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馗戲蝠

鐘馗戲蝠

鐘馗戲蝠是江蘇南通如東縣地區的傳統舞蹈,屬於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清末,如東岔河、掘港一帶每年都要舉行燈會,而“鐘馗戲蝠”則是燈會中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整個舞蹈融燈彩、舞蹈、木偶於一體,在人物形象的 塑造和表現手法的運用上都有獨到之處,達到很高的水平。

2007年10月,鐘馗戲蝠入選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鐘馗
  • 國籍中國
  • 職業:專家
  • 主要成就:捉鬼
  • 代表作品:鐘馗嫁妹
傳統舞蹈,舞蹈簡介,

傳統舞蹈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 江蘇 · 南通 · 如東縣
文化遺產名稱:鐘馗戲蝠
遺產編號:Ⅲ-3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江蘇省如東縣
遺產級別: 省

舞蹈簡介

鐘馗,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故事人物。相傳唐明皇於病時夢見一大鬼提一小鬼啖之。上問之,自稱名鐘馗,生前應武舉因貌醜未中,死後決心消滅天下妖孽。明皇醒後即愈,遂命畫工吳道子繪成圖像,這是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的故事。鐘馗之像五代時懸於除夕,後來民間習俗多懸於端午,說是能打鬼和驅除邪祟。 在一些民俗中,鐘馗的形象大都是頂盔貫甲、舉鞭揚銅或持刀握斧的勇武鬥神。而在如東岔河一帶,鐘馗卻成了一個生動、笨拙而又可愛的判官,一個降福人間的天神。鐘馗手持寶劍,蝙蝠被制伏在地,這是當地人家的中堂畫。在民間舞蹈“鐘馗戲蝠”中,鐘馗這一形象表現得尤為突出。
鑼鼓聲中,一小鬼手持蝙蝠燈開道,四下巡邏;接著鐘馗在嗩吶聲中出場,另一小鬼舉著華蓋緊隨其後。只見濃墨重彩的鐘馗面容冷峻,雙目圓睜,威風凜凜;著紅官衣,披圍肩,束玉帶,穿紅綢燈籠褲,蹬厚底靴。隨著打擊樂的節奏,鐘馗手執摺扇與四蝙蝠追逐嬉戲,謂之“戲蝠”;接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跪、或蹲、或立,謂之“撲蝠”;在激越的嗩吶聲中,鐘馗將蝙蝠提起,向觀眾拋去,謂之“降蝠”,舞蹈進入高潮。
鐘馗高達2米,京劇臉譜,腿和舉傘小鬼綁在一起,二者由一人表演,類似於踩高蹺,而眾小鬼則五短身材,滑稽臉譜,兩者形成了大小、高矮的強烈對比。鐘馗舞姿粗獷豪放,與小鬼舞在一起,動作顯得極為誇張,舞扇、撲蝠動作笨拙、稚氣,又顯得詼諧可愛,而小鬼逗趣、嬉鬧時,身段敏捷靈活。這一笨一巧,一快一慢形成了兩個不同人物的鮮明對比。誇張、對比的運用,使整個舞蹈充滿了吉祥的氣氛和風趣詼諧的風格。
“鐘馗戲蝠”這一舞蹈,由舞蹈家挖掘整理,被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並於1998年亮相於中央電視台“歡聚一堂”欄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