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市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工作回顧,經濟發展,社會,2015年主要任務,

2014年工作回顧

經濟發展

全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20億元,增長10.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77.8億元,增長9.1%;稅占比82.4%,居全省第五;固定資產投資2142.3億元,增長22.2%;城鄉居民兩個收入分別達35695元和17622元,增長9%和11%;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獲得省級測評第一。
213個市級重點產業項目完成投資700億元;全市技改投入353億元、增長33.9%。開展“三集”、文創產業等6場專題招商,產業類實到外資12.2億美元,吸引民資447億元。開展“幫困解難服務季”活動,召開12次企業家圓桌會議,舉辦3場“企業家沙龍”,共為248家企業解決300多個問題;積極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共減稅3.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772億元、利潤503億元,分別增長14.9%和16.2%。成功開展全省第一筆小額貸款資產證券化業務,全市社會融資規模突破900億元。建立政府償債準備金和政府投資項目兩個“資金池”,嚴控債務增長。 產業“三集”園區完成投資1100億元,新開工重大產業項目41個、在建56個,銷售收入增長15%,首批6個試點園區啟動市場化運作。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銷售收入增長25%以上。服務業投資增長36.6%,增幅居全省第一;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5%,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旅遊總收入和物流業、文化產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16%、20.1%和15%。新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5.9萬畝,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達48%,保持全省第一;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2.55%;新增國家“千人計畫”28人、省“雙創計畫”44人。

社會

生態建設紮實推進
創成國家生態市、國家森林城市,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低碳城市“九大行動”126個項目順利推進,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同比下降4.8%。開展“兩個片區”環境綜合整治,東部諫壁片區治理污染企業28家、關停搬遷6家,民眾搬遷工作開始啟動,鎮澄路西段拓寬改造工程竣工通車;西南韋崗片區關閉企業141家,鳳凰山山體公園整治和十里長山採石宕口治理工程基本完成。“一湖九河”水環境綜合整治紮實推進,開展長江鎮江水域綜合整治。實施117項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市區空氣品質良好以上天數占比達65.9%,PM2.5平均濃度下降6.25%。
市區實施城建項目218個,完成投資580億元,鎮江至揚中快速通道、南山北入口景區、大西路東段拓寬改造等30項重點竣工項目全面完成,“7+1”舊城區城中村改造全力攻堅,五鳳口高架有序推進。圓滿完成市區人力客運三輪車退市工作,渣土車和犬類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市區拆除違建53.7萬平方米,新投入公共腳踏車3000輛。全市65個三星級康居鄉村通過省級驗收。
7家市級投融資平台重組為“一中心、四集團”。公布市級行政權力清單和行政審批事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行政審批事項壓縮74%、審批周期壓縮2/3以上。在全國口岸率先取消代理報檢收費。實施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新設立民營企業8893戶、註冊資本404億元,分別增長14.5%和26.2%。丹陽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和中農辦農村改革實驗聯繫點、揚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紮實開展。
民眾生活持續改善
全市可用財力的71.2%、新增財力的81.5%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百村萬戶”雙達標行動紮實開展,80%的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民達標。新增城鎮就業7.98萬人,扶持創業1萬餘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91%。城鄉基本保障覆蓋率達97.6%,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580元。開工各類保障性住房19161套、建成11610套。完成校安工程85.9萬平方米,轄市區全部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評估驗收。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均設立健康管理與促進中心,康復聯合病房在社區實現全覆蓋。創成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文化廣場標準化建設入選全國文化創新工程。新建改造7個菜市場,全面完成100家平價商店建設。
社會建設成效顯著
城鄉和諧社區達標率均達93%。全力組織和開展“五大專項行動”,順利完成南京青奧會、國家公祭日等重要活動保障任務,公眾安全感列全省第一,信訪積案化解走在全省前列。重大項目和民生工程審計進一步加強。食品藥品信息化監管中心正式運行,“舌尖上的安全”共治經驗在全國推廣。圓滿完成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省級“雙擁”模範城創建實現轄市區“滿堂紅”,成功創建省“詩詞之市”,再次獲得全國慈善七星級城市稱號。

2015年主要任務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全年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左右,稅占比進一步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全面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
生態文明建設
最佳化空間布局。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深入推進省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改革試點,認真抓好主體功能區產業準入、環境準入和分類考核等6個配套檔案的落實,堅決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加快構建“一區、一網、三帶、十載體、多節點”的生態布局,努力形成高效、集約、均衡、永續的發展格局。
推進低碳發展。實施新一輪低碳“九大行動”120個項目,加快低碳產業、低碳園區、低碳景區、低碳校園、低碳機關建設,新建築節能標準執行率達100%,力爭率先創成全國低碳模範城市。構建循環經濟體系,50%以上的省級園區完成循環化改造任務。深入開展化工企業專項整治,對其中無法改造升級的20家予以關閉。
彰顯青山綠水。對全市235座山體全面加強保護,推進礦山企業關閉和宕口復綠;對主城區尚未改造的14座山體分批實施改造修復。完成“一湖九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實施蘇南運河諫壁段生態修復工程;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市地表水斷面水質好於Ⅲ類比例達70%以上。新增造林面積1.5萬畝,建成省級綠化示範村55個;續建潤揚大橋生態園一期,實施京江綠道、南山綠道配套工程,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2.5%。
加強環境治理。東部諫壁片區加快金港產業園區建設,積極開展項目招引;重點推進25家企業治污,關停雩山水泥廠,完成天龍化工搬遷,啟動丹徒化肥廠搬遷;穩步推進諫壁集鎮建設、居民搬遷等工作。西南片區關閉128家小土窯等企業。強化大氣污染防控,狠抓粉塵、尾氣、揚塵和油煙等四類專項整治。
現代產業體系
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重點實施5億元以上先進制造業項目87個,當年完成投資390億元。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加快推進中船船舶與海工配套產業園等34個項目,北汽華東鎮江基地第一輛車下線。加快推進恆神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等新材料產業的16個項目,產業規模突破1100億元。大力推進魚躍醫療設備、生物工程設備與生物製藥等55個新興產業項目。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淘汰35家企業落後產能,工業技改投資突破400億元。
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重點實施5億元以上現代服務業項目88個,當年完成投資396億元。現代旅遊業實現綜合收入620億元,啟動西津渡5A級景區創建,建成30個省級以上休閒農業示範點。現代物流業完成增加值238億元,文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560億元。
推動現代農業高效發展。重點實施5000萬元以上現代農業項目15個,當年完成投資15億元。新增省、市兩級示範家庭農場50家、“五好”示範社50家,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比重達47%。深入推進句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鎮江新區“中國——義大利農業創新示範園”初步展示形象,“亞夫線上——鎮江農村合作經濟聯盟”上線運營。
全力打造特色載體。狠抓“三集”園區的項目招引、市場化運作和功能配套,抓成15個總投資30億元以上的先進制造業項目和20個總投資20億元以上的現代服務業項目,產業集中度達60%以上。加快港產城融合發展,編制鎮江新區、揚中、丹陽沿江“金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加快推進相關項目。
全面擴大對外開放。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戰略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推進江海河聯動,大力開展以商引商、中介招商、代理招商和小分隊招商,力爭產業類實際利用外資13億美元。引導外資進入醫療衛生、健康養生、生態環保和教育文化等領域。
山水花園城市
完善城市功能。完成城建投資620億元,其中市區395億元、實施項目127項。全面完成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啟動和平路西等棚戶區徵收拆遷;改造街巷1.5萬平方米、積水區10處。完成大港水廠一期土建、征潤洲和諫壁污水處理廠改擴建主體工程,推進智慧城市和大數據中心建設,完成寬頻提速和移動通信網路擴容升級。紮實推進重點板塊開發,南徐片區加快商務A區招商和商務C區建設,市委黨校、省交通技師學院、鎮江高專新校區全部竣工,江蘇科技大學新校區、江蘇大學京江學院局部完工。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就地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市區和各轄市中心城區做大做強,增強對人口和資源的集聚力,力爭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7%。丹陽加快八佰伴等城市綜合體建設,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句容開發建設“四個跨界新市鎮”,爭當寧鎮揚同城化發展先導區;揚中創成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對規模較大、經濟較發達的重點鎮試行擴權升格,對一般建制鎮引導因地制宜發展,打造農民轉市民的主平台。構建“大交通”格局,五鳳口高架力爭竣工,312國道城區改線段主線貫通。連淮揚鎮鐵路上半年全線開工,鎮江長江大橋啟動建設,鎮江樞紐站和新區站做好各項前期工作。完善大路通用機場集疏運體系。打造美麗宜居鎮村,建設4個“美麗宜居鎮”、10個“美麗宜居村莊”。
提升管理水平。調整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體制,在各轄區設立行政執法局,實行屬地管理、兩級主體、分級負責。主城區8個街道範圍全部實行清掃保潔市場化。
創新驅動戰略
狠抓國家高新區建設。搶抓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重大機遇,著力建設創新型特色園區。實行市場化運作,建設科技創新一條街,建成船舶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清潔水技術套用研究院。積極培育生態環保產業,加快發展船舶與海工配套等主導產業,力爭科技金融中心和智慧財產權交易市場、技術交易市場掛牌運營。
推動企業自主創新。深入推進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實施56個科技創新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15.8億元。深化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新增省級以上研發機構40家、省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1-2個。引導企業積極承擔國家、省重大科技專項,力爭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60家、省級高新技術產品200項,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保持全省領先。
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實施高端人才集聚、基礎人才培養、優秀人才扶持、人力資源管理提升“四大計畫”,著力打造區域人才高地。全年培育引進創業創新領軍人才100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1000名、高技能人才6000名。
重點領域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成市級及轄市區政府機構改革,整合部門內設機構,提升服務效能。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推進公務員分類管理。完成“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省級試點任務,支持鎮江新區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省級試點。
深化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改革。全面落實《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著力在建立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實施嚴格的環境準入和生態保護、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積極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鎮江經驗”。
深化市場化改革。大力推廣PPP模式,在城建、民生、生態建設、社會事業等領域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推動兩大醫療集團實體化運作。深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和國家學前教育體制改革,構建“管辦評”分離模式。完成市屬平台公司資產審計、劃撥等工作,加快股權多元化改造,推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深化資源、環境價格等改革;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農村宅基地確權、農房確權、農村集體經濟確權工作,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推進社區股份制改革;加快發展新型集體經濟。
社會民生建設
增加居民收入。保持城鎮、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同步。認真做好大學生、失業人員就業工作,扶持創業7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並軌,全市社會保險主要險種參保率穩定在98%以上。積極探索“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全市社會投資興辦養老機構床位占比達50%以上。
完善公共服務。積極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取消市屬公辦普通高中擇校生,加快江蘇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籌建步伐。構建分級診療制度,社區衛生機構門急診占比達55%以上,鄉鎮衛生院住院占比達35%以上;加快建設“放心大藥房”。紮實推進“書香鎮江”建設,舉辦“長江音樂節”“文心閱讀節”等文化惠民活動。全力創建省級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推進學校體育場地向社會開放,人均擁有公共體育設施面積2.7平方米以上。
創新社會管理。以文明城市建設為抓手,更好發揮志願者作用,打造“大愛鎮江”等特色品牌。鞏固提升“格線+網路”社區管理服務體系,新建4個社區服務中心,城鄉和諧社區達標率均達96%以上。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確保雙擁“七創”圓滿成功。完善社會誠信體系,建成個人信用庫,企業法人信用信息實現對社會公開查詢。深入推進“平安鎮江”“法治鎮江”建設,全面完成“六五”普法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