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洞

鑽石洞

鑽石洞位於美國肯塔基州,其最吸引遊人的所在便是方解石垂懸結構。因其外觀酷似燻肉,人們形象地將它們稱之為“洞穴燻肉”。在南非也有著名的旅遊勝地金伯利大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鑽石洞
  • 地理位置美國肯塔基州
  • 氣候類型:亞熱帶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鑽石洞
美國,南非,

美國

鑽石洞位於美國肯塔基州,其最吸引遊人的所在便是方解石垂懸結構。因其外觀酷似燻肉,人們形象地將它們稱之為“洞穴燻肉”。燻肉是豬肉食品家族中最萬能同時也最美味的成員之一,採用這個名字似乎有向燻肉表達敬意的意思。
在描述洞內的層狀流石時,“洞穴燻肉”顯然是另一個更為恰當而形象的選擇。層狀流石由水傳播的礦物質沿著一條重複路線不斷沉積而成。表面降雨量變化、礦物質含量平衡以及其它水文學和洞穴現象都能影響流石上方水的移動速度以及礦物質含量,最終造就了讓人聯想到燻肉的層狀結構。
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在幾天不吃不喝後掉進一個洞裡,而後發現懸在頭頂上的這些“燻肉”,你是否會胃口大開呢?燻肉狀結構是在美國肯塔基州的鑽石洞發現的。置身“新發現通道”之上,遊人的想像力和食慾遭受這些方解石垂懸結構的挑戰。

南非

南非鑽石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870年,當時一個名為阿德里安·范·維克(Adriann van Wyk)的農夫在北開普省金伯利(Kimberley)附近擁有一個農場,當他發現自己的孩子正在玩弄幾顆鑽石時,一切便從此開始了。 這件事引發了一場超乎尋常的鑽石發掘潮。採掘者們從世界各地蜂擁而來,該農場也隨之慢慢消失在了由尋寶者們瘋狂掘寶而掀起的漫天紅塵中了。 一年後,人們又在附近的Colesberg 小山上有了重大發現,從而又掀起了一場新的狂潮,並且是所有鑽石發掘潮中最大的一次。
金伯利鑽石洞金伯利鑽石洞
挖掘者們各自為戰,條件也變得異常艱苦和危險。礦山看起來像是倒轉過來的蟻丘,3萬多人在上面不停地挖掘、搬運和敲擊,呼喊之聲不絕於耳。但真正發財的只有兩個人——塞西爾·約翰·羅德斯(Cecil John Rhodes)和巴尼·巴爾納托(Barney Barnato),只有他們才為這種混亂局面帶來了一些秩序。
鑽石首先通過火山噴發被送至地面,並且大多數位於一種被稱為金伯利岩的岩管或“咽喉”中。由於這些岩管是由古老的火山運動而形成,所以採掘者們只有儘可能地向下挖才能挖到鑽石,直至山丘變成了一個洞——如今,這裡被簡單地稱作“大洞”(The Big Hole)。
金伯利大洞是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它占地17公頃,方圓1.6公里。約有2200多萬噸土被從這裡挖走,出產了14504566克拉鑽石(約等於2722公斤),直到1914年,這裡的石頭被完全挖光。當時,這一露天礦已有215米深,採礦隧道更深達1100米。滲水和雨水已淹沒了該洞的一半。 地質學家們還發現了其他一些含有鑽石的金伯利岩礦管,而且今天在金伯利周圍和南非的其他地區還有許多大洞。現金伯利已經形成了著名的景區,很多南非旅遊線路都包含此項鑽石之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