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環-迴路模型

鏈環-迴路模型

鏈環—迴路模型(Chain-Linked Model)也有人將之稱為技術創新過程的集成模型。這一技術創新模型是由克萊因(S.Kline)和羅森伯格(N.Roserberg)在1986年率先提出的。他們否定了科學和創新之間的簡單線性關係。技術創新過程不再是一個從技術,經工業研究開發、工程建設和製造到市場的循序漸近過程,而是一個戰略集成的並行過程。在此模型中,研究開發(R&D)、原型研製、生產製造、產品銷售只是一個邏輯上的技術創新系列,在實際上則要求這些要素並行發展,綜合集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鏈環-迴路模型
  • 外文名:Chain-Linked Model
路徑,模型分析,

路徑

根據鏈環-迴路模型,一共有5條創新路徑,而不是線性模型里的一條。
第一條路徑是創新的中心鏈,該路徑起於發明、設計,通過開發、生產等階段,最後結束於銷售階段;
第二條路徑由一系列的主反饋和反饋環等為標誌的反饋迴路組成。反饋表示從對市場需求的察覺,直接返回下一輪設計,以便對產品和服務的性能做進一步的改善。
第三條路徑是指研究和發明設計過程的相互作用,以及發明設計-知識-研究-設計或設計-知識-設計等多種迴路的多次反饋過程。它說明創新是以科學知識的積累為基礎,同時開發工作也經常需要研究(也就是新的科學)。因此,從科學到創新的迴路,不只是創新的開端,而是貫穿於整個創新過程。
科學是創新各階段的基礎。在創新的鏈環-迴路模型中,科學不再是創新的初始點,而是創新主鏈各節點上都需要的東西。科學常常導致根本性的創新,新的產業,半導體、雷射等便是著名的例子,這是創新的第四條路徑。
反之,創新又能推動科學,這則是創新的最後一條路徑。
創新的鏈環-迴路模型,是一個分析創新過程的較為合理和科學,富有開創新的框架,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曾引起廣泛的注意,即使在現在,這一模型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視。

模型分析

鏈環-迴路模型
圖1
一般學者普遍接受和喜歡採用的一個理論模型是所謂的鏈環-迴路模型,如圖1所示。這個模型是在對技術創新由線性思考逐步深入理解的過程中被提出的。它從技術創新本身出發,將技術創新項目的展開過程進行了恰當的階段劃分,而且在各個階段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繫上注入了豐富的知識。它既符合人們所熟悉的創新過程的順序思維模式,又克服了以往模型單純線性化,反映問題不夠全面的局限。
但是這種模型基本上是描述性的,在實際套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因為它不能明確那些環節對創新績效起關鍵的作用。該模型主要從技術創新本身出發,沒有考慮技術創新同其他職能之間的相互作用,局限於技術創新項目的分析。因此許多學者認為技術創新不僅僅是一個知識和技術的問題,還必須將它放到企業環境中去,必須考慮它與企業其他職能之間的互動作用,如企業戰略組織結構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管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