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市鎮

聶市鎮

聶市是岳陽地區著名古鎮之一,已被湖南省政府批准的省級第二批歷史文化名鎮引。聶市鎮位於湖南省臨湘市中北部,地處長安河(又稱聶市河、源潭河)注入黃蓋湖的入口處,東抵羊樓司鎮,西接岳陽雲溪區,南與五里牌鄉接壤,北與江南鎮為鄰。海拔高32米,全境屬丘陵地貌,地形南高北低。境內山巒起伏,綠水潺浮,田園秀美,氣候宜人。最江公路穿境而過,直達長江,聶長公路連通長嶺煉油廠。黃蓋湖居於北側,長安河縱貫全境,距京廣鐵路、武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僅10餘公里,為臨湘路北重鎮之一。

2019年1月,聶市鎮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聶市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南省岳陽市臨湘市
  • 下轄地區:源潭居委會
  • 政府駐地:源潭居委會
  • 電話區號:0730
  • 郵政區碼:414302
  • 地理位置:湖南省臨湘市中北部
  • 面積:259平方千米
  • 人口:總人口5.82萬人
  • 著名景點:荊竹山(又名金竹山)、聶市古街
  • 火車站:臨湘火車站,岳陽火車站,岳陽火車東站
  • 車牌代碼:湘F
概況,沿革,名稱來源,基本概況,環境整治,地理情況,歷史地位,古鎮文化,茶商文化,聶市古街,古鎮名人,古代:,近現代:,文物保護,

概況

聶市鎮位於臨湘市北部,距城區20千米。東抵羊樓司鎮、定湖鎮,南接五里鄉,北鄰江南鎮、黃蓋鎮,西靠雲溪區文橋鄉。東西長25千米、南北寬8千米,面積259平方千米,人口5.82萬人。轄沿河、源潭、乘嶺3個居委會,馬壠、長源、紅士、新安、同德、朱聖、乘風、權橋、黃蓋、官田、湯畈、同合、鳳形、三和14個行政村,以及1個農場、2個鎮級林場,520個村民小組。季(台坡)江(南)公路縱貫全境。

沿革

鎮域清時屬楊林下里聶市團,民國初為聶市區,後與源潭合為二區。民國25年置聶市鎮;民國36年為聶市鄉。解放初為二區,1956年建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社改鄉,同年建為縣屬鎮。1997年,面積117平方千米,人口25527人,鎮政府駐聶家市,轄沿河居委會和雙紅、丁田、官田、東嶽、新安、荊聖、國慶、權橋、民主、安龍、三和、引水、遠景、鳳形、高潮、朱貝、東紅、彭畈、紅士、菜業20個行政村、1個農場,263個村(居)民小組。

名稱來源

相傳三國吳主孫權赴今黃蓋湖巡視部將黃蓋操練水軍,附近官紳曾於此境接駕,幫稱“接駕市”,後演稱“聶家市”,簡稱“聶市”。還有一種說法是,相傳有皇帝下江南(亦傳清·乾隆皇帝)時曾在鎮上一戶聶姓人家住過,因為皇帝到來的原因,後來人們便將小鎮改為今天的聶家市鎮,簡稱聶市。明弘治《岳州府志》、清康熙“臨湘縣誌”,即列為“古市”,聶市鎮自古人文盛興,名人輩出。
聶市鎮

基本概況

鎮域清朝時屬楊林下里聶市團,民國初為聶市區,後與源潭合為2區。民國25年(1937年)置聶市鎮;民國36年為
聶市老街聶市老街
聶市鄉。建國初為2區,1958年為聶市公社,1984年社改鄉,同年建為縣屬鎮。湖南省民政廳辦公室2015年11月24日印發湖南省民政廳關於同意臨湘市鄉鎮區劃調整方案的批覆,同意乘風鄉、源潭鎮、聶市鎮成建制合併設立聶市鎮,行政區劃調整後,聶市鎮轄42個建制村,2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259平方千米,總人口5.36萬人,鎮人民政府駐源潭居委會(原源潭鎮人民政府駐地)。該鎮主要盛產水稻、茶葉竹木紅薯、麻類、油料中藥材、水產品及多種水果。境內蕨、葛、野芹等綠色食品資源豐富,該鎮產茶歷史悠久,鎮內的傳統企業湖南省永巨茶業有限公司、聶市古松鞋廠,皆是百年老店。
鎮區著名的風景區是鎮南荊聖村的的荊竹山(又名金竹山),荊竹山屬幕府山脈,海拔490.9米,最低處海拔68米,相對高差400多米,荊竹山東麓古剎聖水寺,傳為宋代所建,清光緒的玉清和尚,民國年間的曹姓和尚,前者為一名士,後者為國民黨軍隊退伍師長,皆知書能文,琴棋書畫諸藝精通,並喜愛廣結善緣。廟雖拆毀,但廟基尚存,竹木繁茂、曲徑通幽的氣象,不減當年。2006年,武漢佛教學會投資1300萬元對其恢復重建,目前即將竣工。
荊竹山聖水禪寺全貌荊竹山聖水禪寺全貌
該鎮城鎮功能配套齊全: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達2000噸;閉路電視可收看30多個頻道的電視節目。鎮內有高級中學(臨湘三中)1所、國中1所、完全國小10所、幼稚園2所。農科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集貿市場(占地400平方米)、敬(托)老院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環境整治

日前,聶市鎮全體機關幹部及相關站所負責人走上街道對集鎮私拉亂接、亂停亂靠、亂堆亂放、出店經營等現象進行了集中整治。
此次行動,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居民也表示:“整治後的街道寬敞多了,也乾淨多了,感覺很舒服,希望能夠保持下去。”
連日來,聶市鎮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積極推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做到了“四個到位”:一是領導到位。全體機關、站所幹部對街道環境衛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難點問題進行攻堅,對不符合要求的門店現場整改。二是責任到位。將集鎮分成10個責任段責任到人,通過每周一講評,每月一考核,對考核中排名最末位責任段的聯點幹部,每次給予現金處罰並通報批評,督促幹部嚴格落實街道整治責任。三是宣傳到位。邊整治的同時,通過口頭傳播和發放宣傳資料的形式,廣泛宣傳教育居民集鎮環境整治的目的意義和整治要求,使環境衛生意識漸入人心。四是動作到位。幹部以身作則,帶頭清掃街道、規範經營、疏導交通,將遮陽棚全部撤下。財政投入數萬元資金對集鎮所有門店的招牌進行了統一設計製作及免費更換。
聶市鎮下轄村:
聶市鎮下轄村:
雙紅村
三和村
丁田村
引水村
官田村
遠景村
東嶽村
鳳形村
新安村
高潮村
國慶村
朱貝村
荊聖村
東紅村
權橋村
彭畈村
民主村
紅士村
安壠村
菜業村
聶市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0755
10897
9858
家庭戶戶數
5832
家庭戶總人口(總)
20750
家庭戶男
10894
家庭戶女
9856
0-14歲(總)
4714
0-14歲男
2503
0-14歲女
2211
15-64歲(總)
14621
15-64歲男
7731
15-64歲女
6890
65歲及以上(總)
1420
65歲及以上男
663
65歲及以上女
75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0278

地理情況

1·地理位置
位於湖南臨湘市中北部,地處長安河(又稱聶市河、源潭河)注入黃蓋湖的入口處,東抵羊樓司鎮,西接雲溪區,南與五里牌鄉接壤,北與源潭鎮為鄰。
自然環境全境屬丘陵地貌,地形南高北低,呈不規則長方形。境內山巒起伏,綠水潺浮,田園秀美,氣候宜人。
區位優勢
最江公路穿境而過,聶長公路連通長嶺煉油廠。黃蓋湖居於北側,長安河縱貫全境,距京廣鐵路、武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僅10餘公里。
資源優勢
盛產水稻、茶葉、竹木、紅薯、麻類、油料中藥材、水產品及多種水果。境內蕨、葛、野芹等綠色食品資源豐富。
基礎設施
城鎮功能配套齊全: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達2000噸;閉路電視可收看30多個頻道的電視節目。鎮內有高級中學(臨湘三中)1所、國中1所、完全國小10所、幼稚園2所。農科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集貿市場(占地400平方米)、敬(托)老院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歷史地位

臨湘聶市鎮,傍黃蓋湖、緊靠長江,有水路通漢口,俄商憑藉此種優勢,以在漢口設廠、開店和找代理商經營、與產地合作經營等方式,將其茶葉生意擴展到聶市;太平天國在兩湖作戰不及江浙頻繁,社會較為安定。因此,“兩湖茶”的生產,不僅未受挫折,還日臻興盛。晉商越來越多,本地商人也趨之若鶩,茶業之發達已為國內外矚目。
據1909年在美國紐約出版的容閎《西學東漸記》載,鹹豐九年(1859),容閎受英國寶順公司委派,到中國茶區從事調查,就曾兩次到達聶家市(今聶市),其中一次的記述是: (在漢口)予等勾留數日,遂重渡楊子江,趨聶家市產黑茶(青磚茶)之地。六月三十日離漢口,七月四日至聶家市及楊柳洞(羊樓洞譯音),於此二處,勾留月余。於黑茶之製造及裝運出口之方法,知之甚悉。
《山西文史資料》1996的第四期呂洛青《祁縣的茶莊》也載:山西祁縣的茶莊採茶地址,主要有三處:即湖北蒲圻縣羊樓洞,蒲圻縣(今赤壁市)和湖南交界的羊樓司和臨湘縣的聶家市(註:1986年5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蒲圻縣,設立蒲圻市;1998年6月蒲圻市更名為赤壁市)。採購數量,僅大玉川一家大約6000-8000箱(每箱260斤)”
聶市最早開辦的3家茶莊,就是晉商獨資企業大涌玉、巨貞和、晉裕川。
光緒二十三年(1897)起,國際茶葉市場不斷被俄、英等國所占,國內茶人產購銷陷入困境,但由於外國人在漢口、湖南臨湘設廠經營,聶市茶業依然長盛不衰,至民國中期達於鼎盛。民國二十一年(1932)湖南建設廳《建設月刊》資料統計:“聶市年產紅茶三萬箱,黑茶六萬箱”。茶箱分“二七箱”、“三六箱”2種,每磚重3斤,每箱重108斤。民國二十四年刊印的《中國實業志·湖南卷》載:當時,聶市有晉商獨資茶莊5家,晉商、聶市商人合資茶莊12家,總計17家。當地的最大茶商方誌盛,在清光緒後期還將廠店辦到了安化縣。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大學、山西電視台 2008年5月聯合拍攝歷史資料片《萬里茶路》,便沒忘記這段歷史,專程到聶市拍攝了昔日的茶工、茶具、茶商住宅、茶商店鋪、茶商後裔、茶葉運輸碼頭等。
正因為聶市鎮曾是我國“茶馬古道”和“中俄茶葉之路”的南方起點之一,茶文化遺蹟猶存,在2008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評為“湖南省歷史文化名鎮” 。

古鎮文化

茶商文化

1·曾經是“晉商萬里茶路”起點:
從同治年間起,有四家晉商在臨湘聶市開辦茶莊。從此,聶家市開始成為“晉商萬里茶路”的南方起點。聶市人待晉商友好,平日總稱 “西客”;聶市商人到武漢進貨,晉商的大商號往往開出支票,方便聶市商人;購茶旺季,晉商的資金一時難以周轉,聶市茶商總千方百計為其排憂解難,或緩收茶行的房屋租金,或以南貨、百貨、雜貨為晉商抵付茶款,或籌措資金借給晉商,或與晉商聯手收購茶葉,最後由晉商加工製作磚茶,共同撐起聶市磚茶的大旗。一些棄儒從商的聶市茶商還與晉商中的文人在共同的經營活動中結成了至交。秀才出身的聶市茶商姚子嘉與山西茶商康鑒三就是一例。民國21年出版的姚子嘉《毋身欺齋詩稿》,收錄的《贈康鑒三》詩(詩題下有自注“山西人茶於聶”),便記錄了他們的深厚友誼,詩云:
聶市古街清朝木刻聶市古街清朝木刻
青琴海上詠成連,借蓋全交亦舊緣。
大筆慣題湘水月,故鄉遙望晉陽天。
書編平準追前哲,榮入泮宮憶少年。
儂亦棄儒求學賈,願同伐木訂聯翩。
2·曾經是湘北經濟最繁榮的小鎮:
茶業興盛,鄉間農民有事可做,活躍了城鄉經濟。舊時,聶市有一、二萬畝茶園,人平一畝多,農民不愁沒事做,也不愁沒有收入。集鎮附近“人多田少”的地方,一些有勞力但無田地的窮苦人,也有一條營生之路。10多家茶行,每家百十人,晉商只有5-6人,頂多7-8人,他們主要掌管收茶記碼發款、成品押運出售,而大量的制茶工,依靠附近的農民。茶箱的搬運、裝卸,茶葉的選揀,亦曾給社會上窮人帶來生存的希望。聶市茶葉,在解放前主要靠水運而外銷,即由聶市起運,經聶市河、黃蓋湖、長江而達武漢。水上,有20多隻木質小駁船穿梭於聶市、武漢之間,去時載茶葉或穀米,來時帶工業品,船主為今高潮村河沿一帶的何姓船民(農民)。集鎮上,有三個裝卸隊,時稱“騾腳班”,每隊少則三四十人,多則百餘人。
南北官票照兌(湖北官票在湘亦能流通)南北官票照兌(湖北官票在湘亦能流通)
3·清朝,湖南聶市茶商發揚茶祖“崇德精神”:
聶市茶商,樂善好施,修橋鋪路爭帶頭,扶貧濟困不落後;同時,富有民族正氣,不向外敵屈服投降,可謂茶祖“崇德精神”的精彩演繹。
清光緒年間的“八百里洞庭湖”上,有個專門拯救海事、開辦義渡的慈善機構——岳州救生局。聶市與洞庭湖雖毫無干係,聶市茶商卻曾向岳州救生局捐贈大筆資金,這在清光緒年間編纂的《岳州救生局志》中有具體記述。在晚清、民國年間,聶市茶商還曾幾度捐款從湖北蒲圻購置石料,將1公里長的聶市古街全部鋪上蒲圻石塊,並砌了下水道,人從街上走過,“天晴不沾灰,下雨不沾泥”;從武漢、天津等地購置鋼板、鋼樑建成了長80多米、寬6-7米、高10餘米的聶市大鐵橋。
方誌盛茶莊的第一代茶商方西甫,原本貧困不堪,靠挑著貨郎擔走村串戶來度生計;後來有了鋪面,開始做茶生意。他為人正直,心地善良,每逢年關節日,他都要夥計送錢送肉給窮苦人,深得人心。清光緒中葉,義和團運動興起,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有家茶行的山西老闆姓瞿,在驚慌失措之際,忙把一口箱子暫存到方西甫家,對他說:“我帶多了東西走不動。這箱子請你保管一下,我回山西老家避避。”方西甫看了一眼就代為收藏起來了。第二年,瞿老闆回到聶市,已記不清當年暫存地,在方西甫家門前徜徉了幾回不敢進屋詢問。西甫見了,主動問門外那人:“你去年寄了一件東西在我家裡,是不是來拿箱子的呀?”瞿老闆激動不已。連說“是的,是的。謝謝您。”進屋後,西甫交還瞿老闆。箱子完璧歸趙,當面把箱子打開了。西甫一看,人都驚呆了,裡面全是金條、銀錠,瞿老闆不勝感激。
4·抗日戰爭期間,聶市“三老”斷然拒絕日軍要求。
茶商每年在聶市出籠10萬多兩銀子”。此種盛況,一直持續到30年代中期。抗日戰爭期間,聶市淪陷7年之久,長期為日本侵略軍占駐,茶業大衰,商業大敗。抗日勝利,雖復興有限,但仍有10多家茶行,60多家商號,殷實之戶比比皆是。
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聶市茶商更有高尚氣節。1938年11月,臨湘為日本侵略軍所侵占,日本侵略者得知聶市茶商方漢生、姚子嘉、鄉紳沈仲山均是臨湘名士,人稱聶市“三老”,即許諾“保障茶路暢通”“給以高官”,請其出面組織維持會,“三老”斷然拒絕。收買未果,三人被捕押往長安監禁。不久,方漢生重病,保釋回家,旋即去世。

聶市古街

聶市鎮老街和聶市河是聶市古鎮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聶市河位於臨湘市長安河注入黃蓋湖的入口處。
寧靜的聶市河寧靜的聶市河
臨湘聶市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鎮。朔其得名,相傳三國時期吳主孫權赴黃蓋湖視察名將黃蓋操練水兵時,附近官紳聚此接駕而得名為“接駕市”。“接駕”與“聶家”類似諧音,隨著年代遠久的演繹,“接駕市”就慢慢的被人稱為“聶家市”。
明弘治《岳州府志》、清康熙“臨湘縣誌”,即列為“古市”。舊時“聶市八景”:金竹睛嵐、高橋煙雨、雙洲明月、陡石清泉、康公古渡、九如斜陽、茶歌曉唱、漁舟夜遊基本如舊;石板街、石牌坊、河畔吊腳樓,遺韻尚存。
1987年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攝《巴陵竊賊》,其古鎮即取景於此。歷來交通便捷,商業繁榮,有“小漢口”之稱。姚文海住宅、楊裕興商行等清代、民國年間的私宅、店鋪,至今保存完好;麵包、甜酒、碗糕、發耙等風味小吃,味道鮮美;抬故事、出天星、玩地花鼓、玩花燈是其民間樂事;民國初年修建的天主堂,主體尤存。

古鎮名人

古代:

張尚陽(1011—1078),臨湘聶市人,幼入鄉塾,攻讀經史。稍長,即隨在朝為官的兄長張尚祖赴京,拜太史魯宗道為師,學業銳進,聲震京城,宋慶曆初年被挑選為駙馬,與仁宗女兒昇平公主結為伉儷。
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經略陝西,皇上令張尚陽以駙馬都尉隨往,協助范仲淹主持西北防務。當時,對於西夏的侵擾,朝廷大多數官員主張征討。范、張根據當時陝西兵備不足,風沙之地作戰困難的情況,力排眾議,上書仁宗,主張採取“招撫”政策,與西夏議和。終於化干戈為玉帛,達成了“慶曆和議”。在經略西北防務的過程中,張、范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等人提出擇長官,均公田,減徭役,興水利等十條建議,經張尚陽多方周旋,大部分為仁宗採納,並以詔書頒發全國施行。
張尚陽任職期間,政績昭著,得到皇上重視。張父實萬逝世後,仁宗親撰祭文,文中贊尚陽:“朝廷賴其贊襄,邊防得其謀議。他日垂績凌煙,諒公為之色喜。”

近現代:

王忠泉:1902年1月11日出生於湖南省臨湘縣聶市鎮荊聖村,現任台灣“中國民眾黨”總裁。王忠泉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九期。1947年3月,在東北沈某部任炮兵連連長。1948年晉升中將。1968年在“行政院”任職。1987年11月21日,創建中國民眾黨,任總裁,倡導“自由、民主、救中國,和平、改革、愛國家”,擁護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並把“統一祖國興中華”寫進了該黨的立黨宗旨。後任宇太能生物科技總裁、中華兩岸文化交流協會名譽理事長、中華農業漁牧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中華台海工商交流協會常務理事等,積極推進兩岸經貿往來。2007年6月,王忠泉曾報名參選台灣第12任“總統”。
楊耐思:湖南臨湘聶市人,著名漢語言學家,音韻大家,中國方言學泰斗。著有《近代漢語研究》、《中原音韻音系》、《蒙古字韻校本》。
丁來文:湖南臨湘聶市人,時任中共岳陽市委副書記,1998年4月調任湖南省廣播電視局代理廳長,後來系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李國武:湖南臨湘聶市人,湖南十三村有限公司總經理,富食村購物超市整體策劃人,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岳陽市工商聯合會副會長,湖南省十屆人大代表。曾經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雙優民營企業家、全國光彩之星。2011年9月20日,獲得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謝模乾:湖南臨湘聶市人,公安部消防局政委。歷任公安部裝備財務局局長、公共信息網路安全監察局局長,公安部紀委副書記、副督察長。系全國公安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全國公安消防文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方林佑:湖南臨湘聶市人,金融學教授,現任湖南大眾傳媒學院黨委書記,兼任湖南教育電視台黨委副書記。
方建超:湖南臨湘聶市人,理學博士,現任湖南大眾傳媒學院副院長,湖南省計算機學會理事、湖南省高職高專計算機教研會副會長、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專家組專家。

文物保護

聶市古街目前破壞嚴重 ,保護在即。
聶市老街的衰敗最早始於戰爭時期。1938年11月9日,日本侵略湘北門戶之一聶市古鎮,聶市成了湖南全省危險最早、最久的地方。日軍除在聶市殺害許多無辜農民、商人,關押鄉紳,逼其組織維村會外,還在入侵之日燒了聶市下街30多家商號,至今荒草淒淒。在1958年圍墾黃蓋湖,修建鐵山咀閘上,街上的石板絕大部分被撬掉建了水閘。在1954年、1967年又幾度遭長江洪水,本地的山洪的侵襲,沖毀了不少商號住宅。文化大革命中遭致的拆毀、打壞等更為慘重。在上街、下街的分界處,清乾隆二十四年建有一座相當華美的方氏貞節坊。1967年破“四舊”,已被拆除,僅剩一道耳門的下半截,其橫檔上的“八仙過海”石雕也被鑿得面目全非。見照片。近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為改善居住條件,又一部分房子被拆壞和改建。見方興髮屋前進商號的破爛照。存在因已外遷大中城市而老屋成了無人居住,破壞日益嚴重。為保護聶市古街,不少新聞媒體呼籲保護。臨湘市人民政府在2006年已公布聶市古街為縣級文物保護區,見檔案,聶市鎮人民政府在今年5月已發出《關於保護聶市古街的通告》。當地老人,對聶市古街更是情有獨鐘。許多六七十歲的老人,即使兒孫在外修建或購置了小樓房,要他們去同居,而老人們卻執拗著要住老屋,對兒孫們一往深情地說:“這是你們祖上創業發家的地方,我能守一天就要守一天” 。見老人獨坐門前的照片。姚文海住屋的周正時老人(已逝),文物販子出五千元的高價要買他家一個窗子,他怎么也不同意,說:“我再窮,你們出的錢再多,這窗子我是不賣的,我要給聶市古街留點古東西”,他還告誡子孫,要守住“老業”。
被破壞的牌坊被破壞的牌坊
周正時老人保住的木雕窗花周正時老人保住的木雕窗花
木雕窗花木雕窗花
周正時老人周正時老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