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載於南宋詩人劉克莊編的《千家詩》,署名“牧童”。鐘弱翁,名叫鐘傅,弱翁是他的字,鐘傅是宋朝人,以此可推斷這位“牧童”是宋代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答鐘弱翁
- 創作年代:宋代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牧童
基本介紹,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品相關,
基本介紹
【名稱】《答鐘弱翁》
【年代】宋代
【作者】牧童
【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答鐘弱翁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①。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②。
注釋譯文
【注釋】
①弄:相合。
②蓑衣:草編的外衣,用來遮風擋雨。
【譯文】
六七里方圓的原野鋪滿了青青的野草,三四聲悠揚的笛聲和著微微的晚風傳來。牧牛回來已到黃昏,晚飯吃得飽飽的,無憂無慮,還沒脫下蓑衣就躺在院子裡,悠然自得地看那漸漸升起的明月。
作品鑑賞
這首詩載於南宋詩人劉克莊編的《千家詩》,署名“牧童”。鐘弱翁,名叫鐘傅,弱翁是他的字,鐘傅是宋朝人,以此可推斷這位“牧童”是宋代人。鐘弱翁曾因人推薦而做了官,但多次被降職。這首詩是在安慰他,也是在勸勉他,不必爭功名利祿那些虛名,與其和人勾心鬥角不如全身而退,去過一種閒逸舒適的生活。
詩的全景是一片廣闊的田野,人煙稀少,描寫主體裡只有牧童和他放的牛。但是這裡所有的是寧靜和悠閒,並沒有太多孤獨冷漠等等,至少詩里沒有寫出來那些田野里孤獨的人或事,著重於山野之趣,以及一種無拘無束的快樂。
詩是工整的,像六七里對三四聲等,但又脫離了對對聯的嫌疑。後一句更是把七言詩這種體裁的優點發揮了出來,寫得極盡意味。飽飯後牧童可以休息了,他選擇穿著蓑衣躺在草地上看月亮來放鬆自己。一個人賞月,是有種與世無爭的態度,還是躺在厚厚的草地上。牧童的心情是很輕鬆的,他也很愜意。雖說這樣的生活沒有奢侈和喧鬧,但這也正是如此生活的長處,可以使人的心靜下來,得到真正的休憩。縱情於野外,即使是現代,還是許多人心裡嚮往的田園生活。政局混亂,朋黨間相互傾扎,使鐘傅屢遭貶職。詩人寫這首詩,是想勸說他與其苦苦掙扎,不如退而求其次,既然不能達則兼濟天下,不如獨善其身。既然混亂改變不了,那就離它遠些,省得白費力氣,出力不討好。
詩里說牧童是穿著蓑衣的,這可以和前一句有個映襯。之所以晚風中只有三四聲的笛聲,是因為有雨聲。即使是在廣闊的田野上,開闊的草地上,雨聲還是遮住了笛子的聲音。斷斷續續的音樂,有點愁緒。牧童是這樣面對這愁苦的:穿著蓑衣躺在月光里,風雨過後,欣賞著明月,早把那不快扔到了九霄之外。詩人的意圖是勸鐘傅不妨學學牧童的人生觀,間接表露了他對仕途坎坷的鐘傅的同情。詩人是善意的,對文字的運用也很細心。
作品相關
據說,鐘弱翁和一位道士閒遊,看見一個牧童牽著一頭大黃牛來到院子裡。鐘弱翁於是指著牧童對道士說:“您能對此情景賦詩嗎?”道士笑著說:“這孩子也能作詩,哪裡用得著我呢?”他們就讓牧童作詩。牧童拿起筆來一口氣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牧童,也可能只是一個化名,到底是誰,很難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