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錯誤的教育》總計二十六章。小說的主人公漢納菲是梭洛州一個土著貴族家庭的獨生子,幼年喪父,母親和舅父望他日後能光耀門第,從小就把他送到首都雅加達讀書,讓他寄住在一個荷蘭人家中。漢納菲在荷蘭中學念了三年書就輟學回家,不久便當上了副州長的秘書官。由於長期接受殖民教育的結果,漢納菲對自己民族的文化、風俗和宗教習慣視若糞土,看不起同胞鄉親,一心希望自己能取得與荷蘭人同等權利和社會地位。
少女柯麗,是個法印混血兒,六歲喪母。她父親是個法國人,視她為掌上明珠,漢納菲與柯麗青梅竹馬,情投意合。漢納菲向柯麗求愛,柯麗徵求父親意見,父親以自己娶了東方女子為妻一生遭人冷遇為例,說服女兒斷絕情絲。經過一番痛苦思索之後,柯麗避開漢納菲,去雅加達讀書。漢納菲聞訊大病一場。病癒後,母親要他娶舅舅女兒拉比雅為妻。為報答舅父昔日供自己上學的恩情,也為了使母親不過於傷心,他勉強同意了這門婚事。婚後,漢納菲輕視拉比雅,百般欺凌。
兩年後拉比雅生了一個兒子,但漢納菲對百依百順的妻子仍然蠻橫無禮,因此而遭人們非議。一次,正當漢納菲無禮藉故侮罵妻子時,被一條瘋狗咬傷,送往雅加達就醫。漢納菲反而覺得因禍得福,因為他知道柯麗正在雅加達。這時,柯麗父親已病逝,她所得到的遺產十分有限。在舉目無親的狀況下她也十分思念漢納菲。他們在雅加達重逢,舊情復燃。
為了和柯麗結合,漢納菲一方面請求調往雅加達,申請加入歐洲籍,另一方面給母親寫信,與原妻拉比雅離婚。他以為這樣可以與柯麗白頭偕老,過上幸福如意的生活。不料結婚前夕,柯麗朋友的父親得知漢納菲是土著人,臨時變卦,不願出借莊園供他倆舉行婚禮。他們只好在一偏僻之地草率成婚,婚禮如同喪禮,充滿不快。婚後更不如意,他們既遭到白人社會的排斥,又受到土著人社會的唾棄,人們不願與他們往來。由於寂寞無聊,精神沮喪,雙方又都高傲自信,因此夫妻間常生口角。
不久,漢納菲無端懷疑柯麗有了外遇,逼迫柯麗招認。柯麗憤而出走,去三寶壠一家孤兒院當保姆謀生。這樣漢納菲處境更為狼狽。他逐漸認識到自己錯怪了柯麗,多次向她寫信認錯,但信卻被退回。最後他去三寶壠向柯麗當面賠罪,但為時已晚。柯麗患了霍亂住進了醫院。臨終前她寬恕了漢納菲。漢納菲悲痛欲絕,後悔自己坑害了兩個女人。他回到母親身邊懺悔自己的罪過。他認識到自己的不幸是“錯誤的教育”造成的,希望他的兒子不要步他的後塵。最後,他服毒自殺,了此一生。
作品目錄
一、兩個朋友 二、父親和女兒 三、不是母親的過錯 四、亂了芳心 五、青春心情 六、飛上藍天 七、母親和兒子 八、母親強迫給他的妻子 九、違背母命 | 一O、重逢 一一、在一起 一二、妻子和母親 一三、斷絕關係 一四、認識生活 一五、結婚 一六、生活的風波 一七、破裂 | 一八、在新的道路上 一九、婆婆和媳婦 二O、從黑暗走向光明 二一、愛情 二二、幾乎發瘋 二三、石頭拋得再高,還是落到地面 二四、回家 二五、報應 尾聲 |
創作背景
1596年6月,
荷蘭商人組織的第一支殖民先遣隊首次闖入
印度尼西亞。1602年,荷蘭為了加強對印尼的掠奪,成立東印度聯合公司(簡稱東印度公司)。1610年,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亞設定總督,它不僅是從事貿易掠奪的機構,而且是進行侵占殖民地的機構。從此,印度尼西亞淪為荷蘭的殖民地。長期的殖民統治,給印度尼西亞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日益貧困,民不聊生。1926—1927年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全國各地武裝大起義。這次民族武裝大起義給荷蘭殖民者以沉重的打擊。起義失敗了。民族獨立問題成為每個愛國者面臨的嚴重問題。慕依斯的長篇小說《錯誤的教育》,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於1928年出版。
人物介紹
小說主人公,是個土著少爺,自幼寄養在荷蘭人家裡,接受西方“文明教育”。在殖民教育的毒害下,漢納菲背叛了自己的民族。他一心想當歐洲人,想拚命擠進殖民統治者的行列。後來,他雖然在形式上成了歐洲人,但實際上還是一個土著,他的行徑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歧視,洋奴的日子並不好過。他和印歐混血姑娘柯麗的愛情,遭到殖民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他們處於孤立的境地,最後形成悲劇的結果——柯麗含怨死去,漢納菲服毒自殺。漢納菲是一個典型的洋奴形象。作者通過漢納菲這一形象,對背叛民族的洋奴進行辛辣的諷刺。
小說女主人公。柯麗雖然是個法印混血兒,但因為她長期生活在白人圈子裡,有意無意地總覺得自己比印度尼西亞土著人高出一等。她與漢納菲結婚後,種族歧視的陰影仍然籠罩在他們的夫妻生活之上,最後導致家庭破裂,雙雙身亡。
漢納菲舅舅的女兒。漢納菲為報答舅父昔日供自己上學的恩情,也為了使母親不過於傷心,他勉強同意了母親安排的這門婚事。婚後,漢納菲輕視拉比雅,百般欺凌。兩年後拉比雅生了一個兒子,但漢納菲對百依百順的妻子仍然蠻橫無禮,因此而遭人們非議。
作品鑑賞
主題內容
《錯誤的教育》以一對不同種族青年的戀愛糾葛和家庭破裂為主要情節,揭示了殖民地社會尖銳的民族矛盾和荷蘭殖民政府推行的種族歧視政策及殖民地奴化教育給印度尼西亞民族帶來的嚴重惡果。漢納菲的悲劇主要在於他滿腦子的洋奴思想,數典忘祖,一心想當棕色皮膚的洋人。他常對荷蘭人說:“眉南加縣是個美麗的地方,就可惜住的是眉南加人。”為了與柯麗結婚,他遺棄前妻,加入荷蘭籍,自以為成了“歐洲人”,便可以在白人社會過上稱心如意的幸福生活。但現實無情,他背棄本民族的行為不但遭到土著人的唾棄,也為白人社會所責備,最後孑然一身,處境狼狽。
作者用了許多篇幅描述了白人社會和土著人社會對漢納菲婚姻的鄙視、敵對態度,以及男女主人公在嚴酷的社會逼壓之下的煩躁與痛苦的心情,形象地說明了這場愛情悲劇的根源激起人們對殖民政府推行的種族歧視政策的義憤,這為推進20年代印度尼西亞人民民族獨立意識的覺醒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進一步高漲起到了歷史的進步作用。但是,作者主觀上把這個悲劇僅僅歸咎於“錯誤的教育”,似乎只要能採取“正確的教育”,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悲劇也可避免。慕依斯曾作如此分析:“漢納菲犯了什麼錯誤?他不知道。如果他進一步深入地想一想,他就能了解到在他所受的教育中有錯誤的東西。還是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母親細心地撫養他。隨後他脫離了母親的教誨,到荷蘭人家裡去受教育,同東方人斷絕了往來。”所謂“同東方人斷絕了往來”,在作者看來,是因為沒有受到以伊斯蘭教精神為基礎的傳統教育,身為東方人,卻切斷了與東方傳統的精神紐帶,因此悲劇在所難兔。作者的這一認識,顯然沒有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反映了他思想上企圖以伊斯蘭精神去抵制殖民奴化教育的觀點。
藝術特色
作者善於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徵,以細膩的筆觸把人物的內心世界揭示出來,使讀者更深刻地了解人物性格的本質,從而更好地了解造就人物性格的社會本質。小說的故事情節富有戲劇性,但不落俗套,人物命運的起落乃是殖民地社會的本質所造成的,因此讀者會從殖民地社會的本質去尋找產生人物悲劇的答案。此外,作者在語言方面也大有建樹,他使用的語言更接近於現實生活的語言,人物的語言都個性化,表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氣質,顯得自然而流暢。
作品影響
《錯誤的教育》是印度尼西亞資產階級文學中第一部反映民族矛盾的長篇小說,該書出版後,很快五次再版,成為燴炙人口的暢銷書。並且獲得1969年印尼政府首次頒發的文學獎,在印尼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品評價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梁立基:《錯誤的教育》是20世紀20年代印度尼西亞文學中唯一的一部以民族矛盾為題材的優秀長篇小說,在印度尼西亞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出版信息
《錯誤的教育》於1928年首次出版。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由陳霞如翻譯的漢譯本。1984年,花山文藝出版社又出版了由俄文轉譯的該小說,譯者白雲。
作者簡介
阿布杜爾·慕依斯,又以阿布都爾·慕依斯(1890—1959),20世紀上半葉民族主義者,伊斯蘭聯盟的領導人之一,小說家。他於1890年出生於蘇門答臘武吉丁宜的一個富有家庭。1905年在故鄉一所荷蘭學校畢業後,到雅加達荷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因病輟學。後從事新聞工作,曾在萬隆新聞機關當記者,常在報刊上發表小說、論文和小品文。1928年,他完成長篇小說《錯誤的教育》。由於他積極參加社會政治活動,反對殖民主義,曾多次被荷蘭殖民政府逮捕,軟禁多年。即使出獄後也限制他的活動,他的文學創作更受限制。1933年發表長篇小說《美滿姻緣》。直到印度尼西亞獨立以後,慕依斯才重新創作反殖民主義題材的小說,如歷史小說《蘇巴拉蒂》(1950)以及續篇《蘇巴拉蒂之子羅伯特》(1953)等。晚年他創作了不少兒童文學作品。此外慕依斯還從事翻譯工作,曾翻譯了
塞萬提斯的《
堂·吉訶德》、
馬克·吐溫的《
湯姆·索亞歷險記》等。1959年6月17日,慕依斯在萬隆逝世,享年七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