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銅關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人口:1863人
- 機場:黎平機場
- 火車站:從江站
為村計畫,幸運中選,跨越騰飛,溝通新方式,致富新模式,
為村計畫
2009年6月,騰訊基金會在貴州黎平縣、雷山縣和雲南迪慶州發起了為期五年的“築夢新鄉村”項目,以民族文化保育和傳承為核心,探索網際網路企業利用自身核心優勢,匯聚公益力量,推動西部鄉村教育、文化、經濟綜合發展的新模式。雖然一開始就選擇了“授人以漁”的方向,但走的還是“捐資助學”的老路子。
騰訊基金會一路探索發現:中國農村發展的整體滯後是由於“失連”造成的,因信息獲取的不對稱和資源分配的不平衡所產生的數字鴻溝橫亘在城鄉之間。財富在改革開放以來快速向城市聚集,為謀求財富,鄉村中的青壯年開始向城市遷移,這引發了鄉村的空心化進而造成情感的“失連”,同時也加劇了留守者與信息的進一步“失連”,更加劇了鄉村與財富的“失連”。這三個“失連”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日益消磨著鄉村的活力,也困擾著與農村緊密相連的每一個中國人。為此,騰訊基金會總結出:鄉村“失連”問題單獨從任何一個方面著手,都會因遇到其他短板的掣肘而收效甚微,所以需要通過“連線”,來為鄉村的“失連”尋找到一個更系統而有效的解決辦法。
2014年,“築夢新鄉村”項目升級為“為村”(We Country)計畫,用“網際網路+鄉村”的方式探索鄉村發展新方式。
幸運中選
銅關村由4個自然村寨組成,四周大山環繞,共有居民460戶,1863人,侗族占93%,和全國不少老少邊窮地區一樣,由於山高路險,銅關村青壯年普遍外出打工,只有留守兒童及老人。大部分人不會用智慧型手機,更不懂什麼叫WiFi,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800元。這裡還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侗歌之鄉”,有著鮮明的文化特色:鼓樓邊小童追逐嬉戲,花橋上老人吟唱侗族大歌,女人們在家烹飪飯菜,男人們上山幹活,青山環抱、流水淙淙……踏進黎平縣岩洞鎮銅關村,傳統侗族村落的生活畫面就在眼前。
2014年11月22日,騰訊基金會聯合中國移動、中興通訊,在銅關村建立4G通信基站,並為接受網際網路培訓的村民發放了近100部智慧型手機。“為村”計畫正式啟動,中國窮鄉僻壤的首個‘移動網際網路村正式誕生。
跨越騰飛
侗族生態博物館
這座由騰訊基金會耗資1500萬元,動員村民用傳統的建築風格和技術修建,建築面積達5600平方米的“銅關侗族大歌生態博物館”坐落在一塊三面環水的壩子上,由19棟木質吊腳樓組成,包括侗族大歌音樂廳、花橋、戲台、客房、辦公樓、長廊、民俗文化展示廳等區域。博物館開館以來,招納組建了一支侗歌藝術團,村民在音樂廳唱歌,有工資拿,還能分紅。
生態博物館區別於傳統博物館強調藏品,而是將保護對象擴大到文化遺產,強調社區居民是文化的真正主人,讓他們自己管理,依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創造社區發展的機會,從而較完整地保留社會自然風貌、生產生活用品、風俗習慣等文化因素。博物館不僅成為了鄉民的公共精神寄託空間,成為接待遊客來看銅關的展示窗,也成為了銅關村村民們“蹭網”和更多了解移動網際網路知識的重要場所。
溝通新方式
“你們種的米好不好吃?想不想賣出去?怎么賣?用手機賣。你們今天打扮好漂亮,有沒有拍照?拍了怎么發給別人看?用微信發。發給城裡打工的兒子媳婦,他們就知道小寶寶長成什麼樣了。還有刺繡,你們喜不喜歡更漂亮的花樣?那就用手機搜一搜,在網上看看別人做的花樣,就能做得更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在銅關村人眼中網路世界不再虛無,而是可以架起他們親情連線、信息連線、財富連線的橋樑。
“耳朵不行了,聽不太清楚聲音,但每天能看看兒子的樣子,很滿足。”過去連智慧型手機都沒摸過的銅關村65歲的吳培珊老人,如今一有空閒就坐在村裡的小賣部門口“蹭網”,不僅會跟兒子視頻聊天,還會用中興通訊發給她的智慧型手機聽侗歌、看侗戲。在銅關村,像吳培珊這樣的空巢老人還有很多。網際網路豐富了他們的留守生活,讓他們可以和外出打工的孩子見上面。
深圳新創客電子科技有限公司CEO歐鴻達得知村裡的留守兒童較多,便捐贈了200個自主研發的玩具,這款親子聊天公仔“么么龍”功能類似手機微信,能夠實時和外出打工的家長開啟語音對話。隨著智慧型手機在村民們手中得到熟練運用,今年4月,立足本村社交的銅關侗寨微信平台建立。群里的交流熱點,也從一開始的打招呼問候“你家吃了沒?”逐步發展為村務通知、種植養殖信息、招工信息、買賣信息、低保公示等更多實用內容。
除此之外,村內還活躍著其他基於村民興趣愛好的微信群:侗歌愛好群、快樂群、親子交流群等等。目前,已有130多戶人家加入該群,訂閱人數超過780個,月均交流信息逾千條。“開辦微信群,有什麼緊急情況,只要在群里發布,民眾便能快速反應”,銅關村村支書吳珍剛說。2015年8月19日,中國第一個村級公眾服務號在銅關村正式上線,以後村寨通知下發、投票調查、活動召集、公共事務意見交流、文化活動分享、特產推薦等等工作,均可通過微信展開。
致富新模式
在銅關村,基於“微社區”系統建立的“銅關市集”已上線,進入銅關微信平台,點擊企鵝市集,便進入騰訊“為村”市集旗艦店。店裡不僅有香禾糯、生態紅米、生態白米、有牛黑米、黑洞白米,還有產自當地的侗家土布、雀舌茶等特產,這是銅關村特色農產品第一次面向全國銷售。經過騰訊設計師們免費的設計包裝,目前,“侗鄉茶語”、“侗鄉有米”、“侗鄉布藝”系列產品暢銷網路,累計銷售了150萬元,創造了50萬元的利潤,更好地反哺了當地村級公共事業建設。從縣鄉市集大聲吆喝到銅關村微信平台上的“銅關市集”,再到騰訊全國平台拍拍微店“企鵝市集”,銅關村飛架致富橋樑,在網路上動動手指,便把土特產買到了全國各地。
村民吳國榮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民宿主人,他家房子,一樓180平方米麵積被規劃出五房兩廳三衛一廚,二樓改造成6間客房。總造價25萬元,公益基金提供10萬元免息貸款,吳國榮自籌15萬元。客房每間夜128元,與博物館錯開消費層次(博物館客房最低699元)。房款暫時由博物館代收,每有客人入住一夜,45元用於還貸,45元支付女主人的清掃費,38元為運營費用。據測算,只要入住率達到三分之一,3-4年可還清10萬元貸款,民宿主人也有10萬元收入。貸款還清後,房款收入全部歸主人。