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教育“七要七不要”

孩子的自我意識和正確認識自我最重要,了解什麼是最有價值的以及和將來成功、掙錢有關的就多關注,多學習;爭取在大學畢業前找到自己的優勢,不要只在考試上領先。但凡抱著“不平凡、爭第一、做最好”的態度,一心想塑造自己孩子為“神童”的家長,實際是欠缺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指導。即使孩子真的有成為神童的潛力,在這樣急功近利思想催使乃至摧殘下,遲早會變成江郎才盡的“仲永”的。其實,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有平凡的意識,無論何種地位,不平凡的只是優勢、能力、學識、機遇,但必須保有一顆平常心而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親職教育“七要七不要”
  • 外文名:The home education “seven want seven not to want” ;Family Education, "7 to 7 instead of"
  • 教育對象:孩子
  • 要求:要德育為首 不要重智輕德
內容,附錄,

內容

(The home education “seven want seven not to want” ;FamilyEducation,"7to7insteadof")。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親職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父母應該給孩子怎樣的家教呢?
要德育為首不要重智輕德
重智輕德是一種普遍傾向。許多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業和分數,一開口就是“考多少分,排多少名”,而對孩子的思想品德以及理想、興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則不聞不問。對孩子的獎懲隨其考分高低而起伏。考好了,笑逐顏開,有求必應;考差了,陰雲翻滾,橫眉冷對。弄得許多孩子心力交瘁,自暴自棄,離家出走,甚至出現生命危險。優秀的家長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孩子“學會做人”,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益於社會的合格人才。“馬家爵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震驚和反思。
要循序漸進不要拔苗助長
不少父母對孩子實施超前教育。一歲教識字,二歲背古詩,三歲學計算,還要教外語。課本沒弄懂,又去聽奧數。還有鋼琴、舞蹈、繪畫、書法等各類藝術特長班,莊稼生長有季節,孩子成長有過程。揠苗助長會使莊稼枯萎,教育孩子急於求成,其結果是欲速不達。家長要根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生理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因人而異,循序漸進,為孩子創設一個有利於健康成長的舒適的教育環境。
要以身作則不要其身不正
俗語云:“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有些父母文化底蘊和道德修養不足,他們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如何會高大?他們的教育話語怎能有分量?因此,父母首先要正己,為孩子樹立一個勇於拼搏、積極進取、愛憎分明、樂觀、自信、開朗、友愛的榜樣。這樣,當孩子每天“閱讀”著父母這部大書時,必定會受益匪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會自然形成,親職教育也會事半而功倍。
要民主和諧不要家長專制
受傳統影響,一些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聽話”與“順從”,缺乏民主平等式的教育。孩子在家庭中幾乎沒有發言權、參與權和選擇權,許多孩子自身的事情也要由家長說了算。父母打罵管教孩子是自家的私事。孩子沒有隱私權:信件被拆開,書包和口袋被搜查,抽屜的鎖被撬開,日記被偷看,行為被跟蹤——這些做法不僅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人格與自尊,而且也大大削弱了家長的權威,束縛了孩子獨立自主的精神和創造性。目前,社會需要民主和諧,家庭也需要民主和諧。家長要“信任孩子”、“賞識孩子”,賞識孩子所取得的點滴成績;此外還要“善於傾聽”,傾聽孩子的不同見解,傾聽孩子的苦與樂訴說,和孩子做知心朋友。
要家校協作不要我行我素
有的家長對孩子寵愛有加,生怕子女吃苦受累,學校搞點勞動,怕累著;做衛生,怕孩子髒著,還有的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不聞不問,放任自流。有的甚至對學校和教師橫加指責,造成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深刻裂痕。實際上,孩子的成長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的密切合作。家長要注重家校聯繫,要通過校訪、電話、書信等形式了解學校、了解教師、了解孩子。從而有的放矢的教育孩子。
要協調一致不要隨意施教
親職教育往往有這種情況:父母要嚴格要求,而祖父母(外祖父母)卻流於遷就;有的主張“教育成才”,有的卻說“樹大自然直”,如此等等,互相矛盾,弄得孩子無所適從,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教育孩子應該值得我們思考。作為孩子的家長要在施教之前通過學習、分析、交流而達到統一。不是誰年齡大、輩分高就聽誰的,而是誰的意見科學,符合孩子的實際就聽誰的。家庭成員有了科學的統一的教育指導思想,有了統一協調的行動,親職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要嚴愛有度不要打罵溺愛
不少家長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這本是無可非議,人之常情。然而,孩子有一點小錯誤,有些家長就不分青紅皂白,一味的打罵孩子;反之有些家長包庇孩子,忽視孩子的缺點,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這兩種方式都是教育的失誤。合格的家長要注重和孩子的溝通,要嚴愛有度,要建立賞罰分明的激勵機制,要關心和關注孩子成長的每個環節,採取多種教育方式來促使孩子在和諧健康的環境中成長。

附錄

附一: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策略
爸爸和媽媽意見一致、做法一貫,對寶寶建立生活規則非常重要。完全讓寶寶根據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決定應該做什麼、怎么做,這會讓寶寶感到無所適從。父母有義務幫助寶寶了解世界,遵守應該遵守的規則。“隨便怎樣都行”的態度是不可取的。把寶寶看成有獨立思考的人,是這個時期父母應該認識到的,父母需要的是提供“諮詢服務”“技術幫助”“心理支持”、“物質基礎”。更多地讚許和鼓勵寶寶,寶寶會積極地評價自己,這對寶寶未來的人生意義重大。學會接受他人幫助,並幫助他人是很重要的,培養寶寶助人為樂的精神,對幼兒未來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寶寶身心健康大有補益;寶寶幼時成長環境是否安全,對寶寶日後發展獨立性和創造性非常重要。讓寶寶學會主動做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讓寶寶通過自己的能力,影響周圍的環境,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事物發展的方向。
附二:親職教育中的幾個不要
前面我們聊了親職教育中的種種誤區和家長最常犯的錯誤,現在我們再來聊聊親職教育中應該注意的幾個不要。
  1. 不要說孩子笨  有時在我們著急上火的時候,也許會對孩子說:“你怎么這樣笨!”或者“你是木頭人嗎?”每當這類有傷孩子自尊的話脫口而出時,都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給孩子心理蒙上陰影。如果這句話成了家長的口頭禪,一個沒有主見、沒有自信、呆頭呆腦的笨孩子可能真的會誕生。
  2. 不要恐嚇孩子  有時,對調皮、貪玩或屢教不改的孩子,我們也許會說:“再不聽話,就讓大灰狼來吃你。”或者說:“老妖精來了,還不快跑?”每當這些恐嚇孩子的話語講出來的時候,確實能起短暫的效果。但是它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也是巨大的,有些甚至是無法挽回的。一些孩子怕生人、怕黑、怕獨處很可能就是由於小時候家長的恐嚇教育造成的。
  3. 不要賄賂孩子  有些家庭,夫婦雙方有矛盾,為了擴大勢力,都想拉攏孩子,想讓孩子站在自己一邊,而手段多數是賄賂。也有一些家庭,為了孩子能夠取得好成績,或者實現別的什麼目標,就採取許諾、賄賂的辦法。比如“你如果做得怎樣,我就給你什麼獎勵”,以此刺激作為動力。但這的確不是個好辦法。  前一種賄賂會把孩子攪進父母的是非之中,也往往造成孩子是非觀念的混亂,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而後一種賄賂,會引發孩子做事的動力由內轉向外。這樣不利於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目標,他學習不是為提高自己,而是為了物質獎勵。當他不需要這些獎勵的時候,他的動力也就沒有了。
  4. 不要過度保護、監督孩子  過度保護、監督孩子是很多家長所犯的通病。他們總覺得孩子還小,還不能獨立。因而對孩子的方方面面進行全方位、掠奪式保護。但這樣過度保護,會挫傷孩子的自我觀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因為當父母過分保護孩子時,其實也是在告訴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長此下去,就會塑造出一個沒有生活獨立能力,凡事依賴父母、縮手縮腳的孩子。所以,我們應該把“只要孩子能做,決不包辦代替”當作座右銘。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創新精神,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5. 不要對孩子嘮叨不休  嘮叨是80%以上家長的通病,也是幾乎100%孩子反感的父母的缺點。  父母之所以嘮叨,是覺得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現不合自己的要求,但又怕孩子不注意、不改正,因而時時提醒、事事提醒,這樣就形成了嘮叨的習慣。而孩子呢又恰好反感父母這樣的做法。他們認為:有些話說一遍已經夠了,沒有必要不停嘮叨。過分嘮叨,會使孩子覺得父母認為他沒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會產生厭惡,甚至產生很強的逆反心理,專門和父母對著幹,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糕。其實,有條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做父母的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嘮叨。
  6. 不要強迫孩子盲目服從  強迫孩子盲目服從也是許多家長常犯的錯誤。其根源還是我們靈魂深處家長專制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我們往往出於為孩子好的目的,卻做出了不尊重孩子、違背孩子意願,甚至傷害孩子的事情;我們常常強迫孩子停下他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做一些孩子痛苦但家長認為重要的事情。很多時候,孩子沒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有的只是盲目服從。  長此下去,不但扼殺了孩子的個性,也剝奪了他分析、思考、判斷、選擇的能力。就這樣一個滿身耳朵,卻沒有腦袋的孩子產生了。這樣的結果,也絕對不是我們家長所想要的。有時候,如果你想要孩子丟開他正做的事,聽你的話做別的事,應事先提醒孩子,等一會要他做什麼。同時,也要允許孩子在服從命令之前有抱怨的自由。
  7. 不要掩蓋孩子的錯誤,不要過分縱容孩子  犯錯誤是孩子的共性和權利,孩子在不斷地犯錯誤,然後改正錯誤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從而成長、成熟。  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家長就必須及時提醒、糾正。但是,往往有一些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要么視而不見,要么採取掩飾、縱容的方式對待孩子的錯誤。我覺得作為父母,適當地寬容孩子的缺點、錯誤是可以也是必需的。但過分縱容孩子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因為孩子遲早要長大成人,要走上社會,有些在家裡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難說了。因此,縱容孩子只會剝奪孩子潛在能力的發展,阻礙他成為能幹、獨立、能自我調節的人。
  8. 不要用不一致的規矩管教孩子  用不一致的規矩管教孩子是部分家長常犯的錯誤之一。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隨意性很強,沒有原則、沒有規矩,或者父母憑自己的喜怒隨意設立規矩。孩子同樣的行為,有時遭到處罰,有時得到表揚,有時則任由他去。這樣就會使孩子感到困惑,不知道究竟怎么做是對的,怎么做是錯的。長此以往,不但使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喪失,而且會使孩子養成沒有是非標準、凡事可以隨自己情緒而改變的無賴習氣。  所以,孩子需要家長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規矩來教育他。但家長還要注意不要定不適合孩子年齡的規矩。假如你希望一個兩歲的孩子同五歲的孩子一樣守規矩顯然是不科學的。因為你期望於他的,是他的年齡不可能達到的行為水平。
  9. 不要對孩子濫用獎勵  濫用獎勵也是一些家長常犯的毛病。大人們常說:“如果你做到什麼,我就獎勵你什麼東西”,“如果你考試達到多少分,我就獎勵你什麼東西”這樣拿獎勵來糾正孩子的錯誤,或者拿獎勵激勵孩子進步的方法,實際上是對孩子的賄賂,是非常錯誤的教育方法。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培養了孩子懶惰和不正確的價值觀。  我曾看過一幅漫畫:一個孩子拿著100分的試卷,爸爸獎勵了他100元錢;第二次,孩子拿著90分的試卷,媽媽獎勵了他90元錢;第三次孩子拿著88分的試卷,奶奶獎勵了他88元錢;第四次,孩子拿著50分的試卷,向爺爺要50元錢的獎勵,卻遭到了全家人的責罵。這幅漫畫很好地諷刺了亂用獎勵的惡果。  我覺得,我們在要求孩子做什麼事的時候,應該有個標準。做好了表揚,做不好批評。有時候也可以象徵性地來一點小小的物質刺激,但不能濫用,更不能拿獎勵作為糾正孩子錯誤的方法。比如學習就是孩子的職責,考好了應該表揚、肯定,但以考多少分為依據獎勵多少錢的做法,就大錯特錯了。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切記:不能濫用獎勵。
  10. 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  有些家庭,家庭關係不和諧,夫妻之間常常吵鬧。修養好的,還能顧及孩子,儘量避開孩子;修養差的,則根本無所顧忌,甚至專挑孩子在的時候吵鬧。這樣吵鬧的結果,既破壞了家庭歡樂、和諧的氛圍,又影響了孩子正常的心理發育,還會讓孩子看不起父母。  也有一些家庭,父母因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致而公開爭吵,這樣就會使孩子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聽誰的好。最後往往都是按一方的意見行事,長此下去,起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不說,還使得讓步的一方在孩子眼中的地位下降。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最好保持一致。如果真有非常大的分歧,也要避開孩子進行討論。不要讓孩子感到只有一個人說了算,以免一方不在場時,另一方不起作用。
  11. 不要將孩子的缺點揪住不放  生活中總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過嚴,將孩子的缺點、過錯揪住不放。  可能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提醒孩子、教育孩子,但他們這樣做的後果恰恰是挫傷孩子、打擊孩子、不斷地強化孩子對自己缺點的認同感,反而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有時也可能激起孩子的反感,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極思想。  比如一個膽小、見了生人不愛說話的孩子,家長不是表揚他的大方、勇敢,而是一遇到生人就說:“我這孩子膽小,不愛說話。”家長已經給孩子下結論了,還怎么讓孩子開口說話?還有就是,有的家長不停地說自己的孩子貪玩、調皮、不愛學習。時間一長,孩子真的不愛學習了。為什麼呀?因為你已經給孩子貼上不愛學習的標籤了。  在我20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每個學生身上都有這樣、那樣的優點和不足,如果你能不斷地發現並表揚他的優點,有意淡化他的不足,時間一長,他的優點會更加突出,不足反而漸漸地消失了。同理,我們進行親職教育也一樣,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有意淡化不足,這樣也許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此,我要送大家一句話:“對於孩子,優點說了不得了,缺點不說漸漸少。”不信你可以試試。
  12. 不要打擊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基本特徵,既是孩子認識事物、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又是孩子創新思維的精神源泉。  對於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他們這也好奇、那也新鮮,因此他們常常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稀奇古怪的想法和不合常理的舉動。對這些可貴的表現,有的家長能因勢利導,從而培養了孩子愛發問、愛思考、愛探索的好習慣,進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但也有部分家長,他們很煩孩子的問題,很怕孩子的提問,對孩子可貴的好奇心,往往報以冷漠的拒絕或無情的打擊。他們常常批評孩子:“你怎么這么多話這么多問題,少問些問題好不好?”或者說“你問的問題多傻”“你的想法多可笑”“快別這樣,人家知道會笑你的”。就這樣,一個對外部世界充滿渴望、充滿好奇的孩子,漸漸變成一個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不求進步、循規蹈矩、缺乏熱情、缺乏創新精神、平靜而平庸的人。而這一切都源於他的好奇心的喪失。  所以我們在進行親職教育的時候,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千萬不要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千萬千萬!
  13. 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  對孩子報有希望,是每一個家庭,也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共同情懷,也是我們花大力氣進行教育投入的根本原因。但是對孩子期望過高,當脫離了孩子自身實際能力閾限的時候,期望就會變成束縛、變成壓力、甚至是災難。  我們常常看到、聽到因為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太嚴而使孩子產生精神障礙或是自殺的悲劇。我們自己也常常因為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辛苦,自己也辛苦;在達不到目標時,孩子痛苦,自己也失望。我們常常要求孩子次次考試都得第一,各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最好是滿分。我們常常要求孩子這也優秀、那也出色,但仔細想想,一個孩子能夠承載那么多的期望嗎?再說了,大家都想當第一,那么誰當第二?畢竟第一隻有一個,更何況孩子得不得第一、考不考得出好成績,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外,還有學校、家庭氛圍、老師水平以及家長的遺傳基因等因素。我們怎能不顧實際而一再要求孩子呢?所以我們應當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的適當希望是可以並且是必須的,但希望太高反而適得其反。大家一定要記住:“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俗語。  以上十三條是我們在進行親職教育的時候應該注意的,此外我們還應該注意不要過分表揚或批評孩子。適當的表揚有利於孩子樹立自信心,但不停地過分表揚,結果卻容易適得其反,使得孩子做一點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揚,否則就不做。過分批評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長只要指出錯在哪裡就可以了,這樣可幫助他們吸取教訓。家長還要注意不要過分民主,否則會把孩子寵壞,變得為所欲為。也不要對孩子發脾氣,因為父母向孩子大發雷霆雖然可以一時震住孩子,但長遠來看其威信卻降低了。家長應該在孩子面前少發脾氣,如果控制不住,可以先平靜一下,然後再回來對孩子嚴肅地指出他的錯誤,這樣效果會更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