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矛
- 國籍:中國
- 民族:蒙古族
- 出生日期:1925
- 逝世日期:2017年11月20日
- 職業:記者
- 畢業院校:陝西省商業專科學校
人物生平,人物逝世,
人物生平
在舊中國,他學的是商業專科學校銀行科,參加過“民青”地下學生運動。做過教務員、會計統計員、繪圖員。這些工作都沒有激勵起他的積極性,只是混口飯吃,學非所用。1949年7月,他參加了無錫市青年文工團和共青團。因為學寫了幾篇通訊稿,竟在上海《文匯報》上發表,從此改變了他人生道路。
1950年,他一連碰到三次機遇,跳了三個台階,從基層團委到中央團校學習革命理論。由於革命形勢發展非常迅速,共青團中央急需組建一張報紙來指導青年運動,各方面需要人才。同年12月,團校沒有畢業,他調到團中央參加中國青年報社的籌建和報紙的創刊,開始學習新聞,成為一名職業新聞記者。
他是個活躍分子,學習興趣多種多樣,唱歌、繪畫、木刻、球類運動、寫作等都很喜歡。到報社後,起先做編輯工作。攝影記者還沒有物色到一個人,社領導決定自力更生,培養他當攝影記者,邊學邊乾,從實踐中提高業務水平。從此,他愛上了新聞攝影。
攝影記者是用形象報導新聞,他體會首先要學好新聞業務,當好新聞記者,才能做好攝影記者。為了提高大家的新聞學知識水平,報社領導採取了“請近來”和“走出去”到生產第一線去發現新聞線索,進行新聞報導。至於攝影技術的學習,看一些攝影入門的書,請師傅帶徒弟的辦法,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樣他在報社不出門,就近取材,拍攝了報社內部生活的大量活動照片,既是實地鍛鍊拍攝技能,也為報社積累了歷史圖片資料。在報紙創刊幾次周年活動展覽時,這些圖片都成了珍貴的歷史教材。
當時,青年報社圖片庫的底片、樣片有專人保管,其所以保存的比較完整,也與他從始止終的關心很有關係。他的老同事都“畢業”了,他卻對與他一起成長起來的報紙懷有深厚感情,表示要在報社將生命進行到底。
鐵矛喜歡用簡練的文字和圖片互相配合,圖文並茂,生動活潑地報導青年活動和先進人物。因此,報人都知道他既拍攝了好照片,也寫了一些通訊報導。幾次新聞攝影工作的總結材料,也是他的份內工作。他寫的攝影論文《攝影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新聞攝影的“正規軍”和“游擊隊”》等文章,還寫了一本自學攝影叢書《旅遊攝影》和內參《青年報人影像回望》。
編輯部大廳里,掛滿了歷屆攝影記者的經典攝影作品。鐵矛的《毛主席迎接伏羅希洛夫》是他的代表作,掛在第一幅位置。1957年這幅新聞照片發表後,反響強烈,新華社借去對國外發稿,上海和遼寧兩地的人民美術出版社印製了大型招貼畫,廣為宣傳中蘇友好。也就是在這唯一的一次重大採訪活動中,他抓拍的《聶帥和毛主席》被認為是聶帥最為理想的動態照片,發表在《毛澤東》大畫冊上。還有一幅周恩來總理和蘇聯少年的合影,是周總理當時讓他拍攝的。他說;“能榮幸地和周總理說上幾句話,在報社恐怕是沒有第二個記者。”幾十年之後,回憶起這次採訪活動時,他的自我評價是:“我是第一次參加中央級重大採訪活動,根本沒有經驗,其所以成功,絕不是因為我比在場記者水平高,完全是由於我被幸運地擠到最好的位置上,是偶然碰上的。”
在數十年的攝影採訪中,幾乎完全是正面宣傳報導,而天災、人禍、搶險、救災等客觀新聞照片,少之又少。那時還處在改革開放之前的年代,對外封閉、保密。相比之下,他感到現在的新聞攝影報導的範圍非常廣闊,攝影記者可以大顯身手,拍攝到更多更好的新聞照片。
從中國青年報社離休後,他曾在《中華老年報》、《中華工商時報》、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等單位協助攝影工作。
人物逝世
2017年11月20日21點30分,鐵矛因病於北京的家中去世,享年9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