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頭蚤

錨頭蚤

錨頭鰠(俗稱錨頭蟲)屬節肢動物甲殼類的一種。只有雌蟲才寄生在魚體上,長約1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錨頭鰠
  • 別稱:錨頭蟲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甲殼動物亞門
  • :顎足綱
  • 亞綱:橈足亞綱
  • :劍水蚤目
  • :錨頭鰠科
  • 亞科:錨頭鰠亞科
  • :錨頭鰠屬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生長繁殖,常見種類,危害,防治措施,

形態特徵

屬甲殼類,蟲體細長,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背、腹角各一對,略呈錨形,故此得名。
錨頭蚤錨頭蚤

棲息環境

雌蟲於魚體皮下、鰭或口腔處寄生;雄蟲一般不寄生。

生活習性

錨頭蚤在水中一年四季均有,夏秋季較多。水溫低時,會潛入魚鱗下過冬,當水溫達到15℃左右時,就開始孳生。

分布範圍

錨頭蚤廣泛分布於全國江、河、湖泊、池塘、魚池等水體。

生長繁殖

錨頭鰠生長期分為無節幼體、橈足幼體時期和成蟲期。錨頭鰠的無節幼體可以分為5個時期:即第1-5無節幼體時期。無節幼體自卵中孵化出來後,就能夠在水中自由游泳。幼蟲通常是做間歇性的遊動,即猛烈的揮動附肢遊動數次至數10次後,停息在水底或附在水體中物體上,過一會再遊動。幼蟲遊動時身體一般向前上方作45o的傾斜,向前上方游去,停止遊動時附肢下垂併攏,身體就慢慢下沉。
錨頭鰠的橈足幼體時期也可以分為5個時期:從第5無節幼體體內孕育出來的第1橈足幼體,就開始具有劍蚤式的體型、體節、附肢的數目和構造,並且隨著發育時期而增生。從第1橈足幼體到第5橈足幼體,每次脫皮後身體增加1節,附肢增生1對。錨頭鰠在第5橈足幼體時期進行交配。只有雌性成蟲才營永久性寄生生活,幼蟲及雄性成蟲均營自由生活。當環境水溫在18-20℃時,自卵囊孵化至第1橈足幼體共需5-6d;水溫在25℃左右時則需3d;當平均水溫高達30℃時,只需3d時間。溫度變化太大時,幼蟲的發育會出現“遲滯現象”。對於同一發育卵囊,其幼蟲的發育速度和生長快慢也是參差不齊的。
錨頭鰠的成蟲期:據蟲體的形態可以將錨頭鰠分為“童蟲”、“壯蟲”和“老蟲”等3個階段。“童蟲”狀如細毛,無卵囊,寄生在魚體上的部位出現血斑;“壯蟲”身體透明,可見體內墨色的腸蠕動,卵巢在腸道兩側占顯著位置,其身體後端常帶有1對卵囊,用手撥動蟲體時可以豎起;“老蟲”身體混濁,變軟,體表常著生許多累枝蟲。

常見種類

在我國已經見有記錄的錨頭鰠種類主要有:鯉錨頭鰠(Lernaea cyprinacea)、狗魚錨頭鰠(Lernaea esocina)、䰾錨頭鰠(Lernaea barilii)、小錨頭鰠(Lernaea minuta)、鰭鰕虎錨頭鰠(Lernaea gobioptera)、多態錨頭鰠(Lernaea polymorpha)、鯰錨頭鰠(Lernaea parasiluri)、八角錨頭鰠(Lernaea octocornua)、鰟鮍錨頭鰠(Lernaea rhodei)、四球錨頭鰠(Lernaea quadrinucifera)、草魚錨頭鰠(Lernaea ctenopharyngodontis)和短角錨頭鰠(Lernaea brachycera)。

危害

錨頭蚤對魚種和成魚均可造成危害。對鰱鱅魚危害最大,可造成鰱鱅魚種大批死亡。被錨頭蚤寄生的患病魚,表現為焦躁不安、減食、消瘦。它主要寄生在魚兒與外界接觸的部位,使其發炎紅腫,影響吃食和呼吸,最終導致死亡。若寄生在魚兒口腔中,則患病魚嘴巴一直開著,稱“開口病”;若寄生在鱗片和肌肉中,造成魚兒體表面出血和發炎;老蟲階段寄生部位的鱗片往往有“缺口”,寄生處傷口不規則,給其他病菌入侵開了方便之門。因此,被錨頭蚤寄生的患病魚,往往還會並發其他疾病。
症狀症狀

防治措施

一是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可殺滅水中的錨頭蚤幼蟲。二是魚種在放養前,用10—30ppm高錳酸鉀浸洗15—20分鐘。三是在養殖過程中,若發現魚體寄生錨頭蚤,用90%晶體敵百蟲0.3—0.5ppm全塘潑灑,連續2次可治癒。注意每次用完藥後,沖入適量新水,可以有效降低已經從魚體上脫落但並未死亡錨頭蚤的侵襲能力,同時緩解因用藥對魚兒長時間的刺激。四是6—7月是患錨頭蚤病的一個高發時段,最好用伊維菌素(25—30毫升/畝)或阿維菌素(30毫升/畝)全塘潑灑殺滅蟲體,這樣既安全有效又不影響魚兒吃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