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古代盛水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鑒,盛水器。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鑒初為陶質,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現青銅鑒,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最為流行,西漢時仍有鑄造。

簡介,用途,樣式,知名器具,

簡介

鑒,盛水器。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鑒初為陶質,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現青銅鑒,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最為流行,西漢時仍有鑄造。

用途

一是盛水以為鏡子之用,所謂“以人為鑑”、“以史為鑑”即其功能性作用的引申。
鑒圖片1鑒圖片1
二是盛冰,《周禮·天官·凌人》中載:“春始治鑒”,注中解釋:“以盛冰,置食其中,以御溫氣。”可見與後來的冰櫃功用是一樣的。最著名的要數曾侯乙冰鑒。
三即沐浴洗澡用。

樣式

雙耳平底式,窄口緣,直頸收束,有肩,獸耳銜環,腹部略微鼓出,底平。
四耳平底式,口緣較寬,斂口鼓腹,底平,兩對獸首耳。
四耳圈足式,窄口緣,束頸有肩,獸首耳兩對,其中一對銜環,不銜環的一對純屬裝飾,腹部圓收,其下有短圈足,此式較小。
方體四耳圈足式,方口束頸,腹部圓收,四耳作龍形,矮方圈足。

知名器具

銅鑒缶
一器多用,可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相當便利,這種想法和器物中國古已有之。這件戰國時期的銅鑒缶便是一例。它既能冰鎮美酒,也可以為其加熱升溫。
銅鑒缶是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高63.2厘米,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該器為組合器,由青銅鑒和青銅缶(也有人稱之為壺)套合而成。青銅鑒為方形,長寬均為76厘米,可謂形體碩大。其口沿的裝飾格外引人注目:四角的飾品為曲尺形,每邊中間的飾品為長方形。這8件飾品布滿鏤雕和浮雕的蟠螭紋。它們一條條細如絨線,相互纏繞,繁密得讓你點不清數目,然而卻是排列有序,且形態逼真。一雙雙小眼睛都透著明亮、有神。鑒身外壁除浮雕的勾連雲紋和蟠螭紋外,還有8個龍形耳紐。它們弓身向上作伏攀狀,很是生動。鑒身底部的四角各有一個獸形足。別看小獸不大,往地上一蹲抬起兩隻前腿就把銅鑒穩穩託了起來。而且還做出了俏皮的笑臉,顯得力氣十足。銅缶也是方形,上端有蓋,底部有一圈方足,方足上開有眼孔。關於孔眼的作用,在方鑒底部與缶的方足眼孔相對應部位,安有彎形栓鉤,正好插入缶足的眼孔里,從而防止銅缶浮動或傾倒。更妙的是,有一隻栓鉤還裝有倒鉤,它插入缶足的眼孔後倒鉤,隨之自動倒下,銅缶也就立得更穩固了。銅鑒有一個裝飾著鏤空花紋的漂亮方蓋,蓋的正中有一大方孔剛好套住方缶的口沿,這種套契約今天暖水瓶的組裝方式頗為相似。
如果取下銅鑒的方蓋俯視這套鑒缶,你會看到其形狀如同一個回字。缶在中間,缶的外壁和鑒的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也正是這個空間,才使其具有冰鎮、加溫的雙重功能。酷暑季節,缶內盛入飲料,空間部位放置冰塊,人們就可以享用冰涼可口的飲料了。屈原在《楚辭》中有“挫糟凍飲,酎清涼些”的詩句,就表達了冰凍甜酒、滿杯痛飲真清涼的感受。根據銅鑒缶能冰凍的作用,研究員將其稱為中國的古“冰櫃”,而且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冰櫃。若是隆冬季節,人們想喝點熱飲自然也不困難。只要將熱水注入那空間部分,缶內的飲料就可以升溫了。不知你是否想到這么一點:無論是冰塊溶化,還是注入的熱水,都會產生一定浮力,從而影響到缶的穩定。當年的匠師想必是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前面講的那栓鉤裝置,就使浮力不再是問題,古人的聰明智慧由此也可見一斑。
中國利用天然冰凍保鮮食品是很久遠的事了,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就有了冰庫,而且還配備了管理冰庫的專門官吏,名曰“凌人”。每年寒冬,人們將河中的冰鑿成一塊塊大冰塊,放入地窖,然後封存起來,要避免空氣進去,這種冰可以保存到炎熱的夏天。這種方法一直相沿不變,清代的紫禁城內就曾設冰窖5座,藏冰近3萬塊。筆者童年時代,因住在老舍先生描寫的龍鬚溝附近,每年冬季都可以看到工人們在金魚池鑿冰藏凍的勞動情景。至今想起,仍歷歷在目。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鑒是盛水器。此器形如大缸,平底。器腹兩側有龍頭狀獸耳,兩耳間的口沿旁有小龍攀緣器口,作探水狀。通體飾繁密的交龍紋三周。器內壁有銘文兩行十三字,記吳王夫差用青銅作此鑒,為吳王夫差宮廷中御用之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