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王時開鑿崇長港,古稱越水道,又名漕運河、長安運河。說到運河遺產,長安壩、長安閘是不可忽視的存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壩閘遺存
- 今名:長安壩
長安壩,初建於唐貞觀八年(634年),為土質壩,宋時改為瓦石壩,別名“長安堰”、“長河壩”等。老壩處於上下河之間。“至正七年(1347年),復置新堰於舊堰之西,今名長安壩。”
長安閘,因有上中下三道閘門,故慣稱為長安三閘。據管振之《海昌勝跡志》載:“三閘在長安……相傳始於唐,蓋自杭而東,水勢走下,故置以節宣也。”《宋史·河渠志》中已有“長安閘”之名,並稱其“上徹臨平,漕運往來,商旅絡繹”。長安閘是連線運河和上塘河水系的重要水利樞紐工程,也是江南運河上最重要的水利水運設施——運河的重要遺產。
採用三閘兩澳複式結構的長安閘,為古代江南科技含量最高的船閘。閘、壩、水澳原是很普通的水利工程,但長安閘通過巧妙的工程規劃、澳與閘門聯合運用和潮水的節制調蓄,形成了一項全新的工程類型——復閘,在運河史上為首創,有引潮行運、蓄積河水、水量循環利用的多重功能,這是我國古代水利技術領先於世界水平的良好佐證。
閘旁涼亭內,一塊高155、寬97厘米的新老兩壩示禁勒索碑,碑文楷書約420字。為清光緒八年海寧知州汪肇敏立,記載了海寧州署關於新老兩壩壩夫工資規定以及禁止壩夫向過往船隻勒索刁難之事項。長安新老兩壩位於上下塘河之間,船隻由下塘河進入上塘河需要靠人力絞盤拔船過壩,從石碑上的文字,也可見證當時運輸的繁忙和海寧人與運河相關的因素。
南宋時,長安鎮是進出首都杭州的必經之地,范成大《長安閘》詩云:“是間袤幾許,舳鱸蔽天來”。清乾隆《杭州府志》稱長安為“商賈舟航輻輳,晝夜喧沓,市無所不有”。當時商業之興盛,經濟之繁榮,可見一斑。
作為運河上的重要設施,壩閘經風歷雨而遺存,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宋神宗曾下詔加強壩閘管理。宋時日本人青山定男路經長安,在其作品中留有長安三閘的文字記述。還有楊萬里也有描寫長安閘的詩篇。蘇軾在《請開河奏議》中提到過“長河堰”。史料有南宋皇帝趙構、詩人陸游等過長河堰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