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鑰模型

鎖-鑰模型

鎖鑰模型鎖鑰模型是E.Fischer 於1890年提出的。該模型認為: 酶和底物在其結合部位的結構應當嚴格匹配,高度互補,猶如一把鎖與其原裝鑰匙在結構上的互補與匹配,見圖4-1。該模型能夠較好地解釋酶與底物高度專一性的選擇,不足之處是該模型將酶和底物的結構視為剛性結構,不符合催化反應過程中酶與底物構象發生變化的事實。

酶與底物之間的高度專一性選擇,暗示酶與底物分子在結構上存在相互適應和可以相互契合的結構形式。這種結構特徵使得酶和底物得以緊密接觸,而這種緊密接觸是催化反應發生的前提條件。關於酶與底物的結合模式,有兩種主要理論,即鎖鑰模型和誘導契合模型。
誘導契合理論誘導契合模型是鎖鑰模型的發展。該模型保留了鎖-鑰模型結構互補的合理內涵,提出了結合部位柔性結構的概念。
誘導契合模型認為: 酶的活性部位具有一定的柔性,其構象可能在底物的誘導下發生一定的變化,使底物正確人位,實現最大限度的契合,利於催化反應的發生。誘導契合模型對專一性的解釋如圖4-2 所示。
鎖-鑰模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