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子頭龍

鏟子頭龍

鏟子頭龍(學名Nigersaurus)是一類體型相當小的蜥腳下目恐龍,屬於梁龍超科。它們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的阿普第階或阿爾布階,距今約1億1900萬至9900萬年前。鏟子頭龍是在尼日的Gadoufaoua的Elrhaz組發現,是這個動物群中最為常見的動物之一。它是由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發現的,並於1976年所描述。並由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與其同事於1999年命名。

簡介,外形特徵,生活習性,

簡介

鏟子頭龍是一類體型相當小的恐龍,是草食性恐龍。

外形特徵

鏟子頭龍是種草食性恐龍,頭部類似鏟子,嘴部狀似吸塵器,其特徵是由數千顆牙齒構成的複雜齒系(Tooth batteries)。以往這樣的齒系只會在鴨嘴龍科及角龍下目中發現,但鏟子頭龍的發現,顯示蜥腳下目中至少有雷巴齊斯龍科具有這類齒系。
就像其他在岡瓦那大陸的蜥腳下目,鏟子頭龍的頸部較在勞亞大陸的蜥腳下目為短。鏟子頭龍只有9米長,較其他雷巴齊斯龍科更短,如雷巴齊斯龍。雷巴齊斯龍的背部有明顯的低矮神經棘,而鏟子頭龍的背部有者類似但較小的神經棘,這些神經棘之間生前可能連線皮膚或肌肉。

生活習性

鏟子頭龍雖然常見,但是在2005年前對它的所知甚少。由於鏟子頭龍的頭顱骨及骨骼充滿空間,可見這些化石是處於非天然狀態。直至2005年,保羅·塞里諾(Paul C. Sereno)及傑佛瑞·威爾森(Jeffrey A. Wilson)初次描述了它的頭顱骨及食性。在2007年,保羅·塞里諾詳細地研究尼日龍的生理構造。他根據尼日龍的內耳結構,指出尼日龍的頭部朝下,適合以低高度植被為食。鏟子頭龍有高達500顆到600顆牙齒[1],構成50個牙齒群,排列在嘴部前段。電腦斷層掃描顯示,每個牙齒的後方有九個替換用牙齒。當一個牙齒磨損時,後方的牙齒就替補上來。保羅·塞里諾表示,尼日龍的牙齒替換率大約是每月一顆,是金氏世界紀錄中,牙齒汰換率最高的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