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擺式移民

台北時間2010年5月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學術顧問鄒德慈在最新發布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中指出,中國每年1億多進城打工的農民,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鐘擺式移民”。中國大量農民工長期不能融入城市,成為真正的城市人口,這是中國城鎮化“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鐘擺式移民
  • 外文名:Pendulum migrants
  • 出自:《中國城市發展報告》
  • 屬於:社會事件 
移民情況,專家解析,

移民情況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沿海地區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市場化機制的出現,土地轉讓制度的改革,沿海開放城市對低價勞動力的需求,吸引了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向沿海大中城市。

專家解析

鄒德慈說,據統計,自1996年起,雖然每年中國農業剩餘勞動力約1.5億,2000年達1.7億,但是大部分都流向了大城市。這股“大潮”成為該段時期促進中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因素。這種趨勢直到今天還沒有終結。2008年流向城市的農民工尚有1.4億。
到21世紀初,中國的城市發展方針調整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但大城市的發展態勢卻越來越強勁。大城市發展快,面貌改變大,但是城市內部的貧富差異擴大,公共服務水平問題、住房問題、交通問題、環境問題等大量存在。
鄒德慈認為,近十幾年來依賴“農民工進入大中城市——提供低價勞動力——加上低價土地——創造GDP——增大城市人口——提高城鎮化率”,越來越成為中國這個時期城鎮化的主要路徑。這樣的路徑,存在很多問題,雖有近利,但不利於長遠的可持續發展。
據統計,2009年全國鐵路春運人數達1.92億,公路春運人數達21.1億。鄒德慈說,這條路徑使得中國每年1億多進城打工的農民,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鐘擺式移民”。每年春節前後移動一次,造成世界上獨特的“春運潮”,給國家和社會資源帶來巨大消耗。
鄒德慈表示, 2008年冬至2009年春,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中國沿海城市的出口加工業萎縮,造成1000多萬農民工“失業”,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說明這條路徑的不可持久性和脆弱性。
2008年全國城鎮化率45.7%,農村人口尚有7.2億。鄒德慈說,據預測,今後每年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數量仍然會保持在1億~1.5億。農民工“失業”的現象也不可能很快消失,大中城市的容納能力今後不可能大幅度提高。中國的城鎮化應該走多路徑的道路,路徑之一是積極推進和發展農村地區的小城鎮,目的是截留和吸納一部分農村的剩餘勞動力,避免全部或主要流入大中城市。
由中國市長協會主辦、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承辦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9)》11日在北京舉行了首發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