年(1930)
3月,地處長安河上游的橫鋪遭大風,兩抱圍大樹吹倒,小牛吹下港,且出現冰凍。
6月15日,縣治由陸城(今岳陽市雲溪區陸城鎮)遷至長安。
民國20年(1931)
7月,長江漲水,江堤決口,源潭、聶市(長安河中下游)等地遭遇水災。
民國21年(1932)
大水,長安河中下游沿河山岔河洲,低田甩畝,盡遭水淹。民國22年(1933)
長安橋由石墩木板,改建為混凝土橋墩木面。
民國24年(1935)
始廢自清代以來設區團建制,改設鄉、鎮、保、甲。長安河流域政區為一區、三區和五區各一部分,下轄18個鄉鎮。
6月下旬起,霪雨兩月,江堤潰,長安河中下游地區大水,水災後,疫病流行。
民國27年(1938)
7月,日機轟炸位於長安河中游五里牌的臨湘火車站。
11月5日晨,國民黨軍為阻滯日軍進一步南犯,炸毀位於長安河上的鐵路橋。11月9日,日軍攻占長安,臨湘淪陷。
同月,日軍攻占聶市,縱火焚燒聶市老街,數十棟房屋被毀為廢墟。
同年,昆蟲學家李鳳蓀回長安河流域的白雲鎮水井橋老家整理資料,完成50餘萬字的《中國經濟昆蟲學》著作。
民國28年(1939)
10月,72名外地商販結伴從五里鄉小源村過鐵路,被日軍用機槍集體屠殺,慘不忍睹。
民國30年(1941)
8月17日,中國軍隊薛岳部20軍軍長楊漢域,置兩個團兵力共1650人於鴻鶴嶺牽制日冠。8月21日,日冠從鹹寧、蒲圻調集6000多鬼子兵突襲國軍陣地。國軍頑強阻擊,戰鬥非常慘烈。兩天兩夜後,國軍撤出戰鬥。這次戰役重創日冠,國軍亦有550人殉國。
民國32年(1943)
長安橋又一次改建,仍為混凝土橋墩木面。其橋可通畜力車與輕型機動車。民國34年(1945)
春夏之間大旱,長安河流域地區連旱52天無雨。
8月15日,日本投降。臨湘人民以各種方式歡慶勝利。
10月2日,國民黨臨湘縣政府由大雲山遷回長安河流域的長安鎮。
同月,為不忘臨湘淪陷的日子,國民黨縣政府在長安新建一所完全國小,定名“一一九”校。
民國35年(1946)
冬,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在長安(今市政府招待所內)修建“忠烈祠”,次年春竣工。
民國36年(1947)
全縣政區合為11個鄉鎮,106保,1004甲,其中長安河流域設長安鎮轄9保,聶市鎮轄6保,源潭鎮轄9保,桃壽鄉轄13保。
民國37年(1948)
3月,設在長安的縣立“一一九”校設發電室,供全校照明用電,這是臨湘用電之始。
同年,物價暴漲,法幣貶值。
5月,山洪,長安橋被毀。
民國38年(1949)
6月,暴雨,長江潰堤決口,源潭,聶市等地水災。
6月,長安河上京廣鐵路橋被國民黨軍隊炸毀。7月,該橋為解放軍二六部隊修復通車。
6—7月,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355團和46軍159師475團,相繼進駐臨湘。7月,臨湘全境解放。
10月1日,共產黨新組建的縣委、縣人民政府在長安南操場召開數千人大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1月,修復長安橋。
1950年
王禾鄉(今城南鄉)民兵中隊長易國光,出席省清匪肅特表彰大會,被授予“一等剿匪模範”稱號。
1951年
湘雅醫學院陳祜鑫教授來縣作血吸蟲病調查,在長安河下游源潭等一帶湖區查螺查病,認定臨湘縣為“湖沼型血吸蟲病”重度流行區。
1952年
春夏蟲害,長安河流域萬畝農田受災。
9月25日,首屆物資交流大會在縣城長安開幕,歷時3天。
1953年
首次在縣農場(今原種場,縣城長安南郊)試種雙季稻。
1954年
春,中共臨湘縣委在長安河流域的聶市與桃林、橫鋪試辦和平、永豐、愛國三個農業生產合作社,這是全縣最早建立的初級社。
6月,縣境降雨910.6毫米,長江水位陡漲至33.33米,全縣水災。源潭街上水深丈余,聶市街大部被淹。
1956年
修最蘭坡至聶市沙石公路,將普濟橋改建為雙孔石拱橋。
1月水凍5天,最低落溫度零下16.3攝氏度,長安河冰封。
6月中旬—8月中旬,連續乾旱46天,水稻減收。
9月—12月,連續乾旱。
1957年
1—2月兩次冰凍6天,長安河面冰封可行人畜,是年蟲災,數萬畝水稻受害。
1958年
3月建荊竹山林場,五尖山林場。
10月,黃蓋湖區圍墾,長安河中下游的聶市、源潭等地圍湖造堤垸10餘個,造田2萬餘畝。
1959年
長安河流域的荊竹山林場墾荒失火,燒毀山林8000畝,毀竹木15.5萬株。
1960年
大旱,長安河流域農田嚴重受災,開始出現饑荒。
1961年
旱災。4—8月總雨量僅758毫米,比常年少兩成,流域10多萬畝水稻減收。
1962年
5月26日、6月23日均暴雨成災。流域內有部分房屋倒塌,水庫、水渠被沖毀。
1963年
5月,中共中央委員、湘潭地委第一書記胡耀邦來臨湘,在長安河流域的五里、源潭搞農村“四清”試點。同年12月,胡耀邦、華國鋒到臨湘,併到源潭公社新源大隊調查研究。
6—8月,夏秋連旱,長安河流域大片農田受災。
1964年
8月,臨湘縣由湘潭專員公署劃歸新成立的岳陽專員公署管轄。
1965年
長安河流域首次推廣“農墾58”水稻矮桿品種成功。
6月17日,長安河公路橋(現稱長安中橋)開工建設,1966年9月竣工。
1966年
2月21—22日,寒潮大風,春收作物減產;6月27日—29日連續3天暴雨252.2毫米,暴發山洪,沖毀農田;7月13日—10月4日,連續乾旱84天,稻田蟲災。
1967年
5月28~30日,突降暴雨388毫米,造成特大山洪暴發,長安河水陡漲5~6米。沖毀道路、橋樑、房屋,聶市街倒房數十棟、淹死3人,聶市以下一片汪洋。九如橋(鐵橋)被毀。
9月16日,長安河攔水壩開工建設,1968年4月竣工,1997年10月拆除,另建新壩。
1968年
4月,長安河城區段攔河壩竣工。
11月起至翌年,動員並組織城鎮知識青年和機關幹部“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長安河下游的源潭接納一批長沙知識青年,集中安排到長源,新源等濱湖大隊勞動。
1969年
1~2月,冰凍16天,最低氣溫-18.1℃。
10月1日,源潭鎮長源村革委會主任郭大孟在北京參加國慶觀禮。
12月1日,下游茅粟灣至新河口段裁彎截直工程開工,翌年元月底竣工。
1970年
10月,縣氮肥廠開始在縣城長安籌建,1973年建成投產。
1971年
大旱,全年共10個月少雨,流域內10多萬畝稻田遭旱災、蟲災。
1972年
9月5日,長安中橋以南兩岸堤防工程開工建設,共修築土堤760米。
10月,聶市公社重建九如橋。新橋為三眼石拱公路橋,歷時5月乃成。
1974年
9月23~29日,全省血防工作會議在臨湘召開,宣布臨湘縣基本消滅血吸蟲病,省委書記于明濤、王治國與會。
1975年
10月,縣農科站(縣城長安南郊)首次試種雜交中稻2.6畝獲得成功,畝產576.5公斤。
1976年
中游,建朱貝攔河壩發電,壩成而不能發電。
1977年
3月22日—23日大風成災,流域內倒房百餘。
1978年
3月29日、7月25日,流域內雷雨大風,禾稼受損。
1979年
流域內森林遭松毛蟲害。尤以荊竹山、五尖山林場為甚。
1980年
8月12日大暴雨,山洪暴發,中、下游潰垸7個。
1982年
5月,縣治長安地區開通自動電話。
同年,橫鋪鄉“白石毛尖”和“福壽毛尖”被評為湖南省優質名茶。
1983年
3~8月,桃林進行公社改鄉鎮人民府的試點工作。流域內的坪上、湯橋、中畈三個大隊,即改為村。
1984年
4月8日晚,位於城關鎮長安河西岸的11萬伏變電站遭雷擊起火,停電14小時。
1985年
3月,臨湘火車新站在五里牌老火車站旁動工興建,當年建成使用,面積7300平方米。
10月,國家在修建臨湘城區段107國道時,投資興建了下場至下門李家107國道橋樑,現稱長安河二橋。
中游,重建朱貝橋,鄢家橋。1986年
5月17日,橫鋪鄉鞭炮廠因吸菸引發爆炸,死7人,傷16人,毀房260平方米。
11月,源潭鎮長源村黨支部書記元東吾赴京參加全國優秀黨支部,優秀黨員先進事跡經驗交流會。
同月,縣內第一座衛星地面接收站在五尖山建成使用。
1987年
2月,縣委,縣政府作出治理長安河的決定。10月成立長安河改造工程指揮部,由時任縣委常委陳漢舟任政委,時任副縣長吳賢臣任工程指揮長,對自107國道至原攔河水壩計1700米長的河道進行治理。
5—9月,源潭鎮長源村社會保障事業引起社會關注。先後有美國加州大學訪問團,國家民政部長崔乃夫,湖南省省長熊清泉,新華社社長穆青等前往考察。
1988年
1月,源潭鎮長源村黨支部書記元東吾,當選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3月,源潭至茅栗灣公路大橋動工建設。
8月,拓寬加固長安橋(現長安中橋),耗資120萬元。
8月,秋後連續大雨,長安河漲秋汛,聶市、源潭段水位高達29.3米,最江公路部分路段淹沒,交通中斷83天。
11月,省交通廳正式下文批准長安河流域全長33公里的最江公路改造工程立項。
1989年
1月,成立臨湘縣最江公路拓改指揮部,由縣紀委書記方友華兼任指揮長。最江公路拓改工程正式開工。這條防汛公路,按二級公路標準拓改,從五里鄉的最蘭坡起,途經聶市鎮、源潭鎮、乘風鄉至江南鎮連通長江大堤。由交通局負責組織施工。
2月,台灣民眾黨總裁王忠泉(祖籍聶市)返鄉探親,縣政協出面接待。
6月,長安河拓寬加固工程竣工。
10月,源潭至茅栗灣公路大橋竣工。
1990
冬,長安流域部份大型山塘加高改造成小(Ⅱ)型水庫。
1991年
3月,位於長安河畔的縣氮肥廠小氮肥改小尿素工程竣工投產,臨湘開始生產尿素。
春夏間,特大暴雨成災,長安河流域受災嚴重。
1992年
10月10日,廣電部批准成立“臨湘電視台”。
12月,最江公路土路基全線貫通,鋪油路20公里。
1993年
7月,暴雨,長安河中下游所有堤垸告急。
是年,台胞劉紫陽先生(城南鄉人)向市一中捐款10萬元作為獎學金。
1994年
4月,聶市等鄉鎮連降暴雨達252—282毫米,大片農田受災。
6月,省考古專家袁家榮、儲友信,對源潭鎮長源村茶皮壠出土的原始人類遺物進行鑑定,確認系20萬年前古人類遺物。
1995年
10月,市委、市政府決定綜合治理長安河城區段,成立長安河改造工程指揮部,副市長梅馥葆任指揮長。
同月,長安河整治第一期工程開工。
11月,長安鎮副鎮長彭官田任常務副指揮長。
1996年
1月,省委書記王茂林視察源潭鎮新長源垸。
3月,成立長安河開發建設總公司,彭官田兼任總經理。
4月,長安河改造工程指揮部更名為長安河整治建設指揮部。由市長楊國清任指揮長。
5月,《長安河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大綱》通過評審。
7月—8月,臨湘普降特大暴雨,長安河流域內垸告急,長江大堤告急。市委、市政府組織全市人民全力抗災。
8月26日,中共臨湘市委、市人民政府頒發《關於實施長安河整治建設規劃的意見》〈1996(26)號〉。
12月,長安河整治建設指揮部更名為長安河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仍由市長楊國清兼任指揮長。
是年,重修普濟公路橋。
年底,最江公路油路鋪設全面竣工。
1997年
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吳階平視察羊樓司鎮。
8月14日,由鐵五局二處組織施工的長安三橋建成通車,橋長596.8米,寬17.02米,耗資300餘萬元。
9月,由蘇州園林設計院院長匡振晏鳥等專家編制的《長安河環境綜合整治規劃設計書》通過評審。
11月12日,時任省計委主任鄭茂清來長安河考察,指出:長安河環境綜合整治既是臨湘經濟的命脈工程,又是湘北的門戶工程。
11月27—28日,日本國際協力銀行派出的專家考察團來長安河現場考察環境綜合整治情況。通過這次考察,該銀行確定將長安河環境綜合整治列入日元貸款項目。
12月,市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彭官田當選為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年底,長安河整治第一期工程完工。
1998年
1月,《長安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省計委批准,總投資為9210萬元。
2月,省環保局批准《長安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
3月,楊國清調岳陽市工作,繼任市長瞿松柏兼任長安河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指揮長。
5月,長安河環境綜合整治污水處理廠項目列入第四批日元貸款環保項目,落實資金4160萬元人民幣。
7、8、9月,長江大水,長安河中下游內河堤垸普遍告急,全市在長江大堤及內湖堤垸緊張防汛。
12月,長安河綜合整治項目得到國債轉貸資金2800萬元的支持。
1999年
4月,市政府將旅遊開發納入長安河建設範疇,成立臨湘市旅遊工作領導小組,梅馥葆任組長,彭官田、劉振兵任副組長。
9月,省建委對臨湘市污水處理廠初步設計作出批覆,污水處理工程進入籌備開工階段。
9月26日晚,臨湘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大會在長安河畔的體育館舉行。
12月3日,臨湘報在長安閣舉辦《長安閣副刊》筆會。省作協副主席、著名評論家、散文作家李元洛、岳陽市文化局局長、國家二級作家梅實,岳陽師院副院長、中文系教授餘三定,省作協會員唐萍蹤、周鐘聲和臨湘市領導陳國榮、戴新武、彭官田等30餘人出席了筆會。
2000年
4月,岳陽市委書記于來山視察長安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5月14日,省委書記楊正午視察長安河建設。
5月27日,湖南省龍舟大獎賽(臨湘賽區)在長安河開賽。
6月23日,省長儲波考察長安河建設,稱讚“臨湘城市有一條這么漂亮的河,是臨湘人民的福氣”。
7月6日,岳陽市環保世紀行考察團在政協副主席周愛芳的率領下,考察了污水處理廠籌建工作及長安河環境綜合治理情況。
8月,成立臨湘市旅遊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與長河開發建設總公司合署辦公,彭官田任管委會主任兼總經理,王國林、駱岳良、余星明任管委會副主任。
8月17日,副省長賀同新視察長河風景區等旅遊景點。
9月1日,污水處理工程經過近8個月的籌備正式開工建設,2004年12月10日竣工試運行。
11月,撤銷臨湘市旅遊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成立臨湘市旅遊風景區管理局,與長河開發建設總公司合署辦公,彭官田任局長兼長河開發建設總公司總經理。
11月6日,日本國JBC(日元貸款項目)代表稻田先生考察長河整治工程污水處理項目。
2001年
4月,長河綠化廣場(星河廣場)動工興建。
5月14日,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上將在老同志董志文陪同下視察長河建設。
8月28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毛致用視察長安河,並在長安閣上品艹名小憩。
2002年
4月10日,市委、市政府決定市總工會原址整體轉讓給長河開發建設總公司,由長河公司負責建設兒童遊樂購物中心。
5月,招商局與旅遊風景區管理局合併,彭官田兼任局長。
6月,中游五里鄉楠木至文溪的金龍橋開工,年底竣工。
8月,省計委下發了《關於臨湘旅遊風景區開發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代項目建議書)的批覆,同意長河風景區等六大景區捆綁立項和整體開發。
是年,國家財政安排預算內專項資金(無償撥款)支持長河綜合整治,累計達2700萬元。
2003年
3月24日,在岳陽市參加全省計畫工作會議的各市、州、縣160多名領導,在省發改委的組織下,專程來臨湘參觀長安河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和污水處理工程。
6月26日,湖南省縣域文化建設經驗交流會在臨湘召開。會議期間,200多名與會代表興致勃勃地參觀了長安河風光帶、長安閣、星河廣場。
9月,召開長河開發建設用地協調會。
2004年
10月18日,岳陽市委書記易煉紅來臨湘視察了長安河整治工程,污水處理工程和白雲湖工程。
12月10日,污水處理廠正式調試運行,並一次性調試成功。省、市領導、相關部門負責人及幹部民眾500多人參加運行儀式。
2005年
6月22日,副省長徐憲平在岳陽市市長羅碧升等陪同下,對三灣工業園,白雲湖和污水處理廠進行了考察。
同月,白雲湖湖面開挖工程全面動工。
10月16日,岳陽市委書記易煉紅專程視察白雲湖工程,充分肯定這一重點工程的深遠戰略意義,並指示要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地建好這項工程,以提升臨湘城市品位,建設好“湘北門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