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芒針茅

鐮芒針茅

鐮芒針茅(Stipa caucasica Schmalh.)是禾本科、針茅屬多年密生草本植物。稈高可達30厘米,光滑無毛或在節下具細毛,基部宿存灰褐色枯葉鞘。葉鞘平滑無毛,短於節間;基生葉舌平截,稈生葉舌鈍圓, 邊緣均具柔毛;葉片縱卷如針,基生葉為稈高的2/30圓錐花序狹窄,常包藏於頂生葉鞘內,穎披針形,先端絲芒狀,等長或第一穎稍長,芒一回膝曲扭轉,4-6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新疆、西藏。在波羅的海、帕米爾及蘇聯中亞地區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蘇聯高加索北部。常生於海拔1400-2620米的石質山坡和溝坡崩塌處。

鐮芒針茅是荒漠草原的一種早春飼料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鐮芒針茅
  • 拉丁學名:Stipa caucasica Schmalh.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針茅屬
  • :鐮芒針茅
  • 命名者及年代:Schmalh.,1892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密叢草本。稈高15-30厘米,具2-3節,光滑無毛或在節下具細毛,基部宿存灰褐色枯葉鞘。葉鞘平滑無毛,短於節間;基生葉舌平截,長約0.5毫米,稈生葉舌鈍圓, 長1-1.5毫米,邊緣均具柔毛;葉片縱卷如針,基生葉為稈高的2/30。
圓錐花序狹窄,常包藏於頂生葉鞘內,長5-10厘米;穎披針形,先端絲芒狀,等長或第一穎稍長,長3.5-4毫米,第一穎具3脈,第二穎具5脈;外稃長8-10毫米,背部具條狀毛,基盤尖銳,長約2毫米,密被柔毛,芒一回膝曲扭轉,芒柱長1.6-2.2厘米,具長約1毫米的柔毛,芒針長,5-6厘米,呈手鐮狀彎曲、羽狀毛長3-5毫米,從上向下,從外圈向內圈漸變短。花果期4-6月。

近種區別

鐮芒針茅接近沙生針茅Stipa glareosa),但後者的葉片下面粗糙或具細微的柔毛;穎較短,長為2-3.5厘米;芒柱的柔毛較長(約2毫米);芒柱與芒針成鈍角或銳角,不為手鐮狀彎曲。

生長環境

鐮芒針茅是一種旱生密叢型下繁小禾草,荒漠草原草場的建群種、亞建群種或主要伴生種。生於海拔1000-2540米的山地及山麓地帶,適宜土壤為沙質和砂礫質的淡栗鈣土、棕鈣土及棕漠土。抗逆性強,耐旱,耐土壤瘠薄,有較強的適應性。在天山北坡,它以建群種地位與博樂蒿喀什蒿矮錦雞兒羊茅刺旋花等植物組成不同類型的草場,伴生種有木地膚二刺葉兔唇花白堊假木賊小花瓦蓮等,草層高度15-30厘米,總蓋度20-40%;此外,它常以亞建群種與木本豬毛菜、博樂蒿、小蓬、駝絨藜短葉假木賊等植物組成草原化荒漠草場;在巴里坤和博格達山的冷蒿+沙生針茅草原中,鐮芒針茅是主要的伴生種;在天山南坡尤爾都斯盆地的沖積一洪積扇下部礫石化較強的陽坡,鐮芒針茅作為優勢種與細柄茅、西北針茅共同組成山地草原草場型,植被總蓋度為50%,草層高20-30厘米,每平方米種的飽和度為7種。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天山、阿爾泰山、塔爾巴哈台山以及中國西藏的班公湖畔;蒙古、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鐮芒針茅在中國新疆通常從3月初開始萌發,3月中旬返青,4月至5月生長旺盛,5月底至6月中旬抽穗,7月開花結實,8月底開始枯黃,9月穎果脫落。春季返青早。
鐮芒針茅分櫱力強、耐牧、適宜放牧利用;適口性好,為羊、馬等牲畜喜食,在鐮芒針茅草場上放牧,牲畜恢復體力迅速,秋季植株枯黃後,其適口性並不降低,羊仍喜食;冬季植株殘留好,羊、馬喜食;營養價值較高;且穎果對家畜危害甚小,不影響家畜採食,屬優等牧草。
鐮芒針茅營養成分
生育期
水分
粗蛋白質
粗脂肪
粗纖維
無氮浸出物
粗灰分
盛花
10.98
9.15
2.24
24.3
46.5
6.83
0.32
0.092
6.04
5.87
2.4
2.4
49.04
6.5
0.386
0.167
7.08
5.43
4.28
4.28
47.77
5.84
0.71
0.06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