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堂峽(甘肅境內峽谷)

鐵堂峽(甘肅境內峽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鐵堂峽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齊壽山西北,在秦州區天水鎮與平南鎮交界處,源於齊壽山的西漢水從峽中穿流而過。鐵堂峽不僅是西漢水上游的流經之地,同時也是由隴入川的驛道和軍事關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堂峽
  • 類別:驛道和軍事關隘
  • 地址: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
  • 相關記載:《鐵堂峽》
簡介,文化,

簡介

鐵堂峽,位於天水市秦州區平南鎮和天水鎮交界處。鐵堂峽源自西秦嶺山脈齊壽山(古名嶓冢山)的西漢水從峽中穿流而過,是長約十餘華里,峽崖壁立,色黑似鐵,空谷一線,壁立千仞的奇幽峽谷。
東北起自平南鎮趙窯村口,西南至天水鎮石灘子村西的青龍觀下。
鐵堂峽是一個峽崖壁立,色黑似鐵,空谷一線,壁立千仞的奇幽峽谷。《直隸秦州新志》中記載:“鐵堂峽(禮縣)東一百里,漢姜維故里。”
元《一統志》記載:“姜維鐵堂莊在天水縣(今天水鎮),峽內四山環抱,中有孤冢,相傳為維之祖塋。”入峽數十步,石岩上有“石門上品”等大字及延佑三年二月初三日等小字。
劉江真在《三國戰略重地——天水》一文中說:“天水市秦州區西南鐵堂峽有姜維祖塋,峽內有鐵堂莊,有姜維的祖塋,近旁有姜維堡、躲箭石、門鈕溝等三國古戰場遺址。”
鐵堂峽蘊藏著的深厚的“四大文化”(三國古戰場、西漢水文化、隴右杜甫文化、天水古道文化),從而名噪隴右。

文化

鐵堂峽的三國古戰場文化,主要體現在天水關口的軍事戰略方面。
《方輿攬勝》載:“鐵堂山,天水縣東五里。”這裡所說的“縣(治)”,就是指天水鎮。鐵堂山即鐵堂峽。
據專家考證和推測,天水關口的城防應該建在如今的鐵堂峽口,因為只有這裡的山勢才能占據來往的要衝。
三國時期,蜀國大將姜維鎮守天水關口時,就在鐵堂峽內安營紮寨,因此峽谷里至今留有躲箭石、門裡溝、鐵門栓、姜維堡等三國古戰場遺蹟,並且流傳著很多和姜維有關的故事。
當年,諸葛亮在天水關口智收姜維的傳奇故事,成為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美談。
不僅如此,守衛歷城的撫夷將軍姜敘,被母親的一番慷慨陳詞說服,和櫟阜、趙昂等聯合使英勇無敵的馬超敗走歷城的故事,被當地人們盛為流傳。
歷城,正是現在鐵堂峽西天水鎮的舊址所在。
鐵堂峽的西漢水文化,主要體現在西漢水是“秦人”的“母親河”,是秦先祖賴以生存的“根”。近年來,隨著隴南市禮縣大堡子山一帶不斷出土的文物佐證,秦人早期就在西漢水流經的大堡子山一帶活動。
當年,秦人的先祖秦非子,憑藉著西漢水豐腴的水草,放養出膘肥體壯的戰馬,後因牧馬有功,被封為“秦”。
幾百年後,秦人在西漢水流域繁衍子嗣,不斷壯大,並沿著西漢水一路北遷而上,最終成就了“秦王朝”輝煌的霸業。由此來說,西漢水也是秦文化的“奠基石”,秦人早期的聚集地和發跡地。
據考證,西漢水從齊壽山發源後,流經齊壽鄉和平南鎮境內,並在平南鎮趙窯村口與若干支流匯集後,沿著鐵堂峽谷川流而過。
可以說,鐵堂峽是西漢水發源流經的第一座峽谷,也是西漢水上游諸多支流交匯之地,具有舉足輕重的地理意義。
鐵堂峽的隴右杜甫文化,主要體現在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於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攜眷流寓秦州。
應隴南成縣(原名同谷)的“佳主人”來信相邀,艱難跋涉赴同谷的途中,經過鐵堂峽時,留下千古絕唱的詩篇《鐵堂峽》:“山風吹遊子,縹緲乘險絕。峽形藏堂隍,壁色立積鐵。徑摩穹蒼蟠,石與厚地裂。修纖無垠竹,嵌空太始雪。
威遲哀壑底,徒旅慘不悅。水寒長冰橫,我馬骨正折。生涯抵弧矢,盜賊殊未滅。飄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熱。”
鐵堂峽由此聲名大振,載入史冊,享譽隴右。近年來,隨著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對杜甫文化的研究,鐵堂峽作為杜甫當年流寓所經之地,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鐵堂峽的天水古道文化,主要體現在“絲綢之路南線”。
由秦州出發,沿赤峪河谷南行,經皂郊、店鎮、平南、鐵堂峽、祁山、長道、古堡(法鏡寺)到西和,再繼續南行,經青羊峽至同谷,經硬灣,折西南行達虞關,再西行至長舉縣(略陽),南達成都,這說明隴南故道和秦州通四川的道路一直是暢通的。
還有一條“秦州——禮縣線”,自秦州南行經皂郊堡,折而西南行經平南川、天水鎮、羅家堡、祁山堡、長道鎮至禮縣。
禮縣西入宕縣,南控仇池,東臨祁山,北依木門,是秦州西南戰略要地。由此說,鐵堂峽對天水古道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除唐代詩人杜甫的五言詩《鐵堂峽》外,詠鐵堂峽的詩詞還有很多。元朝詩人徐鑾的《鐵堂莊》詩云:“亂山深處一茅廬,原是姜公舊隱居。惟有鐵堂空峽在,六韜留與子孫無。”清朝舉人,歷任江蘇教育總會兩江學務及江南高等學堂國文教授程先甲在其詩《狄道詠姜伯約》中吟道:“鐵堂峽旁古宅荒,惟聞哀猿號秋風。”當地文人曾在天水鎮東城門書一聯:“鐵堂峽古有鐵堂莊,伯約生於斯地;天水關今為天水鎮,孔明在此駐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