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地處湘北的長壽街,全省乃至全國,都是頗有名氣的。它建於南宋寶佑元年間,是皇封得名的“長壽里”,建有旌表壽域淵源的“期頤牌坊”和“仁壽台”等歷史古蹟。它又是將才輩出的“將軍之鄉”,在共和國史上,有“五里十將軍”之美稱。近年來,因承深厚的文化底蘊,用實力贏得了國家授牌的“詩詞之鄉”、“楹聯之鄉”、和“民眾文化藝術之鄉”。
“長壽之鄉”探秘
探秘祖輩代代生息的這塊瑰麗神奇的風水寶地,可以遠溯到宋朝。由宋朝受皇封始,由“長壽里”而至元朝,明時改為“長壽巡檢司”,署理上東鄉行政管理事務。長壽街由小到大,已是商賈雲集的邊貿建制集鎮。清中晚期,由於聞名遐邇的“紅茶”、“平術”,逐步走出山門,更由於“長壽五香醬乾”特色地方食品贏得的美譽,長壽街的知名度日漸提高,南來北往的客商,輻輳雲集,水運發達,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品集散地。
那么,這么一個彈丸之地何以冠名為“長壽街”呢?當然是由於壽星輩出而來。但為什麼唯獨這裡壽星眾多,是偶然現象,還是自然地理等諸多方面因素造就呢?
對此,歷朝歷代,也有不少有識之士饒有興趣地探究過這個現象。清同治年間,雲南布政史、曾主編過《同治縣誌》的平江大才子李元度(號次青),在“耆壽篇”中就特地記述:自清朝乾隆至同治時,實名入志的百歲以上(含百歲)的壽星,就達28人之多,九十歲以上的多達千人以上。試想,當時全縣人口也就只有十多萬人,況且正值兵荒馬亂。由此看來,平江人的壽年之高,在全國來說是較為特殊的現象。李元度針對此一現象,受科學認知的局限性,只作了一些粗淺的表述,現將摘注原文錄於後:
壽高而多皆“上之恩德所休養而生息之者也,抑考南陽(有地名曰長壽)有菊水,水甘而芳……蜀青城山(有地名曰長壽)老人村,道險遠不識鹽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龍蛇,飲其水者皆長壽……。平為山國,雲氣多壽,幕阜連雲之間,泉甘而土厚……”。
除了濕潤清新的空氣(富含負氧離子的“雲氣”),泉甘而土厚,是我地長壽的重要原因,前人的論述當然不無道理:甘泉乃我地一大優質品牌,目前的曲溪礦泉水、九嶺山泉,理化指標含多種人體所需要的微量礦物質元素。無論鄉村城鎮,那漾著清波的水井中的飲用水,隨便挑驗,都是此類水質。人們長期飲用如此優質的甘泉,怎不受此滋潤而益壽延年呢?
厚土:這塊土地確也神奇,它從地理位置來看,處於地球東經114度、北緯29度,它與世論的“地球怪圈現象”近鄰。它由南面的連雲山脈,與東南的幕阜山脈所包裹著,既可阻擋南方來的海洋風暴侵襲,又可將北方的冷空氣和沙塵暴拒之門外,境內山樑縱橫,河道密布,形成了獨特的微域氣候。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滋潤著這裡的動植物,使這一帶的植物生長得確實與眾不同。杉樹,只要是我們這一帶生長的杉木,就有一種濃烈的香味,故稱平江的杉木為“香杉”;柏樹,它的香味可與檀香比美,稱“香柏”;更值得一提的是“平術”,它曾以一個“香”字,享譽香港和中南亞。平江的白朮,當年運銷香港,商家不用開箱驗貨,只聞其香即可認可,故由他們贈以“平術”的專有名稱。平術還不僅僅有濃香,而且品質和藥用價值也遠超過其它地方的同類產品。“寧紅茶”,自清道光年間,平江至修水一帶,培植製作的茶葉,就曾譽滿全國乃至出口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據茶葉專家研究,長壽、金龍所生產的茶葉,與相去十里地外的其它產區的茶葉相比,儘管葉片相同,但重量卻要重許多。據專門的測土分析,在我地生長的茶葉,其所含的微量元素也高得多,生息於斯的人們,處在這種香杉、香柏簇擁的環境中,聞著平術的濃香,飲著上品的香茗,對人體的健康肯定有大大的幫助了。
明清以來,我地引進的紅薯,也是對人類頗有幫助的食物。我地山多田少,屬丘陵地帶,紅薯這種優良農作物,移植到這塊神奇的土地後,發揮著其特有的功能。在農村,尤其是山村,以此為主食,產生了神奇的健身長壽的功效。也難怪清朝自乾隆至同治這一百二、三十年間,就有千多人超過九十和一百歲呢,與這種特殊的營養豐富的澱粉食品有關。
正因為山好、水好、土更好,自然環境好,宋朝寶佑年間,就有張袁氏(106歲)、鄧黃氏(103歲)、魏測(100歲),一地就出現三位百歲老人,當地縣官王有先認為在他管轄地出了三個“人瑞“,是國家之祥徵,具表奏朝庭,皇帝即封此地為”長壽里”,並賜國宴,樹期頤坊,建仁壽台以示表彰。
長壽街由來
元末這裡還出現了一位叫翁伯文的高壽老人,在慶壽時,恰逢劉伯溫途經此地,見有此高壽者,即前往祝壽。問及老人何以如此高壽,老人笑曰:“我在百歲壽辰時,來一遊方老道,當我問他我的壽年時,他贈我一個錦囊說:日後,有一個叫劉伯溫的人到你家祝壽時,你可給他看便知分曉。”劉接過錦囊當即打開,內卻是四句偈語云:壽高三甲子,眼觀九代孫,若問送終子,江西劉伯溫。念完偈語,老人即含笑而逝。此即長壽老人來歷的故事。
相傳,老人生前曾有人問過他,你老人家百多年可曾見過什麼新鮮古怪事嗎,老人略一思索:其他古怪事倒不多,只是我門前的老槐樹,我就見過它三次過河,來人不竟愕然。老人解釋說:那年漲大水,把古樹移到河對面去了,不久後它又移來屋前了,現在又移到河背去了。幽默的對話中,說明了老人所經歷的蒼桑歲月,現今擺放在光榮院內塑像,即為他老人家的原型。
長壽地理
長壽街的獨特的地理環境,也吸引了歷代的遊歷者、為官者作為他們旅居、歸隱的首選地。清同治縣誌《流寓篇》中,就介紹了有如下的名人在此留下過他們的履痕:屈原(周)、梅福(漢)、田游嚴、徐安貞、杜甫、吳澄(唐)、鐘湛、許翰(宋)等等,這些社會名流,正因為他們獨具慧眼地看中如此福地,而舉家安居。
該鎮常住人6萬4千多人,外來人口1萬8千人。歲月悠悠,現如今,長壽地區同樣有許多壽高之人。如十多年前去世的俞生岡111歲,幾年前去世的李鼎生104歲;現健在的有4人,如西溪橋背的易素梅老人106歲,吳鳳生102歲;除此之外,90歲以上的則比比皆是。祖籍長壽街下街的老將軍方強,明年就實打實100歲了,現中央離退休高級幹部,如張震將軍、李銳部長……等多人,均已超過九十,幾年後均系超百歲的老人了。本鎮範圍內據粗略估計,九十歲以上的長壽者,就有181人,如肖正德、周林石、方霞階、吳信恆、光榮院的龔伍梅等,不勝枚舉。
綜上所述,長壽地區的人長壽,並不是偶然現象。從上述整理出的資料不難看出,除古訓中的“仁壽域”外,自然環境、氣候因素、土地品質、水源山泉中的元素成份、土壤植物中與眾不同的養分,再加上丘陵地帶人們平時外出,走的是坡路山路嶺路,無形中煅練著身體。有此天時、地利,再加上和諧尚禮、淡泊處世的健康心態,科學養生知識的普及和追求高標準的生活質量等,長壽地區的人們,今後會越來越長壽。
“將軍之鄉”尋源
如果你有心,不妨把平江地圖鋪開,按照從清中晚期到二十一世紀初跨越二個世紀的時空脈絡,把長壽籍的軍事人才(將帥級)以及在長壽區域進行過浴血奮戰的將士,作個簡單的排列、集合的標註,你一定為百多年來,這么一個山區小鎮,出了那么多軍事人物,形成了一個影響百年乃至當代中國社會政治、軍事發展的人才群體,而驚嘆不已。這樣的將軍群體歷史現象,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鮮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將軍集群前仆後繼的產生、成長的歷程,也是國家由弱到強、由亂到治、由窮而富的歷程。這樣一種現象,能不令我們饒有興味地尋訪探究一番嗎?
勇悍的個性造就將軍
《同治縣誌》在總結平江人的性格時,就曾下了一個結論:“平邑民多悍”。確實,平江人骨子裡,流淌著“南蠻”先民們野性的滾燙的血液,這是一種在惡劣的社會環境中,長期培養出來的驃捷勁悍和英勇頑強的性格。
據記載,元朝著名詩人胡天游對當年仗義疏財上馬殺敵的方琇(方貴卿),格外敬重。岳州紅蓮教侵擾長壽街時,當地士紳方琇挺身而出,散財募勇,領兵禦敵,最後不幸戰死軍中。方琇的義舉感動了鄉民,眾志成城擊退紅蓮教之後,人們將英雄的遺骸安葬在長壽街最熱鬧的河南橋畔。胡天游曾有詩《挽方貴卿》:“河南橋下舊英雄,半百年華一夢中。五夜忽聞呼啟啟,九原堪恨去匆匆。孤鸞弔影菱花掩,怨鶴無聲蕙帳空。斧鋮朱殷今日事,埋香有地不如公。”後來太平天國、義和拳起義,長壽籍的戰士,追隨花翎布政使司李元度,作為“平江勇”的主力,出生入死,喊出了“憾天下易,憾平江勇難”的豪言壯語。其中的方城兄弟,衝鋒在前,九死一生,堪稱“平江勇”中的佼佼者。民主革命時期,討袁護國,抗日戰爭,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解放戰爭,長壽籍的勇士們,更是英勇殺敵,從不退縮怯懦。
在歷史上還出現過無數力御強暴的孤膽英雄,如大革命時期,方國民憑一把屠刀,繳敵槍八枝,組成一支游擊隊。抗日戰爭中,方石奇與日本鬼子肉搏,殺敵於邵陽沙木橋邊。
至於說到那些茂密的山林中孤身斃獸的故事,比比皆是。長壽街登仕巷解放以前是一條以富商命名的街道——硯清街,方硯清在未發跡前,曾在山棗嶺深山老林中,用一根子午棒(南派武術中的一路棍法)與一條水桶粗的巨蟒搏鬥,終將巨蟒打死,此事在長壽街傳為美談。
正因為長壽人民歷來具有英勇頑強的美德,一旦在國家危亡、民族危難的大是大非面前,有膽有勇,殺敵捕匪,保國衛民,毫不計較個人安危。這些勁悍的性格也絕不恃強欺弱,骨肉相殘,而是化為韜略輔國,立志建功立業上。因此,從狹路逢敵中倖存的“勇者”,最終成為璀璨的“將星”,永耀在長壽這塊神奇的土地上。
動亂的時勢造就將軍
任何一樁事物的形成,必然有它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也有它的內因和外因的作用。長壽地域之所以“將星”百年齊聚,就是因為社會的大動盪大變革,使深陷戰火硝煙中的熱血子弟,脫穎而出。
清王朝經歷了康乾盛世後,國力日漸勢微,腐朽帶來人民暴動風起雲湧,太平天國運動便成為清王朝的心腹之患。在這種大動盪的時勢下,以曾國藩為首的讀書人帶領三湘子弟,成為剿滅太平天國的主力,平江戰時的團練地方武裝,平時守護關隘,保境安民;一旦朝廷下詔,便搖身一變,而變為“安越軍”、“岳字營”;“平江勇”的名號也成為敵人聞風喪膽的威武之師,湘軍中湧現的長壽籍將才有方漢普副將、方重九花翎副將、方意哉將軍……長壽人民為了紀念李元度這一批湘軍中的傑出將領,將四街八巷中的其中一條巷,命名為“次青巷”(李元度,字次青)。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列強為爭奪霸權鏖戰正酣,日本占我青島。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的果實,賣國獨裁,五四愛國運動爆發。在討袁護國的革命浪潮中,長壽籍的曹宗漢、吳光朝、方其壯、李子良等仁人志士,追隨孫中山先生,走上了民主救國的道路,後來成為國民黨時期崛起的十三個長壽籍將軍(之一)。1923年冬,平江縣成立中共支部後,長壽的農村革命運動經歷了農協、武裝暴動、秋收起義、平江起義,1930年4月,彭德懷率紅5軍主力會師長壽街,從此帶領長壽更多的有志革命的熱血男兒,投身於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洪流中。長壽籍的高級將領在這一時期達到了有史以來的頂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平江52人授予了將軍軍銜,長壽籍的就有12人。其中中將5人(張震,劉志堅,方強,方正平,吳信泉);少將7人(張正光,方正,喻縵雲,方國安,方國南,李光輝,鄭貴卿);這次授銜,最有意味的是,從長壽到邵陽五里路遠,就有八個將軍,人稱“五里八將軍”;其中還有六個姓方的將軍(方強,方正平,方正,方國安,方國南,方南江),故也有“方門六將軍”的美譽。當然,如果方維夏、吳光遠等仍健在,當地的共和國將軍還遠遠不止這么多(當然還不包括毛澤東的秘書李銳,李正光,吳加德,陳連生,曹振輝,喻楚傑,譚漢州這樣的文職正部級高級幹部)呢。1988年恢復軍銜制後,長壽也同樣有5名優秀軍人被授予將軍軍銜(上將:張震;中將:張海陽;少將:張曉陽,張寧陽,方南江)。
文化的環境造就將軍
遠從春秋戰國時代,楚左徒屈原,為楚懷王效忠,昂首《天問》。為不能實現“聯齊抗秦”,施展自已的政治抱負,而飽含悲憤捨身投於汩羅江,以示對當時楚王昏庸腐敗的抗議。唐時杜公部杜甫,深理民情,顛沛流離,扁舟而上平江,追隨屈夫子詩魂,客死於安定的小田。一個是心憂黎民“上下求索”的達者,一個是憤世於“朱門酒肉臭”關愛下層勞苦大眾的聖者。他們長眠在平江這塊鐘靈毓秀的土地,留下的是世世代代激勵平江人愛國愛民的精神財富。
同樣留下精神財富的還有宋朝一代儒家宗師——朱熹,在長壽街就有他的得意門生吳伯英,得程朱理學精髓,在陽坪村創辦了平江歷史上三大書院之一——陽坪書院(現仍有舊址及磚瓦、古樟)。儒家的忠、孝思想深入民眾心靈。自此,好善嫉惡、崇文尚武成為長壽乃至平江周邊民間的優良風尚。
這是一個誕生將軍的思想基礎和源泉,由於先哲和先輩們奠定了這個基礎,長壽崇文尚武,古來蔚為傳統風尚。無論走進長壽街的哪一家,家神龕中供奉的除了“天、地、親、師”,還有代表國家的“君”主,愛國忠誠,成為每一天做事的信條。走進古老的長壽,你從百多年前由朵寡婦捐修的西溪橋和由吳嗣龍兄弟捐修的河南橋,就能體會到長壽人民“民性耐苦,且喜於為義”的善德。你還會從平江三中的前身“務本女校”的創建歷史中,領略吳棟丞兄弟那種“君子務本”、“國以民為本”、“教育為立國之本”的崇高品質,君子之澤,惠及後人。這種奉獻精神,莫不是屈原杜甫精神的傳承發展。
崇武呢,更是有其深遠的淵源。據清同治縣誌《兵事》載,東鄉寨堡十六處,南宋初潰兵寇岳,八月農民起義首領劉忠,占據邵陽、店頭七座山頭為壘,盤桓四載。想當年,聚兵數萬,當地民眾是不堪其擾的。少壯藏於林,富者奔他鄉,老弱病殘深受其害。為了自保防寇,練武習藝成為一股熱潮。紹興二年,宋代抗金名將荊州副使韓世忠元帥,從岳州長樂渡奉命進搗劉忠,一舉破賊,這其中也不乏長壽街武藝高強的民眾鼎力相助,才奪得剿匪勝利。自此崇武之風日盛,胸懷正義感的人越來越多,民眾仗義嫉惡變為一種自覺行動。
在長壽街頭,時常聽到人們講巴結子和謙鬍子挾義勇為的故事。民國36年,災疫連年成饑荒,不少為富不仁的人,屯糧不糶,勾結船幫將糧食運往外地。“巴結子”(本名胡熾昌)挺身仗義,帶領民眾到河南橋打船,揚言要吃大戶,而迫使富戶開倉賑濟災民;民國初年的吳謙吾,不獨自已仗義疏財,更好打抱不平。地方生事,遇貧者善言勸解,遇官吏權勢之家為非作歹,則敢於正面爭鋒,據理交涉,盡力保護貧民利益;大革命時期,曾保護過許多紅軍戰士及其家屬。其凜然正氣,至今仍在長壽街傳為美談。
翻開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震將軍的自傳,我們時時強烈地感受到,這種地緣文化對他革命生涯的深刻影響。《蘇武牧羊》是他小時候學唱的歌謠,杜甫的“三吏”“三別”和鄭板橋的“漁樵耕讀”,使他自小體味了勞動者的疾苦和封建專制的黑暗。反貪官污吏、殺富濟貧的《水滸》,精忠報國的《說岳》,都是他堅定意志和報國圖強精神的力量源泉。為明志,他還將名字改為張震,原因很簡單,因為忠勇的岳飛四個兒子,名字中都帶有一個雨字頭。張震將軍就是在這樣一個文化環境和革命運動的薰陶中,走上革命道路,並歷練成一名身經百戰,功勳卓著的高級將領的。
戎馬美名傳青史,將軍風流寫華章。“將軍之鄉”的名至實歸,是那些激情燃燒歲月中飲馬長河、出生入死的先輩們奮鬥的結果,這是家鄉的無尚榮耀。不論是冷兵器時代,還是現代戰爭時代,這些家鄉的軍事將領們積累的為國為民、捨生亡死的精神力量,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後來者,奮發向前。
“千年古鎮”覓蹤
長壽古鎮,建於宋朝。至元朝,集鎮規模擴大,已成為平江東鄉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鎮內設千總衙、巡檢司。明成化八年,知縣宋鑒將長壽巡檢署衙建於河南橋背老衙巷。嘉靖二十年,巡檢程伯珍遷建巡檢署衙門,有正廳、吏房、儀門、牌坊、公廨、教場一所,即現在的“衙巷裡”,其管轄範圍上至龍門、漿市,下至加義、獻沖,行政管轄的沿革一直沿襲至清末。
長壽古街一直古樸典雅,青嵐環擁,綠水潺流;郊外,山青水秀,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堪稱物華天寶,秀甲一方。連雲山綿延於南,幕阜山聳立於北。古往今來,在這個地方,至今流傳著很多古老的傳說,也有著豐富的歷史古蹟。
古禹碑的傳說:“夏禹治水登幕阜,伍員避難過昭關。”夏禹治水的“禹王碑”,曾有很多文人墨客尋覓,在青蔥的幕阜懸崖森林間,確實發現了有大篆碑文:“大禹治水到此”。為此,歷代詩人多有詠嘆。“石纜維舟事不虛,停橈刊木度山衢,至今剝蝕莓苔跡,錯認當年蝌蚪書”(唐允是《詠禹碑》)。
古關隘:南橋山棗嶺,系羅霄山脈橫跨湘贛的險要峻岭,雲霧繚繞,隘口築有古城牆,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長壽地域古屬“吳頭楚尾”,傳說出生於
楚國貴族家庭伍子胥(字員),“少好於文,長習於武”,有“文治邦國,武定天下”之才。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親
伍奢、兄伍尚被
楚平王追殺,而避難逃奔
吳國。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成為吳國重要謀臣。當年逃難從山棗嶺這個古關隘經過,“伍員過昭關,一夜白了頭”這個故事,在山民中代代口口相傳,至今說得是神乎劃現的。
古窖藏:上月塘,距長壽古鎮不到兩公里,處在白沿水邊,是一處風景特別秀美的地方。自同治八年起,便多次發現窖藏古錢,均系宋朝寶佑年以前的錢幣。上世紀九十年代,第三次由淘金的村民發掘的窖藏古錢多達兩千斤。據當地村民講,窖藏主人姓胡,是上月塘胡家大屋的始祖。當時的胡宅大屋有兩平方公里大,還有四十八窖至今仍深埋在地下,可見胡宅主人的財富,富可敵國。也可想像胡宅建築的富麗堂皇,現民間藏有宋寶佑年間胡宅字樣的牆磚。
古錢:漢五銖方眼錢,曾在木瓜大橋村同時出土了幾百枚,其中筆者收藏的錢幣品相還很好,當時的商品交易,可見一斑。因為長壽街處在湘贛邊貿集中地,洞庭湖溯汩羅江而上,至長壽街,內河水運就到了頭。往來湘贛的貨物在這個口岸交易轉運,集市的逐漸成熟和繁榮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出土大量錢幣也在情理之中。由此更能說明古代長壽街的商業繁榮狀況。
古街道:長壽街古來有“四街八巷”之稱謂,“四街”分別為東來街、西進街、南福街、北清街;“八巷”分別是羅家巷、登仕巷、次青巷、永竹巷、傍斜巷、衙巷、復興巷、老衙巷。古巷既可作戰亂時疏散居民之用,又起防火隔離作用。市鎮規劃,千百年來,井然有序,伸張有致,豎列橫陳,盡顯民間建築規劃智慧和奇巧。居民生活其間,民風純樸,聖賢禮樂,世代流芳。
古河道碼頭:它位於長壽街的南大門——河南橋,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和抗日戰爭前期,長壽街經歷了有史以來的兩次繁榮昌盛時期,後者是一種戰時的短暫的畸型繁榮,但前者則是實實在在的,成為了享譽全國乃至東南亞地區的繁忙碼頭。長壽街是平江四大物產“茶、麻、油、紙”的主產地,特別是紅茶,由於它是寧紅茶的生產集散地,採摘、加工、收購、外運一條龍,來自湘陰、修水、銅鼓等地的制茶揀茶女工達到幾萬人。河南橋古碼頭,單裝運茶葉的船舶最多時達五百多艘,商人、工人,寅聚酉散,物慾橫流,非常熱鬧。為繁榮市場造勢的不單單只有茶葉,還有後來在香港和俄羅斯出盡風頭的“平術”,這種給平江帶來美譽的藥材,以其濃香和高品質,給長壽這塊風水寶地帶來了富饒。當然吸引外地客商雲集的還有味厚香濃的五香醬乾、獨具魅力的巴陵大戲和河南橋下水上船舶形成的河街的風情。每當夜色降臨,這條兩里路長的河街,燈火輝煌,笙歌嘹亮,畫舫穿梭於水面,好一條長壽版的“秦淮河”。因此“小南京”也便隨著客商們的極樂享受,在山外叫響開來。長壽五香醬乾也隨著船兒捎走,聲名遠播,成為三湘最著名的土特食品之一。
古橋樑:長壽古鎮依水而建,鎮內水路縱橫,宛若夢裡水鄉。橫跨兩岸的橋樑,便是古鎮一道必不可少的風景線。據初步統計,環繞穿插在古鎮中的橋樑有十多座,大都是陰架木橋;而其中最著名的古橋,當數鎮南頭的河南橋和鎮東頭的西溪橋。
河南橋建於清乾隆41年間,由吳嗣龍兄弟捐建,是百里汨江上當年獨有的兩座石拱橋;為平江歷史之最。此橋經230多年的洪流激浪及60年的汽車往來重壓,至今仍巍然屹立,可謂橋樑史上的偉績。西溪橋同樣建於清乾隆甲辰歲,由山上屋寡婦楊遇貞捐資修建。他們還有一共同點,除了捐建橋樑,每年出谷數百擔賑濟饑民,還捐資修建學堂、考棚,西溪庵也是他們留下的橋會建築。他們的樂善好施的奉獻精神,隨著歷經風雨的古橋一起,成為惠澤後世的物質精神財富。
古祠:老“
吳氏宗祠”(中街老鎮政府所在地),始建於唐朝,為唐朝附馬府,至宋朝改為吳氏宗祠。現舊址僅存下棟,解放後曾作國小校、工商聯和鎮政府用房。“富公祠”建成年代比“吳氏宗祠”稍晚,13世紀80年代,明太祖朱元璋執掌朝政時,從江西皂山遷居黃金洞的喻金、喻富兄弟在做木材生意時,借宿在“金塘村”山民家,從主家擱吊壺的幾塊石頭看到了金燦燦的金子,隨即追根溯源,發現了後山的黃金富礦,十幾年的開採成就了他們富翁的夢想。富了,他們也多行義舉,慷慨賑濟河南災民,被明太祖封為義官。河南等地至今有百姓修建的“恩公祠”。長壽遍地是黃金礦藏,已成為一個公開的秘密。千百年來,除了民間“土湯金灶”(《平江風物誌》)和沙金淘洗,境內的黃金洞金礦已有六、七百年的開採歷史。
古寺廟:太尉廟,明末清初,長壽街一位名叫吳景誠的人,在四川萬縣為官。吳景誠也與當地老百姓一樣,對勤政愛民的康茂才特別仰慕,此時康公太尉已被神化,被當地人立祠敬奉起來。吳景誠任滿回家路上,康公託夢與他,願隨他落戶長壽街。第二天,他命舟逆行,回萬縣接康公太尉神案。說來真有神助,颳起了七澤東風,張帆疾駛,平常要旬日之工才能到達萬縣,這次竟一日一夜功夫就抵達萬縣。吳景誠虔誠地從廟內,接了行案塑像,解纜啟程,順江而下,趕回長壽。下榻河南橋畔一家旅店,將康公神像抬下船,安放在店堂一張八仙桌上。吳景誠準備勘察妥地建太尉廟。沒料到第二天神像與八仙桌如同骨肉相連,無論多少人用力都不能將神像分開。吳景誠在神像前焚香問卦,康公太尉看中了旅店這塊風水寶地,吳景誠便擲巨資買下旅店並附近幾家店鋪,倡修了這座康公太尉廟。
上市廟,建於明代,清道光年重修,古色古香,香火旺盛。廟內供奉城隍老爺,兩側原有一付警世名聯,一直以來,成為古鎮一個道德評判的標準高懸著,讓屑小們膽顫心驚:“牟人產,唆人訟,淫人妻女,任你一生多巧計;損汝祿,蹙汝壽,絕汝子孫,看我從來饒過誰”。
古寨堡:邵陽龔家洞寨堡群中的豐和寨、白面寨、西寨等,是南宋建炎時劉忠據守的大本營。紹興二年九月,被荊湖宣撫使韓世忠竭力剿滅(《宋史本紀》)。現寨堡遺址尚存,是極具開發價值的旅遊項目之一。馬嘶楊公寨,明代戰亂時鄉民避亂處。清朝道光年,有人從寨中掘得數擔黑漆陳米及銅錫兵器無數。楊公寨旁的風景區——塘口村仙姑崖,奇峰矗立,異洞清幽。依崖所建的寺院,始建於唐,歷宋元明,至清乾隆間,僧侶通達經手重修,已千餘年矣。仙姑崖“八景”中,“天香井”、“一線天”危崖千尺;“香爐峰”一峰獨聳;“照天燭”似巨燭直插天際;“浴佛池”甘泉汩汩;更有“大願石船”、“藏軍洞”、“仙人買肉”、“送子岩”等景觀吸引著遠近遊客,怡然自得於優美景致。近年,景區已修成簡易公路,寺院重修,增修石階、亭閣、碑林,建成休閒山莊。這個風景點是一個潛力巨大的開發項目之一。
古水堰:大陂堰,位於塘口村,始建於唐朝。明朝都御史顧璘檄築之,系草堰,阻攔洪水作用有限。至清初陸續補修,嘉慶十五年鑿石塞江,費銀二千餘兩,仍難建成;後由孝廉余遠騏捐巨資方修成。該堰灌田三萬餘畝,澤及下游良田。九州陂堰:距古鎮二公里,建於明成化年間,由大水段受益田畝戶主出資出力。據說九州陂堰一夜攔江建壩,自流灌溉。此兩堰壩,歷史悠久,抗旱保產,功在當時,利在後世,可歌可頌。
已毀古蹟五處:宋朝所建期頤坊、樂善好施坊(天主堂側)、萬壽宮(江西會館、現農業銀行)、華蓋寺(明朝吳曾三投資、後為印刷廠)、祖山廟(河南橋背);十分殘破的古蹟一處:天后宮(福建會館、清晚期建,現工商所內)。
百年名校:
維夏中學,前身興亞學會,原名平江第二高級國小,俗稱八完小。1902年,由毛澤東在湖南一師時的老師方維夏(1879——1935,曾任湖南教育會長,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總務廳長、教育部長、法務部長,湖南著名革命烈士)偕堂兄方敘賡創辦,並擔任首任校長。百年來,該校培養教育出大量國家棟樑之才,像張震、喻傑、方強、張正光、李銳……等共和國軍事高級將領,方克剛、方授楚、吳光朝、方翹楚、李國珍、劉國安……等民國軍政科技界的精英。解放後更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的人才,它是由江澤民題名的“八一希望學校”,也是平江縣首批驗收合格的湖南一類標準初級中學。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天主堂,民國十四年建,1931年湘鄂贛省蘇維埃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此召開;緊鄰天主堂的福音堂,是基督教教堂,現教堂已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