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現為錦屏縣銅鼓鎮所在地,因“地處要衝,南界黎平,西界融(水)柳(州)銅鼓是黔東南地區較早納入封建王朝版圖的軍事要地,早在北宋崇寧二年(1103),朝廷即於此設寨駐軍。洪武三十年朝廷在鎮壓錦屏婆洞林寬領導的農民起義後,於此設衛指揮司,駐有重兵,軍民人口最多時達5萬餘眾。清雍正五年(1727)改銅鼓衛為錦屏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銅鼓古城
- 氣候類型:亞熱帶氣候
地理位置,銅鼓歷史,銅鼓古蹟,
地理位置
”,歷來是湘黔軍政交通的咽喉要道。地方史志文獻稱:“此地石峒高敞,一溪橫貫,水石相搏,噌咴如鐘鼓不絕”。明代洪武三十年(1397),朝廷“命楚王朱楨、湘王朱柏兄弟率護衛軍一萬、銅鼓衛軍一萬、靖州衛民夫三萬築衛城”,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重修銅鼓周城碑記》載,古城“周圍計六百餘丈,樓櫓岩岩,垣墉屹屹,巍然一金湯”。當時古城的風貌,由此可見一斑。
銅鼓歷史
銅鼓為一突兀的高台地,城外有良田萬頃,阡陌縱橫,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為軍事
要地。從明洪武三十年(1397)至1934年,銅鼓這塊土地上,戰事頻發,人民飽受離亂之苦。最著名的是明王朝派湘軍30萬,“由沅州(今湖南省芷江縣)伐木開道200里,直抵清水江”,對銅鼓形成鉗制之勢,明軍在銅鼓與林寬領導、號稱“十萬眾”的農民起義軍展開激戰,農民起義軍以犧牲兩萬餘“黑苗”的慘烈代價而失敗;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間,先後有廣西太平天國起義軍和貴州境內天柱姜應芳、台江張秀眉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數次攻打和占據銅鼓;1934年12月15日,中國工農紅軍賀龍部隊的任弼時、蕭克率領紅軍從黎平向銅鼓進發,在銅鼓南面樂安屯的旗鼓山與企圖阻擊紅軍的黔軍第十五團打了一仗,黔軍大敗而逃。500多年間,發生在銅鼓的大小戰事數十次,烽火硝煙,干戈槍炮,給銅鼓古城留下了深刻的戰爭傷痕記憶。
銅鼓古蹟
銅鼓古蹟眾多。紀念性建築有縣衙門、縣學、興文書院、迎官樓、送官亭、鐘鼓樓、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