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字的尖叫:細數那些被誤解的錯字

錯字的尖叫:細數那些被誤解的錯字

錯字的尖叫:細數那些被誤解的錯字》主要講述了,在我國眾多的名勝古蹟中,遍布著流傳久遠的楹聯匾額、摩崖碑刻,其中不乏古人題字,我們習慣於按照當前的文字系統進行辨識和解讀,若有不符,便妄加揣測,或者武斷地認為古人寫錯字,或者以為這樣寫大有深意。有些導遊還信口雌黃,誤導遊客,以訛傳訛,積非成是。鑒於此,《錯字的尖叫:細數那些被誤解的錯字》從文字學和書法的角度探根求源,以期還歷史以真相,還古人以公道。

基本介紹

  • 書名:錯字的尖叫:細數那些被誤解的錯字
  • 作者:楊立新
  • ISBN:9787511523624
  • 頁數:231頁
  • 定價:¥36
  •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人民日報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後記,

內容簡介

《錯字的尖叫:細數那些被誤解的錯字》是書法、新聞雙料博士楊立新的精心之作。作者基於漢字的創造與發展規律,結合每一個具體漢字的字源及其演變,正讀釋義了中國名勝古蹟題刻文字。
《錯字的尖叫:細數那些被誤解的錯字》是兩千年來名人錯字大翻身,徹底顛覆了導遊口中的美麗傳說;是歷史、旅遊、書法、文字相融合的趣味書,是有修養、有氣質、有格調、有節操的文化書。首師大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院長劉守安作序。

作者簡介

楊立新,男,安徽宿州人,博士。現為人民日報社總編室一讀室主任,主任編輯。先後獲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學位和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博士學位,分別師從方漢奇先生、歐陽中石和劉守安先生,主要從事中國文化、中國書法和新聞學的研究以及書畫創作、書畫文物鑑定等。

圖書目錄

錯字辯誣篇
不識廬山真面目
戲說孔府楹聯斯文何在?
亂解“蘇堤春曉”令人噴飯
磐陀石下文字辯
聰明泉咋把人整糊塗?
孔子墓前鬧文字笑話
雲居寺“怪字”難倒專家
山海關人為啥字爭論不休?
書院怎成了沒文化的地方?
怪哉!兩名校學生不識校名校訓
康熙為何寫三點水的“焦”?
蔣介石:“烈”字少一點,烈士少一點?
李敖少見多怪糾“錯字”
錯字平反篇
玉字澄清萬里埃
武夷山的文字冤案
真娘為何成了“假娘”?
歐陽修:“文章太守”咋成“風流太守”?
“峰”字暗藏康熙尋父秘密?
“碑”字少一撇是林則徐自寓丟“烏紗”?
郭沫若50年後的文字公案
為“出現最多的錯字”平反
“天下第一錯字”原是謬說
揚州個園裡的怪字
西遞“錯字聯”本無錯誤
被誤讀的平遙古縣衙
宜昌要給大書法家米芾改“錯字”?
錯字解謎篇
亂花漸欲迷人眼
趵突泉的500年難解之謎
試解“碧山吟社”之謎
再探頤和園“復殿留景”背後秘密
神秘大佛的神秘文字
聚訟紛紜的比干墓碑
“徐園”中藏有一隻虎?
紹興沈園“井”中探秘
濟南名士軒上的“三點”謎團
長壽石讓人過一年小一歲?
白馬寺解“文字禪”
登華山想起了孔乙己
曹操唯一傳世書法竟有錯字?
錯字辨惑篇
山重水複疑無路
棲霞寺的文字之爭
李白遍地被“壯觀”
乾隆去“巫”為哪般?
李鴻章:錯字暗藏“中國夢”?
張謇為何寫三條腿的“焉”?
風雨滄桑話“國”字
辨“善”
古人為何愛“缺德”?
古人為何喜“少慧”?
想說“第一”不容易
“琅琊”變身幾不識
從“廈”字看古今人的不同心理
後記

序言

中國的漢字與書寫漢字所造成的“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漢字與書法構成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國人棲息、生活的家園,到處遍布著華夏民族卓越文化創造的遺蹟,到處撒落著漢字與書法——那獨特的具有中華文化典型性的寶貴的文字元號。那些鐫刻在石頭、木頭以及其他各種材料上的漢字,或作為命名而寫,或作為“點睛”的文辭,與名勝古蹟一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成為中國文化的經典,同時也成為遊客、觀眾、讀者注目、識讀、理解與觀賞的對象。由此,對名勝古蹟漢字題刻的誤讀、多義理解與過度闡釋等可能就是經常發生的現象。本書作者就是在多方考察與蒐集名勝古蹟題刻文字的基礎上,對名勝古蹟題刻文字的誤讀現象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指謬。
名勝古蹟中的題刻文字,往往是大書深刻、突出醒目,多為古代達官、學者、書家等精心書寫。景觀的設計、建造、命名,文字的書刻安排,都是有背景、有過程、有“故事”的,其中蘊含著創造者的智慧與追求,更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那些題刻文字作為名勝古蹟的“點睛”之筆,遊客、觀眾、讀者往往不滿足於簡單的、表面的文字識讀,還想追詢有關題字字跡的相關“故事”。應該說,這種探尋的心理,是一種知識的追求與文化的追問,其中關乎建造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從名勝古蹟的研究者、管理者和導遊講解者來說,似乎也不滿足於題刻文字的簡單識讀和書寫者的一般介紹,總是想由字及人、由人及事,把“故事”、“背景”講述得更具體、更生動、更圓滿,以求把名勝古蹟的歷史意義、現實價值闡釋得更充實、更多樣、更豐富。這其中有以歷史事實為根據的考索與論證,也有猜測、附會、曲解和編“故事”。有的“故事”有文獻依據,有的則純屬臆斷和臆說。歷史現象、事件、人物距離今天越來越遠,名勝古蹟中的“故事”與傳說越來越層積疊加。對歷史文化現象的不同理解、不同記憶一定會造成“版本”歧義、“說法”繁多,實話實說與游談戲說並行,真誠考述與牽強附會同在,刪繁就簡與添枝接葉互動;在“古人視古”與“今人視昔”交替的生活之流中,歧義紛出的文字釋讀有其必然性、客觀性。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名勝古蹟、名碑名刻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與經典,在國人視域和精神生活中的顯性存在。
作為處於現代、後現代的人們頻頻回望、不斷述說的“文化景觀”,顯示了國人對民族“精神家園”的文化與歷史的密切關注,對中國文字與書法的一往情深。外國人有“說不盡的希臘神話”、“說不盡的莎士比亞”、“說不盡的埃及金字塔”,我們更有說不盡的中華名勝古蹟、文化經典和與之相關的“故事”。我們生活在“故事”中。人類總是把真切的事實變成一個個說不盡的“故事”,再從“故事”中導繹析理出事實、真相。越是被關注的現象,越是纏繞著無數的“故事”。中國的名勝古蹟及其題刻文字之所以被稱之為“名勝”、“名跡”、“名刻”、“名碑”,就是因為它們太著名、太為人關注,被無數次的說解與釋讀正說明其文化的魅力與影響。
對中國名勝古蹟及其題刻文字的誤讀、歧義紛出還源於中國文字本身的複雜性。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文字像中國的漢字一樣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造型之美,沒有哪一種文字像中國的漢字一樣具有形音義的複雜性與多變性,因此,名勝、名跡題刻文字雖然往往只有寥寥數字,卻歧義紛出,代有新解,因人不同。我們知道,中國文字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字型、書體不斷變化,唐以後篆隸楷行草多種字型的並用和通用,每一個漢字都有古體、今體、正體、異體、俗體等不同的字形結構;不同的書刻者又會書刻出點畫結構、書體風貌不同的漢字,這會對識讀與會意造成一定困難。其次,中國古代名勝、名跡的題字為當時人所書刻,面對的是當時的“當代”觀眾與讀者。而歷史長河不斷向前,時過境遷,當時的“當代”變成了“古代”。這古代的字跡與當代的觀眾、讀者相遇,錯位的主客體間有新的“讀法”、“說法”就在所難免。再次,中國古代能書寫、識讀和使用漢字的人占極少數,漢字形音義的複雜性和變化性,使中國大多數人對漢字具有一種神秘感。人們往往從漢字結構、漢字的點畫中猜測其微言大義,附會、“復活”書刻者的特殊場域與特殊動機,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背景”、場景與傳說中解說漢字的形、音、義,或者把天地、神鬼、特定人事與漢字元號的點畫、結構聯繫起來,敷衍“故事”,曲意解說,以至人言言殊,卻忽視了探究漢字本身發展變化的規律,以及從字源及其演變中對漢字字形進行考釋。本書的作者正是基於漢字的創造與發展規律,結合每一個具體漢字的字源及其演變,做了對中國名勝古蹟題刻文字進行正讀釋義的有意義的工作。
本書作者楊立新是《人民日報》的資深編輯、記者,先後獲得了新聞學和書法兩個博士學位。他具有對中國古代文化、文字、文學等方面紮實的知識與理論,特別是對中國漢字與書法有深入研究。作為他的博士生導師之一,我了解他在學習和研究中的勤苦與勤奮,認真與求真,好學與博學。他以專業、職業和敬業的精神,不辭其勞,對其考察過的中國名勝古蹟的題刻字跡的誤讀現象進行蒐集、考索,旁徵博引,不厭其煩,校字如讎,取正指謬,顯示了對中國文化、文字的敬畏與熱愛。這是一本具有可讀性、知識性與學術性的好書。
2014年1月16日於首都師範大學

後記

此書的出版是各種因緣際合的結果。
平生酷愛旅遊,加之新聞工作之便,這些年去過許多地方。遊覽途中,常聽到導遊按照當下的文字元號系統,對景區內的碑刻、楹聯或匾額上的題字進行辨識和解讀,一有不符,便妄加揣測,或者武斷地認為古人寫錯字,或者認為這樣書寫大有深意。更有甚者,還瞎編亂造,對書寫者本人或書寫對象進行戲說和污衊,忽悠誤導遊客。相沿日久,以至積非成是,謬種流傳。
在網路和平面媒體上,這種有關古人寫錯字的文章更是流傳廣布。諸如:《中國古蹟景區內“著名錯字”》、《歷史上絕妙的錯字》、《天下第一錯字是什麼字》、《中國五大著名錯字》、《用心良苦的錯別字》、《匾額中的著名錯字》、《風景名勝中的趣味殘缺字》、《古蹟中,有些字“錯”得有理》、《西湖邊一堆錯別字?》,等等。真可謂誣辭在世間而公論不在世間!更為荒唐可笑的是,這樣的文章竟然堂而皇之地刊登在《國學》雜誌上。這不僅造成了漢字認知上的混亂以及今人對古人的誤讀,更是對民族文化的極大不尊重。因此感到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必欲廓清而後釋然。
本此想法,從2012年11月13日起,我在人民網的強國部落格上連續發表了“名勝古蹟‘著名錯字’辯誣”系列博文,從文字學和書法的角度對所謂的“錯字”進行探根求源、辯誣洗冤,力求還歷史於真相,還古人以公道。
那么,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今人對古人所寫漢字的誤讀呢?大家知道,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字原則上一個字一般只對應一種字形,不需要兩種以上的寫法。但是漢字是一種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字,在其發展演化過程中,有些字出現了兩種以上字形,諸如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等等。體現在書法創作中就更為複雜了。同一個字,可以有不同的、眾多的寫法。因此又出現了便體字、碑別字、帖寫字等等。古人這些遵守當時漢字基本規則的書寫,與我們今天形體劃一的簡化字相對照,有些可能就出現了偏差,甚至是大相逕庭。如果我們認為這是古人有意無意寫下的“錯別字”,可就大錯特錯了。
這組系列博文原計畫寫完15篇就打住的,沒想到卻得到了廣大網友的積極回應和支持。一“遊客”留言道:“批評某些人的打胡亂說,一針見血,切中時弊,造福後昆,功德無量!”網友“雲天有夢”說:“先生的這種文章很好,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具有歷史性的意義!”網友“石敢當”評價這組博文:“文化厚重,論證精細。系列成組,語氣穩重。”網友“三屯居士”提出建議:“結集辨錯,省悟學人,去偽存真,以饗後生。”網友“百里晴川”也說:“建議先生將這個系列內容結集出版,以饗讀者!!”另外,人民日報高級記者、雜文家趙相如還兩次留言對我給以鼓勵和嘉賞。
網友的熱情關愛和支持極大地鼓舞了我,我決心繼續寫下去,並與人民日報出版社聯繫出書事宜。讓我甚感欣慰的是,我已寫就的15篇博文很快得到了出版社領導的認可。此時,台灣花木蘭出版社也將於今年9月出版我的新聞學和書法兩部學術專著,三本書齊頭並進,困難可想而知。加之犬子尚幼,又分去了我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是一段煉獄般的艱苦日子,我常常一天八九個小時枯坐在電腦前,感覺身體就像失去水分的花朵一樣逐漸枯萎。而堅持下來的結果,便是有了呈現給讀者朋友的這48篇文章。
這48篇文章,多是推翻陳說,無所蹈襲。在碑帖、文獻資料等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通過對所謂的“錯字”進行辯誣,或為書寫者和書寫對象翻案洗冤,或破解歷史文化之謎。惜本人遊蹤有限,有些省份只能付諸闕如,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由於本人能力水平所限,本書難免有一些疏漏和不足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最後,感謝我的導師、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院長劉守安教授撥冗為本書作序!
楊立新
2013年9月9日
於北京通州運河源寓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