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棘寬吻魨

長棘寬吻魨

長棘寬吻魨學名Amblyrhynchotes spinosissimus)為魨科寬吻魨屬的魚類。分布於非洲東岸以及廣東沿岸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Malba。長刺寬吻魨為熱帶、亞熱帶近海底層魨類。肉食性,攝食軟體動物、甲殼類和魚類等。個體不大,一般體長為80~100 mm,大者可達125 mm。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棘寬吻魨
  • 拉丁學名:Amblyrhynchotes spinosissimus Regan,1808
  • 別稱:長刺寬吻魨、長刺泰氏魨
  • :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Osteichthyes:硬骨魚綱
  • :Tetraodontiformes:魨形目
  • 亞目:Tetraodontoidei:魨亞目
  • :Tetraodontidae:魨科
  • :Amblyrhynchotes:寬吻魨屬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

形態特徵

體卵圓形,頭胸部較粗圓,向後漸細長,略側扁,尾柄圓錐狀,後部側扁。體側下緣各側無明顯縱行皮褶。頭粗大,鈍圓,頭長稍小於或等於鰓孔至背鰭起點的距離。吻稍短,圓鈍,吻長稍短於眼後頭長。眼稍大,圓形,側上位。眼間隔微凸,寬為眼徑的1.8~2.4倍。鼻瓣呈橢圓形,微突起,位於眼前緣上方;鼻孔每側2個,緊位於鼻瓣內外兩側。口小,前位。上下頜各有2個喙狀牙板。唇發達,有絨毛狀鈍突起,下唇較長,兩端向上彎曲,伸達上唇外側。鰓孔小,側中位,呈淺弧形狀,稍向前傾斜,位於胸鰭基底前方。鰓膜白色。
頭體背面、側面和腹面,除唇部和尾柄後半段光滑無刺外均有稀疏排列的小刺,腹部小刺長於背面小刺。側線發達,背側支側上位,向後伸至背鰭基底前部下方漸向下彎曲,平直伸達尾柄中部末端,向前伸至與眼眶支相連;前方達吻上方,左右吻背支不相連;鰓孔上方左右背側支產生分支,在項部相連成項背支;在眼眶支後部下方伸出一垂直支,形成頭側支,止於腹側上方;口角外側有一下頜支,彎曲,伸達腹側,止於鰓孔下方;腹面在胸鰭末端下方有一腹側支,向後伸達尾柄下部末端。
背鰭1個,位於體後部、肛門稍後上方,略呈鐮刀形。臀鰭1個,與背鰭幾同形,稍短,起點位於背鰭基底中部下方。無腹鰭。胸鰭側中位,短寬,近方形,後緣呈微圓形。尾鰭寬大,後緣呈平截形。  鰾粗短,後端中央略凹,前後端均鈍圓。有氣囊。
液浸標本,頭體背側和吻部黑褐色,體側褐色,腹部淺棕色,眼後上方有一黑褐色斑點,背鰭基底暗褐色,腹面散布許多針尖般小黑點。尾鰭末端為黑色橫帶狀暗色邊緣,余鰭均淺黃色。
長棘寬吻魨

  

  

生活習性

長刺寬吻魨為熱帶、亞熱帶近海底層魨類。肉食性,攝食軟體動物、甲殼類和魚類等。個體不大,一般體長為80~100 mm,大者可達125 mm。棲息於183-225m深水區。產卵期約在冬末春初。

分布

國外分布非洲東岸以達東倫敦,國內分布於廣東沿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