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簇生或基部多分枝;莖平臥或上部直立,高30-90厘米,無毛或稍被短柔毛。葉僅有單小葉;托葉線狀披針形,乾膜質,具條紋,無毛,與
葉柄等距或稍長;葉柄長5-14毫米,無毛;小葉形狀及大小變化很大,莖上部小葉通常為卵狀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3-6.5厘米,寬1-2厘米,下部小葉為心形、近圓形或卵形,長1-3厘米,寬約1厘米,上面無毛,下面稍被短柔毛,全緣,側脈4-5條(-9條),稍清晰。
總狀花序腋生或頂生,長1.5-7厘米,有花6-12朵,成對排列於節上,節間長2-5毫米;苞片膜質,卵狀披針形,長5-6毫米;
花梗5長3-4毫米;花萼膜質,比第一個莢節稍長,長5-6毫米,5裂,裂片較萼筒長;
花冠紫藍色,略伸出於萼外,旗瓣寬,倒卵形;子房被短柔毛,有胚珠4-7。
莢果扁圓柱形,長1.5-2.5厘米,寬2-2.5毫米,被短柔毛,有不明顯皺紋,莢節4-7,莢節間不收縮,但分界處有略隆起線環。花期9月,果期9-11月。
產地生境
廣布於東半球熱帶地區。中國分布
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及台灣等省區。生長在海拔100-700米的空曠草坡、早田邊、路旁或海邊沙地。鏈莢豆喜暖熱氣候,耐寒性差,耐旱性差,不耐澇,適於多種土壤類型。
繁殖方法
鏈莢豆一般為播種繁殖。
扦插
繁殖材料:選擇無病蟲害的健康嫩枝及
匍匐莖,嫩枝選用頂端部位3-4厘米,匍匐莖選用3-4厘米成熟莖。
嫩枝扦插:嫩枝扦插材料採集,切口保持一致,保留葉片。材料採集後在栽培基質中各扦插。材料扦插後及時澆透水1次,防止材料萎蔫。
匍匐莖撒植:匍匐莖選用長度為3-4厘米含兩節的匍匐莖,將截取的匍匐莖即時均勻撒植於基質上,避免莖枝搭接重疊,然後覆蓋1.8厘米厚的基質。撒植後及時澆透水1次,防止材料萎蔫。
育苗盤育苗:採用規格為42厘米×42厘米×5厘米的育苗盤育苗,將基質分別盛裝在育苗盤中,一般嫩枝扦插的成活率通常大於匍匐莖撒植。
播種
大田作為飼料時的繁殖方法:鏈莢豆銀種子細小,苗床整地需精細。雨季來臨錢播種,種子硬實率高,播種期應磨破種皮或機械去殼。播種量11-16千克/公頃,播種深度不易超過1厘米,
條播或散播,博後用滾筒進行鎮壓。每公頃可施鈣鎂磷300-450千克作基肥。在
斯里蘭卡鏈莢豆與俯仰臂形草混播。在
氮肥、磷肥充足時,甘草產量可達12.5噸/公頃。
栽培技術
日常管理:在遮光率70%的遮蔭棚下進行,日常水分管理採用微噴灌的澆水方式進行。
主要價值
藥用
鏈莢豆全草:甘、苦,平。活血通絡,清熱化濕,駁骨消腫。 用於跌打損傷,半身不遂,股骨酸痛,肝炎;蛇咬傷,骨折,外傷出血,瘡瘍潰爛久不收口。
飼用
鏈莢豆營養成分豐富、消化率高。具有較高的飼用價值,可作為優良牧草加以開發利用。鏈莢豆不僅是優良的綠肥植物,亦可作飼料。廣泛栽培種植用作放牧,曬制乾草或青貯飼料,也可用作改良土壤植物。被引入南美洲和美國栽培,隨後引入台灣作為牧草作物。馬來西亞在橡膠林下利用其覆蓋作物,乾草用作飼料。印度大面積的種植利用鮮草和乾草作為家畜飼用植物,在菲律賓是很好的豆科植物。
生態
鏈莢豆作為草坪草使用,依靠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可免施或少施化肥,從而可節省一定的草坪養護費用。
觀賞
顯示鏈莢豆葉形小巧,色澤清新淡雅,可以作為觀賞植物加以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