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交通通訊便捷。梁鍬公路、西五公路兩條縣鄉公路貫穿而過,輻射全鄉,投資98萬元的貫子口大橋連線東西,鄉村道路四通八達,村社道路縱橫交錯,基本實現村村通汽車的目標。開通了
程控電話,鍬峪鄉80%以上社通了電話。有線電視與縣城聯網,農電網改造已基本完成,全鄉100%的村,100%的社和100%以上的農戶通了電。
蘭渝鐵路在建,在渭源設立渭源站。
教育
教育事業長足發展。投資314萬元,先後建成了鍬峪中學教學大樓、鍬峪一小教學樓。南橫學校教學大樓即將交付使用,鍬峪二小教學大樓已列項待建。
體育事業發展迅速,素有“體育之鄉”之美稱。
物產
地方物產豐富。境內適宜於種植小麥、蠶豆、
洋芋、玉米、油菜等多種農作物,特別是食用百合,多種名貴
中藥材,花卉種球,
蕨菜等區域特色經濟迅速發展,初步形成了萬畝洋芋,萬畝藥材,500畝食用百合等支柱產業基地。
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業方興未艾。位於鍬峪鄉峽口境內的“天井幽谷”------天井峽,全長7.5公里,有仙女屏、歇佛岩、水簾洞、
臥龍潭等20多個各具特色的景點,令人目不暇接。 鍬峪城鎮建設堅持“高起點設計頁地,高標準建設”,以完善規劃,加快行政中心的形成和發展為重點,強勢推進城鎮東擴戰略,加快推進新區建設,積極推進旅遊服務型城鎮建設,大力推進和活躍商貿服務業,發展房地產業,開發旅遊業,做大飲食服務業。
精神文明建設
鍬峪鄉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這裡的人民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勞。在這個風景秀麗,有山有河有樹的地域,還有著一道亮麗的風景,那就是每年一度的
農民運動會。自1976年舉辦農民運動會以來,至今已成功舉辦了37屆。使鍬峪鄉的農民精神文華生活越發的充實,客觀上增強了全鄉人民的凝聚力和頁獄匙繁榮鍬峪鄉的決心,另一故盛匙方面說捆疊拳,也促進人們之間那份濃摯的情誼!
每到
國際兒童節,也就是6月1日,鍬峪鄉幾乎全體村民都齊聚鍬峪中學運東場,觀看一年一度的盛會,欣賞由鍬峪鄉各個教育單位帶來的大型文藝匯演,在接下來的3天,大家將參與或者觀看包括籃球、桌球、拔河、象棋、書法等在內的比賽項目。忙碌了許久的人們,在這個時刻可以好好享受一下了,拋卻一切煩惱,什麼都不去想,什麼都不去做,靜靜的去聆聽、去欣賞,或陪家人在運動場走走,或與親朋在運動場邊小樹林裡坐坐,或獨自在林旁小河邊走一走……
運動會伴閥連市懂著鑼鼓喧天、號傳八方、彩旗飄飄、人山人海的入場式在6月1日拉開帷幕,參加入場開幕式的各方陣來自鍬峪鄉各學校學生,從幼稚園到中學,毫無疑問,這是全鄉的盛宴。運動會吸引四方八鄰的鄉親們前來觀看,見證屬於兒童的節日狂歡,同時也屬於大家的輕鬆時刻。
在人們悠閒地時刻,比賽場上上演著另一道風景線,那就是緊張激烈和鬥志昂揚。每個村代表隊、校代表隊都為了榮譽奮戰,那種不服輸、跌倒了繼續站起來
奧林匹克精神,展示出了鍬峪人民強壯的體魄,同時也體現著廣大勞動人民去努力建設家鄉的信心與智慧。
基礎設施建設
鍬峪鄉地處渭源縣南部山區,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二女節育戶的生活就更為困苦,幫助缺少勞力的二女
節育戶發放夏收補助100-150元不等的采謎踏夏收補助。鍬峪鄉的這一舉措,得到了民眾的稱讚。 峪豐村位於渭源縣鍬峪鄉東片,現有人口2000多人,有耕地近1萬畝。該村盛產豌豆、小麥等作物和黃芪、當歸等
中藥材。為了切實改變當地行路難的問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峪豐村充分利用“西五”公路在其附近修建的大好時機,積極動員廣大民眾捐資捐款,投工投勞,興修“
富民路”。共籌集社會紋習櫻資金20.5萬元,其中廣州福和機電公司老總宋世麟先生為家鄉慷慨資助18萬元,民眾自願投工投勞480人,完成村級道路硬化1公里,建成寬4米、長12米的2涵洞水泥路面橋1座。
農業發展
鍬峪鄉位於渭源縣南部,地處原始森林的林緣地帶,這裡雨量充沛,土質肥沃,高寒陰濕,晝夜溫差大,給林業育苗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峽口村農民瞄準這幾年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需要大量苗木的機會,積極爭取縣科協和鄉政府的支持幫助,於2003年牽頭成立了鍬峪林業種苗技術協會,從而把分散的育苗戶與廣闊的大市場需求對接起來,在帶領當地農民致富的道路上發揮了領頭雁的作用。協會會員由起初的5戶發展到130多戶,輻射到鍬峪、蒲川、蓮峰、會川等南片鄉鎮,已形成6個不同區域育苗基地,規劃面積1400畝,完成育苗360多畝,苗木品種有華北落葉松、
日本落葉松、油松、
雲杉、馬尾松、白皮松、
三倍體毛白楊、
金絲垂柳等近20個品種。“栽下梧桐樹,不愁鳳凰來。”每年春秋兩季,青海、寧夏、內蒙、河南等地的老闆紛至沓來,協會生產的苗木以其質量優良、價格合理而走俏市場,年出圃苗木2500多萬株,產值203萬元,會員戶年純收入高的可達到10萬以上,一般都在1萬元左右。青翠鮮活的小苗木不但鼓起了民眾的錢袋子,而且綠染家鄉的山頭。在李文平的帶領下,協會每年都無償為家鄉捐獻苗木,已累計完成荒山造林630多畝。 鍬峪鄉地處渭源縣南部二陰區,氣候涼爽、雨水充沛、晝夜溫差大,特別是夏秋季無高溫,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資源,對食用
百合生育極為有利。部分農戶引種栽培成功,生產的百合產量高、品質佳、銷路好、效益高。加之產品供不應求,導致價格持續上揚,其高額利潤回報激發了周圍民眾種植食用百合的積極性。該示範點在建設上,主要有如下特點:一是政策引導、資金扶持。鍬峪鄉對食用百合這一特色農產品進行重點培育,採取得力措施.因勢利導,眼盯市場搞調整,引導民眾擴大種植面積,並從資金、技術等方面加以扶持,配套支農信貸資金100多萬元。二是技術宣傳,擴大影響。專門選配抓點領導3名,配備農技人員6人,開展專題培訓班2期,受訓66人,建立示範戶36戶,促使食用百合種植面積由4村500多畝發展到7村1000畝,其中輻射帶動農戶230戶,帶動面積達500畝。三是企業參與,訂單生產。
特產
土豆(馬鈴薯):
渭源縣位於
甘肅省中部,地處西秦嶺山脈南動地槽與黃土高原台地交匯地帶,該縣氣候冷涼且南北差異大,北部冷涼偏旱,南部高寒陰濕,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病害發生輕,傳播病毒媒介昆蟲少,所產馬鈴薯種薯品質優良,種性強,帶病少,異地調種增產潛力大,為馬鈴薯種薯繁育的理想區域,是甘肅乃至周邊省區馬鈴薯良種供應基地,為“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當前馬鈴薯產業已成為世界性的“
朝陽產業”。這對渭源馬鈴薯良種繁育是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
時下,走進渭源縣馬鈴薯種薯主產區會川、五竹一帶,放眼望去,標準化管理的數千畝馬鈴薯良種網棚銀波蕩漾、碧浪起伏,機械化耕作的種薯
大田,壟溝分明,長勢喜人,遍野盛開的薯花濃郁芬芳,沁人心脾,成為渭水源頭一道靚麗的“特色產業風情線”。
渭源縣獨特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決定了其馬鈴薯種薯繁育的資源優勢。面對新世紀建設現代農業的機遇和挑戰,縣委、縣0按照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產業最佳化升級,突出在馬鈴薯種薯生產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上做文章,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從2000年前的不足10萬畝增加到40萬畝,2010年全縣馬鈴薯總產值達到4.1億元,占到一產比重的46.38%,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收入1267.43元,點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7.86%。
推進標準化與優質化相結合,堅持以抓好“綠色牌”、“標準牌”為載體,先後完成了“渭源縣馬鈴薯種薯”原產地標記認證,註冊了“五竹”、“渭
河源”牌種薯商標,被中國農學會特產之鄉組委會命名為“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被
甘肅省農牧廳認定為甘肅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渭源馬鈴薯種薯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品牌效應逐步顯現,所產種薯遠銷
新疆、內蒙等10多個省市,年外銷馬鈴薯種薯40多萬噸。
鍬峪地處渭源縣南部,氣候陰濕寒冷,毗鄰五竹地區,幾乎每家都會種一些馬鈴薯,有的是準備秋收後賣出,有的則是自己做飯吃。可以這么說吧:鍬峪人就是吃土豆長大的。
渭源馬鈴薯種薯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粉條:
粉條是以豆類、薯類和
雜糧為原料加工製成的絲狀或條狀乾燥澱粉製品。粉條加工在我國有千餘年的歷史,各地均有生產,呈灰白色,黃色或黃褐色,為乾製品粉條按形狀又可分成圓粉條和寬粉條兩種。
特點:馬鈴薯粉條,色白,條細,養分多。適於熬菜,烹炒和涼拌菜用。
粉條的加工方法:
1、手工工藝流程:選料提粉→配料打芡→加礬和面→沸水漏條→冷浴晾條→打捆包裝。
2、機械化加工方法:
漏瓢式工藝流程:澱粉原料→制芡糊→合粉揣揉→抽氣泡→漏絲成型→
煮粉糊化→冷卻撈粉→切斷上掛→冷凝→冷凍→解凍乾燥→(壓塊)包裝→成品冬粉。鍬峪村二隊有一家加工土豆粉條多年的廠子,老闆叫王忠,從事粉條加工和買賣多年,機器也不斷升級,方便了附近農民的粉條加工。
塗布工藝流程:精製澱粉原料--調漿--塗布--糊化脫布--預乾--時效--切絲成型--乾燥--包裝--成品粉條,從鮮粉到成品加工時間只需2小時,實現時效可控化,大幅恢復馬林薯核心功能。
擠出式加工工藝流程:配料與打芡--合漿--下料--加熱成熟並擠出--冷卻--乾燥--定長切割--包裝。
黨參:
渭源縣是古老渭河的發源地,地處西秦嶺山脈的南部地槽與黃土高原台地的交匯地帶。北部乾旱山區黃土層深厚,適合種植黨參,皮肉堅實,清香甘甜,質量優良,被譽為“黨參故里”。
素有“千年藥鄉”之稱的渭源縣,盛產黨參、
當歸、黃芪等名貴中藥材,尤以黨參質量最佳,自古就有“黨參故里”之說,2002年被中國農學會特產之鄉組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黨參之鄉”。該縣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按照“南歸北參川芪”的布局,形成了北部黃土梁峁溝壑乾旱區黨參種植基地,2009年種植面積達8萬畝以上。為了維護和提高“
渭源白條黨參”在國內外市場的信譽度和知名度,切實保護生產者、使用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縣上積極進行“渭源白條黨參”證明性商標相關資料的收集、撰寫和申報工作,2008年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受理,經過一年多的公告評審,正式註冊。
渭源白條黨參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渭源白條黨參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渭源白條黨參為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當歸:
當歸,拉丁文名:Angelica sinensis,別名
乾歸、秦哪、
西當歸、岷當歸、金
當歸、
當歸身、涵歸尾、土當歸多年生
草本植物,在中國分布於甘肅、
雲南、
四川、青海、陝西、湖南、湖北、貴州等地,各地均有栽培。當歸的根可入藥,是最常用的中藥之一。當歸也可用於滷製品配料中,其主要特點是去腥增香,增加肉製品和藥香味。藥用價值: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
鍬峪人民種植當歸比較普遍,當歸對鍬峪人名來說是一種
經濟作物。
黃芪: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
草本,高50-100
厘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產於
內蒙古、
山西、
甘肅、
黑龍江等地。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
機體免疫功能、
保肝、
利尿、
抗衰老、抗應激、
降壓和較廣泛的
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
停滯,
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
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由於長期大量採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有趨於絕滅的危險。為此確定該植物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在鍬峪可以說家家都種,而且種植面積還比較多,個頭大,尺梢長,長姿端正,可謂優品。鍬峪人民歡迎各位中藥材老闆前來考察,同時也希望我們的中藥材能有一個好銷路。
其他:
當然了 ,還有好多其他特產,歡迎大家補充和指正。後續會更新一些照片。
歡迎大家來鍬峪考查,鍬峪人民歡迎您們!
在人們悠閒地時刻,比賽場上上演著另一道風景線,那就是緊張激烈和鬥志昂揚。每個村代表隊、校代表隊都為了榮譽奮戰,那種不服輸、跌倒了繼續站起來
奧林匹克精神,展示出了鍬峪人民強壯的體魄,同時也體現著廣大勞動人民去努力建設家鄉的信心與智慧。
基礎設施建設
鍬峪鄉地處渭源縣南部山區,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二女節育戶的生活就更為困苦,幫助缺少勞力的二女
節育戶發放夏收補助100-150元不等的夏收補助。鍬峪鄉的這一舉措,得到了民眾的稱讚。 峪豐村位於渭源縣鍬峪鄉東片,現有人口2000多人,有耕地近1萬畝。該村盛產豌豆、小麥等作物和黃芪、當歸等
中藥材。為了切實改變當地行路難的問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峪豐村充分利用“西五”公路在其附近修建的大好時機,積極動員廣大民眾捐資捐款,投工投勞,興修“
富民路”。共籌集社會資金20.5萬元,其中廣州福和機電公司老總宋世麟先生為家鄉慷慨資助18萬元,民眾自願投工投勞480人,完成村級道路硬化1公里,建成寬4米、長12米的2涵洞水泥路面橋1座。
農業發展
鍬峪鄉位於渭源縣南部,地處原始森林的林緣地帶,這裡雨量充沛,土質肥沃,高寒陰濕,晝夜溫差大,給林業育苗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峽口村農民瞄準這幾年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需要大量苗木的機會,積極爭取縣科協和鄉政府的支持幫助,於2003年牽頭成立了鍬峪林業種苗技術協會,從而把分散的育苗戶與廣闊的大市場需求對接起來,在帶領當地農民致富的道路上發揮了領頭雁的作用。協會會員由起初的5戶發展到130多戶,輻射到鍬峪、蒲川、蓮峰、會川等南片鄉鎮,已形成6個不同區域育苗基地,規劃面積1400畝,完成育苗360多畝,苗木品種有華北落葉松、
日本落葉松、油松、
雲杉、馬尾松、白皮松、
三倍體毛白楊、
金絲垂柳等近20個品種。“栽下梧桐樹,不愁鳳凰來。”每年春秋兩季,青海、寧夏、內蒙、河南等地的老闆紛至沓來,協會生產的苗木以其質量優良、價格合理而走俏市場,年出圃苗木2500多萬株,產值203萬元,會員戶年純收入高的可達到10萬以上,一般都在1萬元左右。青翠鮮活的小苗木不但鼓起了民眾的錢袋子,而且綠染家鄉的山頭。在李文平的帶領下,協會每年都無償為家鄉捐獻苗木,已累計完成荒山造林630多畝。 鍬峪鄉地處渭源縣南部二陰區,氣候涼爽、雨水充沛、晝夜溫差大,特別是夏秋季無高溫,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資源,對食用
百合生育極為有利。部分農戶引種栽培成功,生產的百合產量高、品質佳、銷路好、效益高。加之產品供不應求,導致價格持續上揚,其高額利潤回報激發了周圍民眾種植食用百合的積極性。該示範點在建設上,主要有如下特點:一是政策引導、資金扶持。鍬峪鄉對食用百合這一特色農產品進行重點培育,採取得力措施.因勢利導,眼盯市場搞調整,引導民眾擴大種植面積,並從資金、技術等方面加以扶持,配套支農信貸資金100多萬元。二是技術宣傳,擴大影響。專門選配抓點領導3名,配備農技人員6人,開展專題培訓班2期,受訓66人,建立示範戶36戶,促使食用百合種植面積由4村500多畝發展到7村1000畝,其中輻射帶動農戶230戶,帶動面積達500畝。三是企業參與,訂單生產。
特產
土豆(馬鈴薯):
渭源縣位於
甘肅省中部,地處西秦嶺山脈南動地槽與黃土高原台地交匯地帶,該縣氣候冷涼且南北差異大,北部冷涼偏旱,南部高寒陰濕,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病害發生輕,傳播病毒媒介昆蟲少,所產馬鈴薯種薯品質優良,種性強,帶病少,異地調種增產潛力大,為馬鈴薯種薯繁育的理想區域,是甘肅乃至周邊省區馬鈴薯良種供應基地,為“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當前馬鈴薯產業已成為世界性的“
朝陽產業”。這對渭源馬鈴薯良種繁育是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
時下,走進渭源縣馬鈴薯種薯主產區會川、五竹一帶,放眼望去,標準化管理的數千畝馬鈴薯良種網棚銀波蕩漾、碧浪起伏,機械化耕作的種薯
大田,壟溝分明,長勢喜人,遍野盛開的薯花濃郁芬芳,沁人心脾,成為渭水源頭一道靚麗的“特色產業風情線”。
渭源縣獨特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決定了其馬鈴薯種薯繁育的資源優勢。面對新世紀建設現代農業的機遇和挑戰,縣委、縣0按照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產業最佳化升級,突出在馬鈴薯種薯生產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上做文章,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從2000年前的不足10萬畝增加到40萬畝,2010年全縣馬鈴薯總產值達到4.1億元,占到一產比重的46.38%,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收入1267.43元,點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7.86%。
推進標準化與優質化相結合,堅持以抓好“綠色牌”、“標準牌”為載體,先後完成了“渭源縣馬鈴薯種薯”原產地標記認證,註冊了“五竹”、“渭
河源”牌種薯商標,被中國農學會特產之鄉組委會命名為“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被
甘肅省農牧廳認定為甘肅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渭源馬鈴薯種薯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品牌效應逐步顯現,所產種薯遠銷
新疆、內蒙等10多個省市,年外銷馬鈴薯種薯40多萬噸。
鍬峪地處渭源縣南部,氣候陰濕寒冷,毗鄰五竹地區,幾乎每家都會種一些馬鈴薯,有的是準備秋收後賣出,有的則是自己做飯吃。可以這么說吧:鍬峪人就是吃土豆長大的。
渭源馬鈴薯種薯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粉條:
粉條是以豆類、薯類和
雜糧為原料加工製成的絲狀或條狀乾燥澱粉製品。粉條加工在我國有千餘年的歷史,各地均有生產,呈灰白色,黃色或黃褐色,為乾製品粉條按形狀又可分成圓粉條和寬粉條兩種。
特點:馬鈴薯粉條,色白,條細,養分多。適於熬菜,烹炒和涼拌菜用。
粉條的加工方法:
1、手工工藝流程:選料提粉→配料打芡→加礬和面→沸水漏條→冷浴晾條→打捆包裝。
2、機械化加工方法:
漏瓢式工藝流程:澱粉原料→制芡糊→合粉揣揉→抽氣泡→漏絲成型→
煮粉糊化→冷卻撈粉→切斷上掛→冷凝→冷凍→解凍乾燥→(壓塊)包裝→成品冬粉。鍬峪村二隊有一家加工土豆粉條多年的廠子,老闆叫王忠,從事粉條加工和買賣多年,機器也不斷升級,方便了附近農民的粉條加工。
塗布工藝流程:精製澱粉原料--調漿--塗布--糊化脫布--預乾--時效--切絲成型--乾燥--包裝--成品粉條,從鮮粉到成品加工時間只需2小時,實現時效可控化,大幅恢復馬林薯核心功能。
擠出式加工工藝流程:配料與打芡--合漿--下料--加熱成熟並擠出--冷卻--乾燥--定長切割--包裝。
黨參:
渭源縣是古老渭河的發源地,地處西秦嶺山脈的南部地槽與黃土高原台地的交匯地帶。北部乾旱山區黃土層深厚,適合種植黨參,皮肉堅實,清香甘甜,質量優良,被譽為“黨參故里”。
素有“千年藥鄉”之稱的渭源縣,盛產黨參、
當歸、黃芪等名貴中藥材,尤以黨參質量最佳,自古就有“黨參故里”之說,2002年被中國農學會特產之鄉組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黨參之鄉”。該縣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按照“南歸北參川芪”的布局,形成了北部黃土梁峁溝壑乾旱區黨參種植基地,2009年種植面積達8萬畝以上。為了維護和提高“
渭源白條黨參”在國內外市場的信譽度和知名度,切實保護生產者、使用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縣上積極進行“渭源白條黨參”證明性商標相關資料的收集、撰寫和申報工作,2008年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受理,經過一年多的公告評審,正式註冊。
渭源白條黨參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渭源白條黨參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渭源白條黨參為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當歸:
當歸,拉丁文名:Angelica sinensis,別名
乾歸、秦哪、
西當歸、岷當歸、金
當歸、
當歸身、涵歸尾、土當歸多年生
草本植物,在中國分布於甘肅、
雲南、
四川、青海、陝西、湖南、湖北、貴州等地,各地均有栽培。當歸的根可入藥,是最常用的中藥之一。當歸也可用於滷製品配料中,其主要特點是去腥增香,增加肉製品和藥香味。藥用價值: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
鍬峪人民種植當歸比較普遍,當歸對鍬峪人名來說是一種
經濟作物。
黃芪: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
草本,高50-100
厘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產於
內蒙古、
山西、
甘肅、
黑龍江等地。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
機體免疫功能、
保肝、
利尿、
抗衰老、抗應激、
降壓和較廣泛的
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
停滯,
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
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由於長期大量採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有趨於絕滅的危險。為此確定該植物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在鍬峪可以說家家都種,而且種植面積還比較多,個頭大,尺梢長,長姿端正,可謂優品。鍬峪人民歡迎各位中藥材老闆前來考察,同時也希望我們的中藥材能有一個好銷路。
其他:
當然了 ,還有好多其他特產,歡迎大家補充和指正。後續會更新一些照片。
歡迎大家來鍬峪考查,鍬峪人民歡迎您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