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馗圖(清代李鱓創作的紙本水墨淡設色畫)

鐘馗圖(清代李鱓創作的紙本水墨淡設色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鐘馗圖》是清代李鱓創作的紙本水墨淡設色畫,現藏於濟南市博物館。

李鱓在創作上另闢蹊徑。據記載,鐘馗確實長得很醜,豹頭環眼,鐵面虬髯。但其性格梗直,娥悲如仇。同時又才華橫溢,“筆動時篇篇錦繡、墨走處宇字珠璣”。只因貌醜,延試被辱,自刎而死。李鱓所繪的《鐘馗圖》,一改鐘馗“醜神”的形象,而塑造為濃眉大眼、沉思穩健的英武形象。同時,注重用筆墨在氣勢上營造鐘馗的一身正氣與他內在的雋秀。《鐘馗圖》所繪鐘馗形象及所賦七言詩句,實為畫家“有感於中”,不過借畫驅鬼的鐘馗,以諷喻社會現實罷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鐘馗圖
  • 作者:李鱓
  • 創作年代:清代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92厘米,橫45厘米
  • 畫作類型:水墨淡設色畫
  • 現收藏地:濟南市博物館
畫作內容,藝術鑑賞,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展開畫軸,鐘馗躍然紙上,偉岸英武,人物幾乎充滿畫幅。其雙目灼灼,凝視前方,左手垂於背後,右手蹺指捋撫著有似飛蓬的須髯,英爽之氣逼人。
《鐘馗圖》所繪為文鐘馗,只見他面龐飽滿,眉棱突起,鼻圓面闊。兩唇微張,頭戴紗冠,腳蹬統靴,身著寬大的袍服,腰中的玉帶上沒有通常掛著的寶劍。可是,那滿臉的怒容和凝視的目光,那剛毅而微昂的頭部和怒張的森森如戟的須髯,充分表現出他的倔強性格和威嚴神態,的確可使鬼魅降伏。
畫幅左上部題詩曰:“自向終南避世深,山魈木客接知音。群憎我面非人面,未必他心是我心。”款署“復堂懊道人李鱓”。下鈐印有二:白文“鱓印”,朱文“宗揚”。

藝術鑑賞

在藝術處理上,李鱓著重於人物面部神情的刻畫,相應地在服飾上也作了誇張的描繪,整個調子十分和諧。鐘馗發怒的焦點,在一雙圓睜的眼睛,炯炯有神,所謂“傳神寫照都在阿睹中”。與兩目緊密結合的,是那高翹凸起的鼻樑和滿頰鬚髯似在顫抖的描繪,再就是緊扣在額後的紗冠,雙翅在空中擺動,均和盛怒的節奏趨於統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鐘馗右手捋撫須髯的處理,其中豎起的食指恰恰與雙目怒視的方向一致。畫家似在告訴人們:激起鐘馗盛怒的魑魅魍魎,雖然沒有出現在畫面之上,但從效果上說,它們已在鐘馗的視野之中,其怒視的目光和手指所指向的地方,就有鬼魅在那裡興妖作怪。所以,《鐘馗圖》的內容,已不是有限的畫面所能包括的,頗有“意在畫外”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把人畫美不易,畫醜更難,而把歷來定格為“醜人”的人畫美要難上加難,這亦是歷代畫家都曾孜孜以求和著力探索的。醜陋不足憑,正氣心相通。李鱓運用深厚的繪畫功力和近似狂草的寫意筆法,並賦以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通過無聲的畫面語言展示了鐘馗這一“醜神”的美好心靈。讓觀者透過畫面,於迷離撲朔中見形象神韻,讀到了鐘馗內在的精神氣質。綜觀《鐘馗圖》,構思奇巧,放筆寫意,主體突出,富有新意。人物比例準確,線條硬折劓結,墨色濃淡相間,通體氣勢飽滿。特別是通過對眼神、手勢、須髯、冠翅等細節的刻畫,將鐘馗的外貌特徵和精神個性,有機而生動形象地聯繫起來,達到了神情畢肖的藝術境界。《鐘馗圖》充滿了浩然正氣,當屬於畫家存世頗少的人物畫中一件力作。

作者簡介

李鱓(1686-1762年),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墨磨人等,江蘇興化人。曾以畫入宮廷充當內廷供奉,因“才雄頗為世所忌”而被排擠出宮,後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為政清簡,深得百姓愛戴,卻因觸犯權貴而被罷官。之後,便往揚州賣畫。李鱓在宮廷中曾從蔣廷錫學畫工細妍麗的花卉,之後師從指頭畫家高其佩,在揚州又取法石濤,畫風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他主張繪畫要“自立門戶”,但自己的畫風卻多為繼承前人的成果變化而來。善畫大寫意花鳥,題材廣泛。精於詩書畫的結合,以題詩發揮畫意,立意不時關乎民生。用筆揮灑自如,潑墨酣暢淋漓,一反文人畫的文秀纖弱,易之以奔放豪爽之格。張庚評其畫道:“縱橫馳騁,不拘繩墨,而多得天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