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鐵莧草
- 拉丁學名:Acalypha australis L.
- 別稱:朴草,榎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大戟目
- 科:大戟科
- 屬:鐵莧菜屬
- 種:鐵莧草
形態特徵,性狀鑑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採收和儲藏,主要價值,延伸別名,
形態特徵
1、1年生草本,高可達50厘米。
2、葉互生,卵狀菱形至橢圓形,長2.5-8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鈍齒,兩面有毛或近於無毛。
3、花單性,雌雄同株,穗狀花序腋生;雄花序極短,生於極小的苞片內,長2-10毫米;雌花序生於葉狀苞片內。苞片開展時腎形,長約1厘米,合時如蚌,邊緣有鈍鋸齒,基部心形,花期:5-7月,花萼4裂,無花瓣,子房3室。
3、花單性,雌雄同株,穗狀花序腋生;雄花序極短,生於極小的苞片內,長2-10毫米;雌花序生於葉狀苞片內。苞片開展時腎形,長約1厘米,合時如蚌,邊緣有鈍鋸齒,基部心形,花期:5-7月,花萼4裂,無花瓣,子房3室。
4、蒴果小,三角狀半圓形,被粗毛;種子卵形,灰褐色。
性狀鑑別
1、乾燥的帶根全草,根自根莖處作須狀分出,莖表面灰紫色或灰棕色,長約30厘米,密被白色毛。
2、質堅易折斷,斷面裂片狀,黃白色,中心有疏鬆的白色髓部或已成空洞。
2、質堅易折斷,斷面裂片狀,黃白色,中心有疏鬆的白色髓部或已成空洞。
3、莖上部殘留葉片,多破碎皺縮。
4、氣微芳香,味淡。
生長環境
生於曠野、丘陵、路邊較濕潤的地方。
多生於低山坡及荒地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長江、黃河中下游各地及東北、華北、華南、西南各地及台灣。
分布於河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分布於河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採收和儲藏
5-7月間採收,除去泥土,曬乾或鮮用。
主要價值
鐵莧菜(鐵莧草、人莧、貓眼草、蚌殼草)
【來源與性狀】本品為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葉互生,卵狀菱形,邊有齒,花序腋生,雌花序藏於對合的葉苞片中,故名‘‘海蚌含珠”,果小,三角狀半圓形,表面有毛。生長於村邊、田頭、路邊草地。夏、秋季採集,全草入藥。
【作用與用途】用於防治魚類的腸炎病、爛鰓病、赤皮病等細菌性疾病。
【用法與用量】每天用乾鐵莧菜5克(或鮮鐵莧菜200克)/千克魚體重,煮汁拌入飼料或製成藥料投喂,每天1次,連用3天。
【來源與性狀】本品為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葉互生,卵狀菱形,邊有齒,花序腋生,雌花序藏於對合的葉苞片中,故名‘‘海蚌含珠”,果小,三角狀半圓形,表面有毛。生長於村邊、田頭、路邊草地。夏、秋季採集,全草入藥。
【作用與用途】用於防治魚類的腸炎病、爛鰓病、赤皮病等細菌性疾病。
【用法與用量】每天用乾鐵莧菜5克(或鮮鐵莧菜200克)/千克魚體重,煮汁拌入飼料或製成藥料投喂,每天1次,連用3天。
延伸別名
人莧、海蚌含珠、撮斗撮金珠、六合草、半邊珠、野黃麻、血見愁、小耳朵草、玉碗捧真珠、糞鬥草、鳳眼草、肉草、噴水草、痢疾草、野麻草、蚌殼草、鐵燈碗、七盞燈、血布袋、布袋口、皮撮珍珠、田螺草、野苦麻、貓眼菜、寒熱草、葉里仙桃、金畚斗、金盤野莧菜、沙罐草、燈盞窩、金石榴、茶絲黃、水芥、下合草、瓦片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