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皮石斛白絹病

鐵皮石斛白絹病

鐵皮石斛白絹病是由羅爾夫阿太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鐵皮石斛上的病害。鐵皮石斛白絹病為害一至多年生的植株,是一種毀滅性病害。在莖基部或栽培基質上形成白色菌絲,然後向莖稈和葉片擴展,逐漸引起葉片壞死;致使莖稈腐爛彎曲、死亡,後期在死亡的葉片和莖稈上會形成菌核,莖基部和根部也出現腐爛症狀。

一般情況下,病害發生的時間為5-10月,6-9月為發病高峰期,溫度超過35℃病害發生減慢。最適生長溫度為25±2℃,低於8℃或高於40℃時停止生長,35℃生長很弱。鐵皮石斛組培苗在煉苗馴化期間常因鐵皮石斛白絹病造成大量死苗,一般死亡率在30%左右,嚴重者可達70%以上。

鐵皮石斛白絹病是土傳根部病害,其病菌以菌絲和菌核在土壤和病殘組織中存活較長時間,要剷除該病菌為害,僅依靠藥劑防治遠不夠,需要結合綜合防治。在栽種鐵皮石斛前,對鐵皮石斛栽培基質進行滅菌處理,移栽初期加強肥水管理才能控制鐵皮石斛白絹病的發生和危害,從而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生產上防治鐵皮石斛白絹病病仍以化學防治為劑為主,由於鐵皮石斛作為可鮮食的中藥材的特殊性,在病蟲害的防治方面的研究逐漸向植物源農藥和生物防治方面發展。在對鐵皮石斛白絹病菌的防治上,中國國內也有研究,如哈茨木霉、綠色木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皮石斛白絹病
  • 別名:菌核根腐病或芥菜籽真菌病
  • 為害植物:鐵皮石斛
  • 病原:羅爾夫阿太菌
  • 為害部位:葉片、莖稈、莖基部
病原特徵,形態特徵,生理特性,為害症狀,分布範圍,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病原的有性世代為羅爾夫阿太菌(Athelia rolfsii (Curzi) C.C.Tu & Kimbr.)。無性世代為翠雀小核菌(Sclerotium delphinii Welch)。

形態特徵

有性世代未發現。無性世代在馬鈴薯蔗糖瓊脂(PDA)培養基上,菌絲白色棉絮狀或絹絲狀,有鎖狀聯合,放射狀生長,初為由白色絹狀菌絲體聚集而成的乳白色小球體,菌落5天漸漸變為米黃色菌絲球,黃色、黃褐色,2周后菌落變為深褐色,似油菜籽大小,球形或近球形,平滑,有光澤;3周以後,在PDA上已經看不到白色菌落形態,只看到直徑為1-5毫米的深褐色菌核,圓形至橢圓形,以1-2毫米的菌核為多,3毫米×5毫米的菌核較少;菌核在培養皿內散生,周圍的菌核比中間多,有時在中間的接種點處菌核聚生。菌核內部白色,由擬薄壁組織構成,內部細胞大而色淺,軟骨質到肉質;表層細胞小而色深。每個菌絲細胞長約60-100微米,菌絲寬3.93-9.46微米。

生理特性

該病原菌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5±2℃,低於8℃或高於40℃時停止生長,35℃生長很弱。該病原菌的寄主範圍廣泛,除了為害鐵皮石斛以外,還為害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C.Z.Tang et S.J.Chen)、紫皮石斛Dendrobium devoninum Paxt.);東亞蘭Cymbidium hybridum Hort)、四季蘭Cymbidium ensifolium var. rubrigemmum)、拖鞋蘭Paphiopedilum insigne (Lindl.) Pfitz.)、蝴蝶蘭Phalaenopsis amabilis Blume)、寒蘭Cymbidium kanran Mak.)和一葉蘭Aspidistra elatior Blume)等多種蘭花植物;地錢(Marchantia polymorpha L.)、土馬鬃(Polytrichum commune L. ex Hedw.)、飛燕草(Consolida ajacis (L.) Schur)等苔蘚類低等植物。

為害症狀

鐵皮石斛白絹病為害一年生到多年生的鐵皮石斛植株,首先為害葉片、莖稈、莖基部,待地上部死亡後,地下部分的根才出現腐爛症狀,這是與木本植物白絹病的最大區別。
為害葉片和莖稈:該病原菌的菌核存在於栽培基質中,白色的菌絲先在基質內生長,並逐漸蔓延到表面,然後再侵染植株上;該病原可直接為害當年栽培的幼苗,引起葉片枯死、腐爛;大植株上的壞死症狀從葉柄開始,病斑初期為小的淡褐色病斑,水漬狀,隨著病斑不斷擴大,可使整個葉片腐爛死亡,病斑呈淡褐色,在其表面長出白色絹狀菌絲束和菌核。菌核初為白色,漸變為黃色,最終變為褐色。
為害莖基部和根部:不論是一年生小苗,還是多年生植株的莖基部和根組織都會被害;先出現水漬狀、淺褐色腐爛病斑,組織逐漸腐爛變軟,隨後長出白色絹狀菌絲。在相對濕度(RH)在90%以上時,受害部位常覆蓋白色菌絲及菌核,當菌核成熟後,白色菌絲消失,僅剩下菌核,植株基部和根部已腐爛。

分布範圍

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北美、中南美洲的35個國家。中國各省都有分布,特別是長江以南的鐵皮石斛栽培地區發生較普遍。

侵染循環

鐵皮石斛白絹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絲、菌核在栽培基質或植物的病殘組織中越冬。病原菌可借水流、土壤、栽培基質或管理人員、農具攜帶進行遠距離傳播;病原菌有兩種來源,一是本地原來就存在翠雀小核菌;二是外地傳入;主要通過鐵皮石斛的自然孔口與傷口,或昆蟲為害造成的傷口侵入植株;菌核抵抗極端高溫、低溫天氣的能力較強。在自然條件下菌核能存活5-6年。

流行規律

一般情況下,病害發生的時間為5-10月,6-9月為發病高峰期,溫度超過35℃病害發生減慢。鐵皮石斛組培苗在煉苗馴化期間常因鐵皮石斛白絹病造成大量死苗,一般死亡率在30%左右,嚴重者可達70%以上。

防治方法

鐵皮石斛白絹病是土傳根部病害,其病菌以菌絲和菌核在土壤和病殘組織中存活較長時間,要剷除該病菌為害,僅依靠藥劑防治遠不夠,需要結合綜合防治。在栽種鐵皮石斛前,對鐵皮石斛栽培基質進行滅菌處理,移栽初期加強肥水管理才能控制鐵皮石斛白絹病的發生和危害。在生產上防治鐵皮石斛白絹病病仍以化學防治為劑為主,由於鐵皮石斛作為可鮮食的中藥材的特殊性,在病蟲害的防治方面的研究逐漸向植物源農藥和生物防治方面發展。在對鐵皮石斛白絹病菌的防治上,中國國內也有研究,如哈茨木霉、綠色木霉等。

農業防治

  1. 清除病株:在發現病株時立即拔除,帶出栽培基地深埋或燒掉,並進行病穴消毒,更換病株栽培的基質。
  2. 栽培基質處理:栽培管理者應充分利用夏季高溫和陽光充足的條件。將栽培基質堆成25-30厘米厚,有條件的基地,可在基質上面噴灑70%工業乙醇(有很好的殺菌作用),上面再覆蓋塑膠薄膜(四周壓緊密封)進行日光殺菌。在35℃以上的晴天,7-10天即可有效殺滅基質內的病原菌。當把塑膠薄膜再揭開時,乙醇全部揮發,無殘留,該方法屬於真正的有機栽培基質處理方法。對腐霉病菌(Pythium sp.)、疫病菌(Phytophthora sp.)、鐮孢菌(Fusarium sp.)及鐵皮石斛白絹病菌10天可殺滅。春季和秋季則可減少基質的堆積高度或延長處理時間。

生物防治

甲狀旁腺的辨認主要依據外觀形態及其解剖位置,上甲狀旁腺多位於甲狀腺上極背面、懸韌帶周圍區域,有報導稱Zuckerkandl結節有助於辨認喉返神經和上甲狀旁腺,但套用此結節為標誌來保護甲狀旁腺的方法在國內並未得到廣泛套用。下甲狀旁腺解剖變異程度大,主要位於甲狀腺下極後外側甲狀腺下動脈與腺體相連處,部分與氣管食管溝的淋巴脂肪組織融合,也有少數位於胸腺舌葉內,因此下甲狀旁腺的辨認及保留是手術的難點。此外識別甲狀旁腺的常用方法還包括:納米碳負顯影技術、鹽水沉浮法及術中冰凍等。
  1. 哈茨木黴菌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是全世界套用最廣泛的一種微生物菌劑,由於其生長速度快,對鐵皮石斛白絹病菌具有很強的空間占領(覆蓋)能力和拮抗能力。在鐵皮石斛白絹病發生之前使用效果最佳,發生初期次之。選用哈茨TM木黴菌T-22株的可濕性粉劑(3×108 CFU/g)1000-1500倍液噴灑植株或液灌根。
  2. 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對鐵皮石斛白絹病菌的拮抗能力很強,使用枯草芽胞桿菌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噴灑。

化學防治

病害發生初期,使用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0-800倍;20%的甲基立枯靈乳油800倍液、50%富多寧300倍液,綠亨1號(70%噁霉靈可濕性粉劑);苯甲嘧菌酯35000倍液,68%金雷(有效成分為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這些都可作為防治該病的理想藥劑。而其它藥劑只能在發病前使用來預防病害發生,不宜作為防治鐵皮石斛白絹病藥劑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