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鸌屬

鋸鸌屬

鋸鸌屬(學名:Pachyptila)是鸌形目、鸌科下的一個屬。共有7個物種。上體均呈藍灰色,下體淡白色。闊嘴種類的嘴扁平,上齶邊緣具濾器(薄板狀)。好像鴨的上齶。嘴的薄底部可以膨脹,形成一個鵜鶘式的小囊。覓食時像“水上飛機”一樣,平展雙翅用腳推進掠過水麵,將嘴浸入水中捕捉烏賊和甲殼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7種鋸鸌中最小的是仙鋸鸌,長約厘米,最大的是闊嘴鋸鸌長約27厘米。

在植被環境中的洞穴中繁殖,通常選擇岩石碎石、懸崖頂、草坡等,喜歡將巢穴安置在海角和島嶼上。大多數鋸鸌繁殖於南極和次南極島嶼的洞穴中。主要通過上喙過濾水來吃浮遊動物。覓食時像“水上飛機”一樣,平展雙翅用腳推進掠過水麵,將嘴浸入水中捕捉烏賊和甲殼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闊嘴鋸鸌分布區稍北,繁殖於南緯35度到60度地區的島嶼上。它們分布在整個南半球,通常位於涼爽得多的高緯度地區。闊嘴鋸鸌、鴿鋸鸌和仙鋸鸌這三個物種分布在亞熱帶地區。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下級分類,保護現狀,

動物學史

"Pachyptila"(鋸鸌屬)由德國動物學家約翰·卡爾·威廉·伊利格(Johann Karl Wilhelm Illiger)於1811年引入。該屬名結合了古希臘語"pakhus"(意為“密集”或“厚實”)和"ptilon"(意為“羽毛”)。鋸鸌這個名字來自希臘語"priōn",意思是“鋸”,指的是鳥類鋸狀喙的鋸齒狀邊緣。
鋸鸌是屬於鸌形目的小海鳥,它們具有某些共同的識別特徵。首先,它們的鼻腔附著在上喙上,稱為“naricorns”(鼻管),上齶邊緣具濾器(薄板狀)。儘管它們的鼻孔位於上喙的頂部。鸌形目的喙也很獨特,因為它們被分成7到9個角質板;該目中的鋸鸌這個名稱意味著喙上有鋸齒狀的邊緣。鋸鸌產生一種由蠟酯甘油三酯組成的胃油,儲存在腺胃中,它們用它來對抗捕食者,並為雛鳥和成鳥在長途飛行中提供豐富的能量食物來源。最後,它們還有一個鹽腺,位於鼻道上方,通過從鼻子中排出高鹽溶液來幫助淡化身體的鹽分,當它們吸收大量鹹海水時,可以緩解新陳代謝中過多的鹽分。

形態特徵

鋸鸌屬是一群體型較小的海鳥,各物種形態均很接近,包括細嘴鋸鸌、小鋸鸌、鴿鋸鸌和闊嘴鋸鸌等7個物種。上體羽毛灰色,頭部顏色較淺,一般來說,它們有白色的腹部和眼眉,藍灰色的背部和一條特有的黑色線,從一個翅膀的尖端延伸到另一個翅膀,形成一個"M"標記。尾巴中央有黑色末端條。它們的喙通常較寬,鴿鋸鸌為11-15.5毫米,小鋸鸌為13.5-17.5毫米。從上方觀察時,喙的側面更加圓拱,合上時可以看到薄片。頂部的斑紋(“M”和尾尖)更明顯,頭部顏色更深。在飛行中,鴿鋸鸌和小鋸鸌的翅膀也不太直。闊嘴鋸鸌體型較大,對比度也更高,因為頂部的黑色斑紋(“M”和尾尖)更加明顯。它的喙完全是黑色的,外觀有點“鴨嘴”。
但由於它們速度快且呈螺旋狀,因此在飛行時很難識別它們。區分鋸鸌種類並不容易。特徵因個體而異,因群體而異。因此,通常需要有幾個標準來確認一個物種的身份。即使對於經驗豐富的觀察者並且在良好的觀察條件下,有時也很難準確識別鋸鸌的種類。此外,細嘴鋸鸌和鴿鋸鸌之間存在雜交體,這使得鑑定變得複雜。在海上,可以區分細嘴鋸鸌和仙鋸鸌或厚嘴鋸鸌是體型相似的鳥類。尾巴上的黑色帶子更窄,頭部對比度更高,喙更長但稍細且顏色更深。

棲息環境

棲息地既有海洋也有陸地。鋸鸌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進食和度過,上岸繁殖。在海上是一種遠洋鳥類。在大陸架和懸崖上以及公海中都可以觀察到它們。該屬物種經常出沒於亞南極和亞熱帶水域。在植被環境中的洞穴中繁殖,通常選擇岩石碎石、懸崖頂、草坡等,喜歡將巢穴安置在海角和島嶼上。

生活習性

該屬的成員飛行特徵,快速而有力,沿著水面飛行。它們會交替滑行,順風時滑翔時間較長,而拍打飛行序列則較短,伴隨著雙翼的擺動,節奏快速。海況對飛行的效果起著很大的作用。在溫和的風中,飛行會更加平靜。主要通過上喙過濾水來吃浮遊動物。覓食時像“水上飛機”一樣,平展雙翅用腳推進掠過水麵,將嘴浸入水中捕捉烏賊和甲殼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這是一種在用嘴在海洋中飛行時從水中過濾食物的技術。它們在靠近海洋的地方進行群居繁殖,通常終生與同一個伴侶在一起。兩性都幫助孵化卵並照顧雛雞。

分布範圍

巨鸌屬的鳥類是遠洋生物,除了繁殖之外很少來到陸地。此外,除了在亞熱帶島嶼上繁殖的仙鋸鸌外,它們都生活在南半球,並在亞南極島嶼上繁殖。鴿鋸鸌大量存在於亞南極地區,但在冬季會向北遷移;而細嘴鋸鸌生活在南極和亞南極地區,但在福克蘭群島築巢。亞南極地區另一個豐富的物種是仙鋸鸌,它們在福克蘭群島和南大西洋島嶼上築巢。

繁殖方式

該屬物種是親族性動物,這意味著它們每年都會忠實地返回曾經的築巢地點,在同一個洞穴或附近的洞穴中。一雄一雌制,並且多年保持同一對伴侶。根據繁殖地的地理位置,繁殖期有幾周或幾個月的差異。這種地下築巢物種將巢穴定居在碎石堆中,或者在地面上挖一個曲折的洞穴,通常在岩石或樹根下,長度在20-80厘米之間,有時更長。巢安在一個小空間裡,裡面有樹枝和植被。相同的入口和大縫隙可供不同的配偶使用。只要狀況良好,洞穴一年又一年可以重複使用。
成鳥於6-9月底返回棲息地。此後,雌雄鋸鸌開始在洞穴中發生交配。雌性在10月中旬至12月底之間產下一枚卵(取決於地理分布)。卵呈白色,平均長44毫米,寬32毫米,重約25克。孵化期持續44-55天。雄性和雌性各連續孵化1-7天(平均2.4天)。合作夥伴的替換是在當晚開始時進行的。卵可以在沒有孵化者的情況下保存幾個小時,但延遲3天就會致命。如果幾天后伴侶還沒有回來,孵化個體就被迫放棄卵去海上覓食,該物種不進行替代產卵。
孵化後,雛鳥由兩隻成鳥中的一隻(有時是兩隻)一起育雛1-5天。雛鳥成長很快,不久兩隻成鳥就可以出海了。雛鳥出生時由父母雙方通過不完全反流餵養。幼鳥在長出羽毛後2或3年返回群落周圍,並在3或4歲時首次繁殖。

下級分類

鋸鸌屬(7種)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Pachyptila belcheri
(Mathews, 1912)
2
Pachyptila crassirostris
(Mathews, 1912)
3
Pachyptila desolata
(J. F. Gmelin, 1789)
4
Pachyptila macgillivrayi
(Mathews, 1912)
5
Pachyptila salvini
(Mathews, 1912)
6
Pachyptila turtur
(Kuhl, 1820)
7
Pachyptila vittata
(G. Forster, 1777)

保護現狀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ver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