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弱翁好為人師

鐘弱翁好為人師是出自《宋人軼事彙編》的一個典故,說宋朝的鐘弱翁,是某一個地方的縣令.自認為自己的字寫得很好(實際寫的不好),喜歡貶低別人的字並總想取而代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鐘弱翁好為人師
  • 創作年代:宋朝
  • 作品出處:《宋人軼事彙編》
  • 主人公:鐘弱翁
原文賞析,原文翻譯,字詞理解,啟發借鑑,文言知識,談鐘弱翁,

原文賞析

鐘弱翁所至,好貶駁榜額字畫,必除去之,出新意,自立名為重書之。然其書實不工,人皆苦之。嘗過廬陵一山寺,有高閣壯麗。弱翁與僚屬部曲擁立,望其榜,曰“定惠之閣”,旁題姓名漫滅。弱翁放意稱謬,使僧梯取之,拂拭就視,乃魯國顏真卿書。弱翁顧謂客曰:“似此字畫,何不刻石?”即令刻石。傳者以為笑。

原文翻譯

鐘弱翁(鐘傅,字弱翁;南宋官員)每到一個地方,都喜歡譏評匾額上的字,極力撤掉原來的,並自立名目,重寫一額。然而他的字實在不好,周圍人都為此苦惱。 他曾經路過廬陵的一個山中寺廟,那有一個很壯麗的高閣樓。鐘弱翁和部下官員侍從兵士就過去圍著站在下面,看塔的匾額,上面寫著"定惠之閣",但落款上題寫的姓名模糊不清。 弱翁隨心所欲地加以批評,讓一個寺僧用梯子取下匾額,寺僧揩擦後走近觀看,竟是顏魯公顏真卿寫的。弱翁回頭對下屬官員說:“這樣的好字,為什麼不刻在一個石碑上?”傳說的人把這事當做笑話。

字詞理解

1 所至:所到之處
2 好:喜歡
3 貶駁:譏評
4 榜額字畫:匾額上的字
5 除去:撤掉
6 重書之:重新在匾額上寫字
7 工:好
8 苦之:以此為苦惱
9 嘗:曾
10.閣:樓
11.僚屬:部下官員
12 擁立:圍著站立
13 曰:上面寫著
14.旁題:旁邊落款的
15 漫滅:模糊不清
16 放意稱謬:隨心所欲的加以批評
17 拂拭:揩擦
18 就:靠近
19 乃:竟是
20 顧:回頭
21 以為:作為,當作

啟發借鑑

自以為是,好為人師,實在是最幼稚無知的表現。

文言知識

“所”字結構。“所”往往跟後面的字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所”字結構,它的解釋也有點特別。上文有兩個“所書”,以“乃顏真卿所書”為例,應按“原來是顏真卿所寫的字”理解。又,“凡所食,皆魚肉”意為凡是所吃的東西都是魚肉;“所植皆為野鼠齧”,意為所種的莊稼都被野鼠吃了。從上面的三個例子來看,“所”字後面一定跟著動詞[如“寫(的字)”“吃(的東西)”“種(的莊稼)”]。

談鐘弱翁

雜談:鐘弱翁,好為人師,還是仕途不順
(作者-王澤生、2010年10月19號深夜,於綏化)
呂岩的《牧童》詩,原本並非這個標題,而是《答鐘弱翁》——見於《千家詩》第八十九首。《千家詩》是由宋代謝枋得《重定千家詩》(皆七言律詩)和明代王相所選《五言千家詩》合併而成,謝枋得是南宋末年詩人,入元朝以後因不肯仕於元朝統治者而死於元大都,謝枋得生前曾編選過《千家詩》,由其人品可推知《答鐘弱翁》標題的可靠性。
鐘弱翁,何許人也呢?鐘弱翁,名傅,字弱翁,宋朝人。鐘傅,曾因人推薦而做了官,但因政局動盪、朋黨傾扎,致使其屢遭降職貶官,可謂仕途不順。於是,呂岩從好友的角度賦詩,以牧童弄笛、“歸來飽飯”、乘蓑而臥的詩句來啟示之,勸勉之,何必固執於爭虛無的功名利祿呢,何必強迫自己勾心鬥角於宦海呢,何必在意那些身外之物呢,與其痛苦於市井宦途,不如全身而退,隱遁于山林荒野,過一種閒逸舒適的生活。故而,此詩是“勸慰詩”。
呂岩,大約生於唐末,卒於宋初,也有人將其生活時代上推至唐開元年間(713-741年)。從907年唐朝滅亡,到960年北宋開國,之間是五代十國,呂洞賓是唐末、五代時期的著名道士,隱居終南山,活動於關中等地,《國史》里說他“年百餘歲,而狀貌如嬰兒。世傳有劍術,時至陳摶室”。而從唐末至宋初,前後時間跨度百年,與呂岩的年齡相符,故此,呂岩、鐘弱翁有可能處於同生活於宋朝初年。呂岩才以百歲高齡的經歷現身說法,鐘弱翁是否聽從不得而知了。
有人說鐘離權就是鐘弱翁,如果這樣,本是儒生的呂岩,因科場不利才轉而學道的,就與鐘弱翁同為“道友”了——此推論不可信。因為鐘弱翁與鐘離權是兩個人,兩個時代的人。理由是:鐘離權為漢代人,相傳歷魏至晉又做了邊關大將,後來收了唐末的呂洞賓為徒——《國史》說“遇五代隱士鐘離權授以內丹道要”。假如鐘弱翁與鐘離權為同一個人,那么,早在五代時期即為道人的鐘離權,入宋後,又被舉薦才做了官,改名叫鐘弱翁,那其豈不幾百歲了,遠遠超出人的正常壽命,就悖論了。
不過,有段古文記錄了“鐘弱翁好為人書”的癖好,原文是:「宋之鐘弱翁,為某縣之令,自以為書佳,故好謗譏榜額所書。凡所至,有不適己者,必令人去而重書之。然其書實不公,曾過一山寺,有高閣壯麗。翁弱與僚屬部曲擁立,望其額,曰:“定惠之閣”,旁題姓名漫滅。弱翁稱謬,使僧梯取之,欲更書之。僧拂拭就視,乃顏真卿所書,弱翁顧謂僚屬曰:“如此好字,何不刻石永存。”傳者以為笑。」鐘弱翁,在縣令任上的時候,看到山寺“定惠閣”里的題榜者名姓漫滅,取下拂去灰跡,發現是顏真卿所書,就說當刻碑,這個笑柄無疑是其“好為人師”性格的最好註腳。《孟子·離婁上》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那么,鐘弱翁自以為是,大有文化“奸臣”的嫌疑了。
關於鐘弱翁狂妄自大、好為人師的性格,還有一段趣聞:「相傳,與在“定惠之閣”的笑柄一樣,鐘弱翁每到一地,就憑著權勢摘下那的匾額,由他題寫,他的字不怎么樣,招來眾人討厭。有一天,他和一位道士閒遊,見一牧童牽牛而行,他說能對此景賦詩否?道士笑道“此牧童即能為詩,哪裡用得著我”。於是,牧童脫口就作了《牧童》詩。後來,人們說道士和牧童乃呂洞賓,為教誨不知天高地厚的鐘弱翁才這樣的。」
當然,這只是穿鑿附會罷了,不過倒也寓言了好為人師的道理。那么,《千家詩》里題為《答鐘弱翁》是否是諷喻詩呢,我看可以。從作者的遭遇看,無疑是對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的不滿,故而產生了心向自然的情結。至於牧童姓甚名誰倒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既然不能達則兼濟天下,就不如獨善其身地縱情於野外,回歸生命的本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