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之巔

《長城之巔》是現代詩人王統照於1925年3月創作的一首新詩。此詩抒寫了詩人在長城之巔的所見所感。詩人目睹長城的滄桑,回顧歷史的往事,不由感慨萬端,引起對人生問題的思索。全詩寫實和象徵相結合,在對客觀事象的真實描繪中寄寓作者的理性意念,既具有清晰具體的現實性,又含有象外之意,初讀頗有苦澀之感,但仔細品評,一股醇厚的甘甜便接續而來,使人感到含蘊相當深邃,富有韻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長城之巔
  • 創作年代:1925年
  • 作品出處:《王統照詩選》
  • 文學體裁:現代詩
  • 作者:王統照
詩歌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詩歌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詩歌原文

長城之巔
叢合回抱中輝凝,霧集,
絳褐色交織下群峰逶迤1
要掩卻這古壘殘基圮傾2谷底,
可擲不破混沌宇宙中的殘粒。//3
是戰士的血跡殷斑?是“英雄”的偉心陶鑄?
天風獵獵,吹起了你的裳衣、我的裳衣。
傾一杯金色的酒汁向蒼茫奠意,
看,陰雲騰飛;聽,壑中迴響,——在空堡上獨立。//
哭聲裂破了嬌喉,磚石壓折了鐵臂;
露骨萬千人,建石几千里,——山麓上的羊鳴三隻兩隻。
這難破的“英雄”夢迷;這不盡的生力的觸擊;
這無從解答的天地偉奇。天風獵獵,吹醒了我們的悵思!//
迷茫的浩蕩的世界奇蹟——飛影,幻畫,在眼前呈露。
是誰說人生未有窮期?是我在牆陰下望飛雲散聚。
天風獵獵,吹起了我的裳衣、你的裳衣。
天空中的羊鳴三隻,兩隻,知欲歸何處?

作品注釋

1.逶迤(wēi yí):蜿蜒曲折。
2.圮(pǐ)傾:坍塌,傾頹。
3.符號“//”代表詩歌分節。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1925年3月,詩人在長城之巔的因所見而有所感,回顧歷史的往事,目睹長城的滄桑,詩人感慨萬端,引起對人生問題的思索。
探索人生之謎,是王統照20世紀20年代創作的基本主題之一。他在這一探索的途程中不時經歷著苦悶、彷徨和矛盾。這首詩便分明打上了此種烙印。長城今昔的巨大變化,正映照了詩人當時的處境。王統照“五四”時期熱烈地追求“愛”與“美”,期望以藝術之力到達理想人生的彼岸,但黑暗醜惡的社會現實卻時時、處處在摧殘“愛”與“美”,人世間充滿了種種的災難和痛苦。

詩歌鑑賞

詩可以抒情,可以言志,可以寄託哀思,也可以探索人生之跡。《長城之巔》就是一首探索人生的詩。此詩抒寫的是詩人遊歷長城的所見所感。
此詩分四節,一開始從色彩和造型勾勒長城景觀的特點,但不是平面的描寫,每一句里都寄託了古今變化、人事代謝的無盡情思。第一節從總體上觀照長城逶迤起伏的景象。一二兩句遠距離透視,輝凝霧集的模糊色彩,更把長城意象置於高、大、遠的背景中展呈,獲得遼闊崇高的視覺效果;三四兩句,雖掩飾不住長城的衰敗,但又顯示了悲壯中的雄偉。
第二節一二兩句用問語起句,既簡括又形象且飽含情感地把長城建構的兩種基本力量寫到。“天風獵獵,吹起你的裳衣,我的裳衣。”承接得好,前面兩句,既實且虛,筆觸宏偉又充滿激情,如若順意寫下來,必然減弱力量,所以必須截住。接上這一句是一轉折,仍然貫注著宏偉的氣勢,且用客觀景物對應詩人主體,非常自然。第三句完全是主體抒情的行為,“傾一杯金色的酒汁向蒼茫奠意”,“酒”與“蒼茫”,一個意象小而具體,還要加上“金色的”形容;一個意象大而混茫,兩極之間反彈,更有宏偉深刻的審美印象。第四句也必須如此寫,“陰雲騰飛”,“壑中迴響”,在視覺和聽覺上仍然構造宏大的意境,才撐得住全詩的格局,外境的擴大顯得詩人襟懷的擴大。
到了第三節,詩人深化長城的歷史感想指出萬里長城是用無數勞動人民的血淚和生命建造起來的。而這樣一句:“露骨萬千人,建石几千里,山麓上的羊鳴三隻兩隻。”造語奇特,意象如此強烈反差,一方面寫出滄桑變化;一方面譴責窮兵黷武,耗盡巨大的民力。現在只落得“羊鳴三隻兩隻”。所以往下作者不禁感嘆:“這難破的‘英雄’夢謎;這不盡的生力的觸擊”;“天風獵獵,吹醒了我們的悵思!”
第四節詩人把望長城開拓的情思作一小結。頹廢的長城在眼前呈露,牆陰下望飛雲散聚,“是誰說人生未有窮期?詩人提出的這一問題,歷史和眼前的現實,其實已作了回答;但是“天空中的羊鳴三隻兩隻,知欲歸何處?”這一疑問,又拓展了思路,歷史凝固在人為的物化形態如長城之中,歷史的腳步又跨越了一個又一個時代,真是有盡而又無盡……同時,此亦表明詩人仍然是迷茫的,今天只不過是因遊歷長城,發表了一番感慨,最後得到的還是個“空”字。
另外,此詩第二、三節句式比第一、四節長,而第四節比第一節長,這也是表現這種沉重的人生主題的,“詩形”與“遞進”的需要是創作史詩類的雄奇作品必備的藝術技巧。

名家點評

當代作家劉揚烈《中國新詩發展史》:“寫景寄意,飽含哲理,給人以深刻的啟示。當年,許多詩人都寫過這方面的作品,如王統照的《長城之巔》……等等。寫景抒懷,顯然受到我國傳統詩的影響,但卻注入了新的思想,表現出新時代的特色,這是舊詩詞所不可能有的。”
青島大學教授馮光廉《新詩三百首鑑賞辭典》:“王統照的許多詩作,宛如一顆橄欖,乍入口中,頗有苦澀之感,但仔細品評,一股醇厚的甘甜便接續而來,使你感到含蘊相當深邃,富有韻味。這首《長城之巔》便比較典型地體現了這種特點。”
安徽大學教授方銘《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評析·現代詩歌》:“卓越的詩人,總是把自我置於宇宙、史、人生的巨大環流與漩渦中進行深沉體驗與博大思考,並以獨創的建構,發出心靈的回聲。這首詩,給予你的遠遠不止是字面上的東西,它給你的思索是無盡的,它把你帶到現實與生命以外,並給你雄健、蒼涼、悲壯的情懷。”

作者簡介

王統照(1897~1957),一名恂如,字劍三,山東諸城人。1918年就讀於北京中國大學。曾擔任《中國大學學報》《曙光》半月刊編輯。1921年初與沈雁冰等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曾主編《文學旬刊》。1922年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27年執教於青島市立中學,不久去日本遊學。1934年赴英、法、德等國考察西方文學和古代藝術。次年回國,在上海主編《文學》月刊。建國後歷任山東大學中文系主任、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省文化局局長等職。有詩集《童心》、《這時代》,小說《小雨》、《春花》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