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張尚陽
- 出生地:北宋巴陵郡臨湘縣
- 出生時間:1011
- 去世時間:078
生平,典故,
生平
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出任參知政事,提出了著名的《十事疏》,即明黜陟、擇官長、均公田、減徭役、修武備等十條建議。張尚陽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舉措,積極旋說皇帝和大臣,使這些措施為仁宗所採納,以詔令形式頒行全國,這就是歷史上的“慶曆新政”。
張尚陽一生利用其特殊的“駙馬”身份和過人的才智,為加強宋朝西北防務,協助朝廷大臣治理國事,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宋仁宗贊曰:“朝廷賴其贊襄,邊防得其謀議。”
張尚陽(1011 ~ 1078),今臨湘市聶市人。幼人鄉塾,攻讀經 史。稍長,即隨在朝為官的兄長張尚祖赴京,拜魯宗道為師,學業 銳進,聲震京城。宋慶曆初年被選為駙馬,與仁宗妹升國大長公主結為伉価。
康定元年(1040),協助范仲淹主持西北防務,力排眾議,上書 仁宗,主張採取“招撫”政策,與西夏議和,終於化干戈為玉帛,達成 “慶曆和議”。在經略西北防務時,張、范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根據“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原理,在 《答手詔條陳十事》中,提出10條改革措施,經張尚陽多方周旋,大 部分為仁宗採納,並用詔書頒發全國推行。此即所謂“慶曆新政”。
張尚陽任職期間,政績昭著,得到仁宗重視。其父張實萬逝世 後,仁宗親撰祭文,文中褒獎張尚陽:“朝廷賴其贊襄,邊防得其謀 議。他日垂績凌煙,諒公為之色喜。”
朝廷賴其贊襄,邊防得其謀議
宋仁宗時,臨湘聶市出了一位“駙馬”,他就是當時大名鼎鼎的張尚陽。
張尚陽(1011-1078),幼時在家鄉攻讀經史,稍長,隨在朝為官的兄長張尚祖赴京,投入太史①魯宗道門下。因學業銳進,聲聞京城,被宋仁宗選為駙馬,與仁宗妹升國大長公主結為伉儷。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的身份經略陝西、抗擊西夏。仁宗令張尚陽以駙馬都尉隨行,協助范仲俺主持軍務。當時,面對西夏的侵擾,朝廷多數官員主張征討。而宋夏交戰多年,宋軍每戰必敗。原因就在“武備廢而不修;廟堂無謀臣,邊鄙無勇將,將愚不識干戈,兵驕不知戰陣,器械朽腐,城郭隳頹。”(《續資治通鑑長篇》卷204)范、張等人根據這種分析,力排眾議,主張採取防禦為主、攻守結合的戰略。一方面築寨,加固邊城,作為屏障,另一方面選將練兵,招募善騎射的當地百姓補充軍隊,招還流民興墾營田,作好長期作戰的準備。宋朝廷採納范、張的主張後,宋朝的防禦力量大為增強,西夏軍隊欲勝不能,終化干戈為玉帛,達成了“慶曆和議”,出現了邊塞相對穩定的新局面。在經略西北防務的過程中,張、范二人也因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慶曆年間,宋朝廷內憂與外患交相侵迫。內有沂州(今山東臨沂)的王倫起義、陝西商州的饑民起義,外有西夏入侵。有識之士懷著強烈的憂患意識要求變革,以挽救統治危機。仁宗也欲改革弊政。
慶曆三年(1043),范仲淹出任參知政事,提出了著名的《十事疏》,即明黜陟、擇官長、均公田、減徭役、修武備等十條建議。張尚陽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舉措,積極旋說皇帝和大臣,使這些措施為仁宗所採納,以詔令形式頒行全國,這就是歷史上的“慶曆新政”。
張尚陽一生利用其特殊的“駙馬”身份和過人的才智,為加強宋朝西北防務,協助朝廷大臣治理國事,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宋仁宗贊曰:“朝廷賴其贊襄,邊防得其謀議。”
①太史:官名。宋代設太史院,掌推算曆法。
典故
張尚陽與范仲淹的友情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把巴陵勝狀描繪得淋漓盡致,近千年來無人能出其左右。但范仲淹從來沒有到過岳陽,這已是經過考證了得出的結論。那么,范仲淹為何對岳陽樓,以及其周圍的地理環境和景觀如此熟悉呢?正統的說法是滕子京把岳陽樓的圖畫寄給了范仲淹,他根據圖畫寫出的文章。對此,歷代都還存在爭議。確實,單憑一幅畫能寫出這么美妙生動的文章,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學者先後查閱《臨湘市志》等有關資料,發現應該是岳陽人張尚陽向范仲淹介紹了岳陽,才使得范仲淹對岳陽十分熟悉,寫出了千古奇文《岳陽樓記》。
張尚陽(1011-1078),今湖南嶽陽下屬臨湘市聶市鎮人,少年時代在家鄉入學鄉塾,攻讀經史。後來,隨在朝為官的哥哥張尚祖赴京深造,拜太史魯宗道為師,學業銳進,聲震京城。宋慶曆初年,被挑選為附馬,與仁宗皇帝女兒昇平公主結為伉儷。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出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其職務大概相當於今天的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吧。皇上命29歲的張尚陽以附馬都尉隨往,也就是當參謀長吧,協助范仲淹主持西北防務。當時,對於西夏的侵擾,朝廷大多數官員主張出兵征討。范、張二人根據當時兵力不足、風沙之地作戰困難的實際情況,力排眾議,上書仁宗,主張採取招撫政策,與西夏議和,終於化干戈為玉帛,達成了慶曆議和,避免了戰爭的發生。
慶曆三年,范仲淹提出均公田、減徭役、興水利等十條建議,經張尚陽多方周旋,大部分為仁宗採納,並詔告天下,史稱“慶曆新政”。張尚陽在位政績昭著,得到皇上重視。其父張實萬去世後,仁宗親自撰寫祭文,文中對尚陽大加讚賞:朝廷賴其贊襄,邊防得其謀議,他日垂績凌煙,諒公為之色喜。
在駐守西北邊防的過程中,范、張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此期間,他們互相都介紹過自己的家鄉,都對彼此的家鄉有了較深的了解。范仲淹寫作《岳陽樓記》恰好是在他們共事之後不久。所以,很有可能是張尚陽向他介紹過的岳陽有關景物就為他創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才使得《岳陽樓記》寫得好象作者親歷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