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苗寨

銅鼓苗寨

銅鼓苗寨是一個古樸而風情濃郁的苗族村寨,位於貴州苗嶺山麓的麻江縣,堪稱民間藝術的寶庫,有農曆正月的“蘆笙會”,有二三月間的“鬧沖”,有七月的“爬坡”等民族節日,還有早已享譽中外的苗族農民畫和風格獨特、個性突出的苗族服飾、工藝品和歌舞,以及引人注目的“銅鼓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銅鼓苗寨
  • 地理位置:貴州苗嶺山麓的麻江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蘆笙會,鬧沖節,爬坡節
慨況,由來,地理環境,人文風情,民間繪畫,蘆笙會,銅鼓文化,鬧沖節,爬坡節,苗寨榮譽,旅遊指南,

慨況

銅鼓苗寨,共有530多戶2300餘人,其中苗族占全村人口的98%;這裡距州府凱里市和縣城均為29公里左右,交通非常便利。這裡農曆正月初二的“蘆笙會”,二十三日的“鬧沖”節、七月的“爬坡節”等民族節日,還有極具特色的民族服飾,工藝、歌舞和享譽世界的苗族民間繪畫等,都與“銅鼓”及銅鼓文化密不可分。 是當地苗族“哩家”和“哥家”兩大族的合稱。這裡的苗族人民能歌善舞,擅挑花、刺繡、繪畫,銅鼓農民畫被譽為“民間奇花”、“本源藝術”,作者被稱之為“民間藝術大師”。全村現有省、州美術協會會員28人,省、州現代民間繪畫研究會會員46人。到目前為止,銅鼓苗族農民畫參加出國交流展覽216幅,國家級展覽210幅,外國友人及港、台同胞購買323幅,國家、省級博物館收藏35幅;獲獎300個,其中國際獎28個,國家級獎76個,省級獎103個。該村苗族農民女畫家多次應邀赴日本、北京等地現場表演。文化部因此將銅鼓村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銅鼓村是黔東南知名的苗族大寨,排名僅次於雷山縣的西江千戶苗寨。到銅鼓村,如果遇上跳鼓節、爬坡節、鬧沖節,那就能給人們更多的感受,如遇新吃節等其他節日,就更能領略此地的另一種風情。但旅客到這裡,銅鼓村的民族民間繪畫卻是他們不能不看的內容之一。

由來

據傳,銅鼓村原來只有趙、王兩姓,後來又逐漸遷入了許、潘、羅、樂、孫、陳等。苗族過去稱現在的銅鼓村為“哩哥”(DTBGHIB),即對當地苗族“哩家”和“哥家”兩大族的合稱。當時的“哩哥”有一對恩愛夫妻,男的叫告假髮,女的叫吳皮道(音譯),婚後多年因無兒女,就希望做善事向上蒼祈求兒女。一天,吳皮道對告假法說:“我們是不是興辦什麼好事,讓天地賜恩於我們?”告假法說“讓我們興跳鼓吧,為苗家興一個歡樂祥和的日子。”於是,告假法和吳皮道在新春時節買來銅鼓,殺豬宰牛祭祀祖宗,招待客人,四鄉八寨的苗族同胞紛至沓來,且吹且奏,且歌且舞,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之中。第三天五更笙歌散去後,告假法夫婦收拾場地,竟在鼓場裡撿到了一個兒子。……從此之後。每年的新年便是這裡跳鼓的節日。漸漸地人們就把“哩哥”變為“銅鼓”了。

地理環境

銅鼓苗寨位於貴州苗嶺山麓的麻江縣,這裡距州府凱里市和縣城均為29公里左右。隸屬於貴州省黔東南州,清水江上游,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大門,位於東經107°18′~107°53′、北緯26°17′~26°37′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16℃,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相對濕度80%左右,無霜期長達270~301天。

人文風情

民間繪畫

銅鼓村民的民族民間繪畫筆法和風格並不完全相同,它既不同於天津的楊柳青年畫,也不同於陝西戶縣粗胳膊短腿濃湄大眼的,充滿現代色彩的民間繪畫,更不同於上海金山,浙江舟山等地的民族民間繪畫,銅鼓民族民間繪畫有其獨具的特色和表現手法,那就是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源自歷史深處的,充滿現實寫真的內容,有非常明顯的民族特色、厚重感和厚度感。其表現手法以變形誇張為主,採用的顏料以水粉為主。在構圖上以莊重典雅為主。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作品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對於喜愛研究民族、民俗文化的人來說,可以將之作為一個選題來進行研究。在銅鼓民族民間畫鄉的諸多作品中,《睡貓》、《太陽和月亮》、《殺蟲歸來》、《管天苗女》等都曾獲省以上大獎,也最能體現歷史感和民族特色,也都體現了“銅鼓樣紋”的太陽紋、羽人紋、舞蹈紋、青蛙飾等繪畫技法。
僅在這處彈丸之地,就集中了省、州美術家協會會員18人,省州現代民族民間研究會會員20人!僅在1978年至1998年的十年間,這裡的苗族農民畫入選參加國際交流展覽的作品126幅;國家級展出189幅,我國友人及港澳台同胞購買353幅,被省級以上博物館收藏36幅,獲各類大獎128個。

蘆笙會

蘆笙節,是當地苗族人民喜迎新春,預祝一年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的節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遊方”的好時機。
銅鼓苗寨的蘆笙場主要有兩處,一處是村北的蘆笙場,另一處是村委會前的新蘆笙堂。若不是吹笙跳鼓季節,無法目睹那千村匯聚,萬手齊搖的盛況;鬥牛場設在銅鼓村南面的山坳內。蘆笙場上,由男子吹笙領舞,姑娘媳婦轉圈相隨於其後,循環往復,無窮無盡,舞步有三、五、七、九節奏,姿勢妙曼,輕快,瀟酒大方。若逢喜事或有客自遠方來,酒酣耳熱之後,主賓以板凳舞的形式進行集體狂歡。其間不分男女,雙手各執墊坐之板凳一雙,按三、五、七拍節奏擊打進退,熱情奔放,熱烈流暢。除此而外,銅鼓村還流行高蹺舞、鬥雞舞等各種舞蹈,尤其苗家小伙子呼喚姑娘,表達愛幕之情的四孔五音的“姐妹簫”更是婉轉悠揚,音味綿長,極具特色。
苗族蘆笙會是苗族最普遍、最盛大的聚會,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約在農曆9月27日舉行,為期一周。相傳,蘆笙管是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們又把蘆笙管叫做孔明管。據文獻記載,早在唐代西南地區就廣泛流行吹蘆笙了,蘆笙節具有悠久的歷史。 節日期間,男子穿對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長褲、頭纏青布巾,腰束大帶,手持蘆笙、鎖吶、銅鼓,湧向會場;姑娘們穿著繡有各色花紋、圖案的衣裙,頭纏青帕,腰束繡花彩帶,佩帶銀飾,邊說邊笑跟隨而來,人們伴隨著蘆笙的樂曲翩翩起舞。

銅鼓文化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銅鼓在苗族社會中的存在恐怕已有很長歷史了。時至今日,苗族仍普遍有侶存銅鼓、跳銅鼓舞的習慣。而麻江銅鼓村的銅鼓則以其獨特的風格赫赫有名。其“通體皆銅,平面曲腰,一頭有面,中空無底,側附四耳”,且“滿鼓皆細花紋,極工致”,在銅鼓學的分類上,被稱之為“麻江型”。
銅鼓村過去盛行跳銅鼓舞,據說後來因為跳銅彭舞時苗民耗時耗糧過多,嚴重影響其生計,於是寨中長老決定將銅鼓送到村外岩洞中埋起來,永不跳鼓。至今,銅鼓村苗民仍不跳鼓,而以吹蘆笙取而代之。苗家人為何要中止跳銅鼓舞?是什麼時候中止的?這裡的解釋顯然比較勉強,究竟是什麼原因什麼時候,則有待於專家學者的進一步深入研究。銅鼓村雖然不再跳銅鼓舞,但卻跳蘆笙舞和板凳舞。逢婚嫁、生子滿月、建房等喜慶日子,銅鼓村青年男女必歡歌舞蹈,或高奏蘆笙,或手持兩隻小板凳,一邊有節奏地擊打,一邊興奮狂舞。這些舞蹈充分反映了苗家人剛毅豪放、熱情開朗的性格。

鬧沖節

銅鼓苗寨在農曆正月下旬的第一個子日和午日,也要舉行“鬧沖節”。青年男女集中在平坦的地方,對唱情歌,挑選意中人,相送回家,建立情侶關係。
相傳,古時侯這裡森林茂密,苗族的先民在密林中艱難地開出幾塊田地,好不容易才種上莊稼,可是當時鼠害嚴重,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莊稼全被那討厭的老鼠給糟踏了。於是就有人倡議,要大家在農忙前都到山上去,不僅要開展三天的唱歌、鬥牛等“鬧”的活動,而且要求所有參加鬧的人要鬧得熱鬧、要鬧得有氣勢,要把老鼠鬧得不得安寧,無處藏身。這裡的“鬧”有“鬧騰"、叫你不得安寧的意思,有如孫悟空大鬧天宮和五鼠鬧東京的“鬧”;這裡的“沖”則有“驅趕”、把你衝出我的領地的意思。這一鬧一衝還真管用,猖獗的老鼠跑得無影無蹤了,田地里的莊稼豐收了,人們的生活幸福了。於是這一倡議就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決定把從每年農曆二月的第一個“子”日(按中國農曆的乾子紀年辦法,十二地支對應人們熟悉的十二生肖,子即是鼠)開始舉辦為期三天的“鬧沖節”,節日期間大家都集中來鬧沖,並一代一代沿襲下來。
節日照常要舉行三天,活動內容照樣豐富多彩,有鬥牛、鬥雞、斗鳥、搖馬郎(青年苗族男女的一種古老戀愛方式)、唱山歌等.

爬坡節

苗族的爬坡節,原系一個紀念性的民族傳統節日。據《花垣縣誌》載,清乾隆六十年間(1795年正月至3月),永綏廳雅酉汛黃瓜寨寨主石三保弔民伐罪,率苗民義軍憑藉萬山與清軍多次周旋浴血奮戰,使清退的清軍於排達扣受到重創。清政府震驚至極,急調7省18萬兵力,由雲貴總督福康安、四川總督和琳兩人率軍前來鎮壓。當正處逆境的石三保前往保靖欲聯合反清力量時,不幸被清軍所俘,解京殺害。起義失敗後,使70多戶的黃瓜寨只留下血淚斑斑的瓦礫廢墟。後經倖存者返鄉重建,解放後才得以恢復寨貌。為保護古戰場的遺址,1979年,州人民政府將黃瓜賽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雅酉小街盡頭,特立一塊紀念石三保率南民起義勇戰清軍的大石碑。大石碑鐫文清晰,宛然一塊不絕於耳的歷史回音壁。
據當地老壽星稱,民國時期開始,為緬懷石三保的英雄業績,黃瓜寨和周邊的苗胞每年農曆正月至三月,擇日爬山,舉行隆重慶典。即日,眾人爬山競技,盡情娛樂,意指要像石三保那樣衝鋒陷陣,奮勇殲敵,為保家園,不畏犧牲。久而久之,逐漸在此一帶形成了苗族的爬坡節。每當爬坡季節來臨,青年男女們借趕集相遇機會,或由男方請求,或由女方邀請,決定某日在女方寨子某個地點舉行爬坡。商定後,被邀請的男青年再通知附近村寨的青年們, 時一起參加。爬坡那天,鄰近村寨的青年男女們精心打扮,如彩色般的人流,從四面八方匯集於山坡上。鄰縣劍河邊界的男青年都不辭數日奔波的勞苦,聚集到遊方坡來尋親會友,歡度佳節。這一天山坡上都要匯集數千人,坡上一圈圈,一叢叢的男女青年遊方唱歌、吹笙、踩鼓、他們以此為媒介尋友覓伴追求知音,洋溢著節日歡樂的氣氛。東道主的女郎們,準備豐盛的魚肉和糯米飯,帶上山去,一邊款待後生們,一邊互相對歌。在這當中,青年男女們互相物色對象,結成今後一雙雙的情侶,組成一個個幸福家庭。有些老媽媽們也出頭露面幫助自己的女兒物色對象。到了夕陽西下,姑娘們邀請後生到寨里去繼續談情說愛,並再次設宴款待,情投意合的,即交換信物定婚。到了夜深,在女方寨子有親友的,就到親友家去投宿,沒親友的就由姑娘們母親們分別請到家去過夜。天快亮時,後生們起身回程,姑娘們將糯米飯送給意中人,並陪著送到半路,然後依依惜別。這種別具一格的爬坡節(會),再現了古老時代母系社會生活方式。因為當時婚姻的締結居於主動地位的是婦女,而不是男子,這一習俗,就是母系氏族社會婚姻締結的殘留痕跡。爬坡節,苗語稱“紀波”,是苗族青年男女們醉心嚮往翹首以待的一年一度特有的擇偶戀愛的歡聚盛會(其最初的內涵也緣於金丹阿姣。當今的施洞一帶“吃姊妹飯節”就是“爬坡”的外延)。每至春意盎然的二三月,縣內各寨都舉行 ,但各地自有各地不同程度的規模和日期不一。地點多半在女方寨子某一風光旖旎的名勝的地方,或傳 統的地點。

苗寨榮譽

銅鼓村1992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1992年該村就列為貴州省東線旅遊的民族村寨之一。
此外,銅鼓村還被外界賦予“大山深處的明珠”、“歌舞之鄉”、“苗鄉奇花”等多種美譽。

旅遊指南

1、交通指南:在凱里市凱運司車站乘車到下司鎮後,再換乘機動三輪車前往。三輪車包乘需10元,搭乘只需要3元。凱里的商場街上有很多到下司的“小麵包”,車費與乘中巴車差不了多少;
2、最佳旅遊時間:這裡的節日很多,(農曆)七月有爬坡節,正月有蘆笙會,二三月有“鬧沖”,去看農民畫,趕上了節日就更是一舉兩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