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刺泰氏魨

長刺泰氏魨

長刺泰氏魨(學名:Tylerius spinosissimus ),為魨科、泰氏魨屬魚類。體粗短,似卵圓形,略側扁。腹側無明顯的皮褶,頭部粗大,吻鈍圓。眼中在,上側位,鼻孔每側2個,位於皮質鼻囊突起的兩側,體具小刺,明顯伸出皮外,體每側具上下側線各1條。側篩骨不與齶骨連線,上枕骨不與蝶耳連線。眼眶上方的額骨部分甚寬,中篩骨短。背鰭9-10,臀鰭7,前方各有1-2不分支鰭條,尾鰭截形,脊椎骨19-20。體背部暗褐色,腹部灰白色,具許多針尖般小黑點,尾鰭末端邊緣暗色。熱帶及亞熱帶近海底層小型魚類。肉食性,主要以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及魚類等為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刺泰氏魨
  • 拉丁學名:Tylerius spinosissim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魨形目
  • :魨科
  • :泰氏魨屬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地區,繁殖習性,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體卵圓形,頭胸部粗圓而向後漸細長,尾柄長圓錐狀;體側下緣無明顯皮褶。吻稍短,圓鈍。鼻瓣呈橢圓形,微突起;鼻孔每側2個。頭部及軀幹之背面、腹面及側面,除唇部和尾柄度半部光滑無棘外,均具稀疏排列之小棘,腹面棘長於背面棘。背鰭近似鐮刀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8-9;臀鰭與其同形且相對,具軟條6-7;無腹鰭;胸鰭寬短,近方形;尾鰭寬大,後緣略截平。頭部及體之背側黑褐色,體側褐色,腹面較淡色。體腹面散布一些小黑點;眼後上方有一黑褐色斑塊;背鰭基底暗褐色;各鰭淺黃色。

生活習性

棲息於180-270米深的海底。海(水)生。熱帶及亞熱帶近海底層小型魚類。肉食性,主要以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及魚類等為食。

分布地區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洋中;我國產於南海。

繁殖習性

產卵期在冬末春初。

主要價值

具毒性之小型魚類,不具食用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